張長義 董惠英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根據小學生的認知規律,把數學教學和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通過創設生活化的情境,拉近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讓數學課堂充滿生活氣息。這樣,既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還有利于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的價值與魅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2)03-012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3.060
新的《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征,重視學生的已有經驗,處理好直觀與抽象的關系,積極開展生活化、情境化的教學活動。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很多的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融入生活化內容,可以幫助學生更有效地學習數學,這與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生活教育論”是一致的。
一、學習新理念,樹立生活化教學觀
新的《小學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小學數學教學要立足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培養目標,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根據小學生的認知規律,開展富有實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從數學的發展史來看,中國古代的很多數學領域的成果都與當時的生產、生活需要有著密切的聯系,這也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學科特點。而從小學生的學習特點來看,數學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如果只是給學生單一地講授教材中的習題,講如何做題,反而會導致一些抽象思維能力較弱的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也難以使學生真正理解數學的價值。而在數學教學中融入生活化元素,能夠使學生更加直觀地去理解學習內容,提升學生數學學習效率。同時,也能夠使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和體會生活,進而領悟數學思想及其蘊含的社會價值,這有利于實現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層面的認識提升,也契合新課程下教學理念的要求。
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結合“新課標”的要求,樹立生活化教學觀。即在堅持以生為本的前提下,重視數學課堂教學內容與生活的聯系,提升教學的實效性,深化學生對數學的認識。需要注意的是,開展生活化的數學教學不能簡單地復制生活,要堅持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原則,在生活化教學中提升學生的認知,最終使學生通過數學學習提升數學核心素養和各方面的能力。
二、應用生活化的語言助力學生有效學習
蘇聯著名教育家斯托利亞爾說:“數學教學本身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教師的教學語言是推進數學教學的主要媒介,教師語言使用恰當與否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對知識的學習、理解和掌握。數學是一門非常嚴謹的學科,要求教師的教學語言要具有科學性、邏輯性和有序性。數學知識的抽象性意味著機械死板的教學語言勢必會給學生理解與消化知識帶來難度,而教師應用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語言會增加語言的形象性和生動性,使學生易于理解抽象的數學問題,符合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論要求,也契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對學生的數學學習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在學習“圖形的分類”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把分類說成是“找一樣的朋友”,這樣學生理解起來就容易很多。又如,在學習“元、角、分”這部分內容時,其難點是元、角、分之間的換算,但是小學生對換算關系理解起來較為困難,這時教師就可以以“小小售貨員”為主題情境,結合學生生活中的經歷進行引導學習,這樣不但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也便于學生理解和消化知識,能夠清楚所學內容與生活的聯系,感受到數學的價值與趣味。
三、創設生活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新課改下的數學教學要求在轉變教學思想的同時,調整教學方法,特別是多采用有利于發揮學生主體地位的方法,便于學生參與到數學課堂中來。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寫道:“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情境教學法就是通過給學生創設具體的能夠體驗和感知的情境,來給學生營造學習氛圍,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進而激發學生數學學習內驅力,引導學生去發現、體驗和探究問題。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最熟悉的情境就是自己身邊的生活,所以教師創設生活化的情境能夠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
