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鳳紅 任喜軍
摘要:在號召“科教興國”“教育強國”的今天,教育已成為國家和社會高度重視的話題和治國方針。說到教育,很多人自然會想到學校教育,認為學校是對學生實施教育與管理的主要場所,教師則是教育學生的的唯一肩負者。然而,隨著高分低能、高分低德和未成年人犯罪現象的日漸突出,社會逐漸把目光由傳統的知識教育轉移到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當今的學校教育不再是單-的知識教育,同時也包含了對學生心理與思想健康的教育。處于成長的黃金時期也是重要的轉折期的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應該成為學校、家長和社會所共同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校;家庭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前言]現代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人。在教育、教學中我們要求學生既要健康又有文化。聯合國世界組織曾經為健康下過這樣的定義:“健康不但是沒有身體的缺陷,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的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的健全與最佳狀態。可見心理健康已成為人的健康的重要標志之一,同時也成為適應現代社會的重要條件之一。
現在的中小學生,將來要擔負起建設國家的重任,將是我們國家的中流砥柱,他們的心理狀況如何,這不僅關系到他們自身的健康成長,更關系到國家和社會的發展。然而據有關報道了解,我國中小學生心理素質狀況不容樂觀,近幾年來中小學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嚴重突出。
一、在學校教育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義
第一,中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有于學生學習成長的發展。
中小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首要問題是成長。學習能幫助學生增長治安知識和見識,促進智力和思維,有助于總體素質的提高。一個學生如果不愛學習,學習能力低,學習效果差,就談不上知識能力和素質的提高和培養,就影響個體的成長和今后的社會適應和自身發展。
第二,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加強學生與家長的溝通,是家庭穩定和睦和幸福的需要。
家庭幸福的重要標志之一是子女的成長,尤其是獨生子玄的家庭假若一個家庭的子女成才了。這個家庭就有了素質、素養、品格,甚至經濟等方面的基礎,家庭的幸福、和睦和穩定就有了保障,倘若一個家庭的子女不成才。甚至出現吸毒、賭博、犯罪等行為,這個家庭就一定沒有穩定,和睦和幸福可言,還可能造成家庭的破裂和解體。
第三,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學生品質的形成。
學生品德行為的形成,受到心理因素的影響:1.心理和道德素質是緊密聯系的,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形成良好的品德的基礎,只有注重個體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之心理正常,個體才能接納道德教育,教育才有成效,才有利于個體品德的形成。2.道德是社會規范,個體心理只有處于正常狀態,才與社會有親和力及保持一致性,才能接納和遵守社會的道德要求,形成符合社會的道德品質。3.個體處于心理不健康、心理不平衡狀態,最容易形成不良的品德和出現不道德行為
二、中小學生心理問題的幾種類型
綜觀中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問題,就其主要表現,可歸納為這樣幾種類型:
1.學習焦慮型:高強度的學習任務,滿負荷的課余安排,再加上頻繁的考試競賽,學生稍感不適,就可能造成精神緊張,心情壓抑.實際上,許多學生面對競爭激烈的學習生活,已經產生焦慮.
2.生活擠壓型:在家長”望子成龍”,老師”盼生成名”的高期望下,學生心理負擔加重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面對來自社會,學校,家庭的擠壓,學生的自信心很容易受到挫傷.學習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也就使他們有了在生活的夾層中活著的感覺.
3.思想封閉型:現代生活觀念的變革引發了人生價值取向的重新定位.然而,許多家長的世界觀卻停留在曾經的人生經驗里,沉重的生活壓力,剝奪了他們與子女交流的時間.因此隨著年齡的增長,許多學生不能很好地度過人生的”第二斷乳期”,思想傾向消極,以致郁久成疾.
4.情感自卑型:花季的煩惱,家境的貧寒,學習的成績的低下,閱歷的淺薄等等,總要在舉手投足間表現出來,于是許多事往往不盡人意,結果經常受到家長,老師的批評指責,長此以往,學生容易產生自卑心理.
三、在學校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的措施:
學校在中學生心理素質養成教育上所起的作用極其重要,不容忽視。針對中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做為學校,我認為應從下面四個方面開展心理素質教育:
(1)加強心理知識的普及教育,讓學生自我認識
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發生發展的客觀規律的科學.心理學知識對學習大有益處,它可以促進學生對自身的認識,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中學生學習了心理學的知識以后,能按心理學規律去學習,學習成績就會有較大的提高.
(2)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讓學生做情緒的主人
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標準,不同學者有各種不同的認識.綜合各種觀點,我認為學校教育應從以下四方面來培養中學生的健康心理:
1.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
2.讓學生擁有愉快的心境。
3.引導學生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4.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統一的人格。
5.保持適度的情緒。
(三)注重心理引導,讓心理教育進課堂。
1.重視情感教學,優化學生的心理環境。
2.利用教材內容,滲透思想教育,使學生樹立遠大理想。
3.展示學科的魅力,激發學生學生興趣。
4.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
[結束語]所以,我們必須重視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聚集一切可能的力量,致力于學生的心理工作,使越來越多的學生排除心理捆擾,早日從心理的陰影走出來,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學習與生活當中,為了我國的發展與進步,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
參考文獻
[1]《教育學》編寫組.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61-80.
[2]章志光.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122.
[3]高平叔,蔡元培.教育文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