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紅梅
摘要: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信息時代的到來,極大的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來看,有著積極促進的作用,同時以信息技術為主的教學,也逐漸得到了注重。它在初中階段的位置很高,在新課標理念中著重強調,不僅要加強學生的素養,還要為培養技術型人才做好鋪墊。教師在實際進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需積極探究怎樣增強教學的有效性,并改善自身觀念,為學生創設出和諧的氛圍,促使學生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基于此,本文將主要分析提升教學有效性的方式。
關鍵詞:初中;信息技術;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就現階段的情況來看,在初中階段的信息技術教學中,存在著低效的情況,這不但會影響到學生們的成績,還會阻礙教學事業的發展。有效性是衡量教學效果的主要方式,更是新課標的核心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立足于學生的具體狀況,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出科學的教學計劃,以此激起每一位學生的積極性,這樣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真正打造出高效課堂模式。
一、創建以生為本的課堂
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中,課前預習階段并不高效,主要是受到應試教育觀念,多數教師普遍認為這樣會浪費課堂時間,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對此,教師應對教學過程進行立體化的重構,積極指引學生們開展有效的預習,促使其掌握到更多的技能,同時這也會將更多的課堂時間,放在和學生的互動中。如此一來,不僅可加強教學水平,還能使學生們產生出更深層次的理解。
例如,在學習“圖像處理的基本方法”時,由于大部分學生都已擁有了扎實的基礎能力,并且接受能力也很強,可在教師的指引下自行完成任務。但是通過教學實踐可以發現,還是會有部分學生在實操方面表現出不足,任務完成的效果比較低。對此,教師可結合學生們的具體表現,掌握到他們存在的相同問題,然后“對癥下藥”,針對性的為其計劃相匹配的任務,以此使教學更加有效。
二、開展專題教學
教師可首先明確一主題,然后以此指引學生們進行深層次的學習,這樣一來,就會有效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產生興趣,并且教師也能夠及時的得到學生反饋,以此實現高效課堂的構建。
例如,在學習“與word文檔相關知識”的時候,當對文字內容進行設置的過程中,教師可先給予學生們一篇文字優美的文章,將其作為專題學習的載體,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夠更加清楚自身所要學習的內容,當立足于明確的教學環境之后,就能夠展現出學生對于知識的了解程度,還能使教師及時掌握到學生的反饋結果。
又例如,在教學“文字的編輯和排版”時,其中有一任務就是利用word文檔,自行創作一個通知,具體內容涉及到新建文檔、格式設置等。如若根據以往的教學方法,教師通常會一邊講解,一邊演示,可這樣一套下來,光是講解的部分就要占據課堂時間的一半以上,留給學生自主預習的時間完全不夠,不僅完不成練習,更不了解學生對于知識的熟悉情況。所以,這就需要教師采取科學合理的方式,通過制作微課,把整個教學環節以視頻的形式,上傳至網絡中,學生可結合自身的狀況選擇聽課,在遇到困難時也可以反復操練,或者一邊聽課、一邊進行模仿,如此一來,學生們不但可在微課的幫助下,自行完成任務,教師也能用更多的課堂時間延伸教學,或者和學生進行互動,幫助他們解決困難。由上述可知,教師應充分發揮出信息技術的優勢,通過多元化的策略,教授學生更多的知識,并且還要在這一過程中,真正發揮出學生的主觀性,改變他們被動的學習狀態,以此使整個教學活動更加有效[1]。
三、采取小組合作,指引學生討論交流
教師應注重對課堂環境的構建,給予學生充足的課堂交流機會,這樣一來,就會拉進知識和學生之間的距離,產生更深層次的理解。當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為學生們提供充足的交流機會時,可極大的推動他們的課前思考,促使其在具體的教學中自主思考問題,這樣就可使教師發現每位學生的長處,更好的構建高效課堂。
例如,在學習“PPT”的時候,就可先為學生設置懸疑,旨在了解到學生對此知識的掌握程度:是否看過PPT?形式是什么樣子的?就此引起學生們的思考,進而為之后的教學,以及交流做好鋪墊[2]。教師可按照學生的實際情況,篩選和他們相適宜的手段,做出進一步的指引,全面體現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這樣的教學才會更有意義。為學生提供交流機會,不僅可有效活躍他們每個人的思維,還能促使其對知識有充足的內化。在課堂討論過程中,教師可指引學生與同桌相互交流,讓他們都發表自身的想法,指引其相互之間互幫互助,只有這樣,才可以使他們在學習中更加積極,也只有這樣,才可切實達成學生對知識的完全掌握,從而實現高效課堂的構建。
結束語:
總的來說,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施行,教師若想最大化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就需從自身做起,積極改善教學觀念,采取多元化的方法構建高效課堂,并充分發揮出學生的主觀性,使其主動投入到學習中。
參考文獻
[1]程雪萍.運用信息技術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1(19):22-23.
[2]王振明.提高初中信息技術課堂合作學習有效性的對策研究[J].中小學電教(教學),2021(05):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