例如,在教學“年、月、日”一節時,教師就可以安排這樣一段導入:“同學們,你們喜歡猜謎語嗎?”學生紛紛回答:“喜歡!”“好,老師這兒有一則謎語,請同學們猜猜是什么東西。‘一物生來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把它脫一件,年底剩下一張皮。’”學生興致非常高,個個開動腦筋,很快說出了謎底。通過這樣一個有趣又切合生活實際的導入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又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時,教師利用多媒體動畫視頻播放一名學生體育課在呈三角形的跑道上跑步的畫面。然后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經歷提出問題:“這名同學跑了一圈實際上是指這個三角形操場的什么?”“如果要給三角形操場內重新鋪設草皮,需要鋪多少面積呢?”從而順利導入本節課學習的內容。動畫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情境導入方式,能夠使學生很快地投入新知識的學習中來。
總之,應用生活化情境輔助小學數學教學,通過學生情感和認知的相互作用,能給學生提供有效的啟迪,有利于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數學知識,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四、教學方式生活化,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數學是一門工具性的學科,現行的數學教材愈加明顯地體現了數學和生活的聯系,體現出數學是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一種工具。這就給教師的教學提供了一種思路,那就是要重視在數學教學中滲透生活化內容,使學生根據自身的生活體驗來學習,從而深化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認識。
(一)以生活實際進行模擬教學
開展實踐式、體驗式教學是新課改所倡導的教學方法,而在數學教學中采用體驗式教學可以模擬生活實際情景,引導學生進行數學學習。
例如,小學高年級所學習的“相遇問題”與學生生活中的經歷是直接相關的,是生活中經常出現的場景。據此,教師在正式教學開始前,可以鼓勵兩名學生走到講臺前對這一問題進行直觀的演示,之后提出問題:“兩名同學是怎樣走的?出發前在什么位置?他們是同時出發嗎?走的過程中他們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結果怎樣?”這一系列的問題都是圍繞著探究主題展開的,對學生來說更加直觀、具體,有利于學生全面把握學習內容,實現學習由表及里的深化。
(二)通過生活實踐來深化數學學習
新的數學教材中的很多內容本身就是以生活中的內容為切入點的,而且可操作性也比較強。對此,教師可以在教材內容學習的基礎上,鼓勵學生積極進行生活化的實踐,從而深化其對所學內容的學習。
例如,在教學“時、分、秒”這部分內容時,教學重點和難點是準確把握三個時間單位之間的換算關系,為了鞏固基礎知識,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生活化的實踐任務,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記錄在周六的時間安排。學生在記錄的過程中也就能夠學會觀察時鐘,理解小時、分鐘和秒之間的關系,這樣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會更加順手,有利于學生學懂、學透數學知識。
五、整合生活資源,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作為課程資源的開發者、研究者和使用者,要充分認識到教科書不是也不應該成為唯一的課程資源,學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一切資源都應該成為小學數學生活化的教學資源。因此,教師要樹立資源開發意識,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事物,因地制宜開發各種課程資源,為數學課堂教學提供強有力的資源保障。
學生的學習與生活離不開家庭、學校和社會,因此,開發生活化的教學資源也應從這三方面著手。校園中的教學資源豐富多彩,包括教學設備、教室、圖書館、校園里的花草樹木等,教師要利用校園生活中學生熟悉、感興趣的事物,為學生提供感性化材料,化抽象為具體,使學生逐漸形成對數學的認知。家庭生活中的資源包含家庭用品(家具、電視等)、家庭人口、職業、家庭收入情況等。教師可以從家庭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如計算儲蓄利息、衣服打折、超市的購物滿減等引入數學知識,給數學知識找到生活的原型,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進而對數學產生學習興趣。社會生活中的教學資源最為廣闊,包含圖書館、公園、商場、企業等,教師要關注社會生活現象,搜集社會生活資源,采集生活中數學實例,為課堂教學服務,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魅力。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是一項充滿藝術和智慧性的工作。將數學教學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不僅有利于拉近學生與數學的距離,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調動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還有利于打造充滿魅力的小學數學課堂,提高數學教學的實效性。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學習新的教學理念,調整教學方法,通過多樣化的手段把小學數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讓小學數學課堂充滿生活化的氣息。
參考文獻:
[1] ? 李暢.例談小學數學生活化與生活數學化[J].學苑教育,2019(14).
[2] ? 劉景標.探尋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途徑和策略[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2(12).
[3] ? 李玉娟.淺談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課堂的構建[J].新課程(上),2014(5).
[4] ? 鄭瑋.學習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倡導數學教學生活化[C]//福建省行知實驗校校長論壇論文集.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