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才妞
摘要:在素質教育的要求下,小學語文階段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發展、學習態度、認知能力等,也成為教學的重點任務。而且語文教學是學生發展的基礎,對學生的整個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在核心素養要求下,在制定教學內容時,力求在核心素養的導向下,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核心素養;語文;高效課堂;措施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小學教育是國家重點關注的教育階段。近年來,時代促使教育不斷革新。核心素養也隨著人們的關注,不斷進入教育改革行列中。學科核心素養很大一部分由學科決定,語文是小學生學習過程中最基礎的學科之一,語文學科所要具備的素養極其廣泛[1]。學生年齡較小,學科又對學生的要求較高,教師想要實現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語文教學,需要很多的智慧。
1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
語文學科既然是最基礎的學科之一,學生對該學科的基礎核心素養是有一個大概認知的[2]。如聽、說、讀、寫、思這五種基礎的語文學科能力。但這些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需要帶領學生去學習,培養學生基礎的文學鑒賞力、語文寫作創新力和學科審美力等。語文學科核心素養還要求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結合當前小學語文學科的學習模式發現,教師的思維被固定的模式束縛在大多數學科教學中還是會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從學生的學習狀況中能明顯觀察到這些模式的不足。
2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對策
2.1以綜合性為教學導向,制訂教學目標
在小學教育階段,語文教學的教育目標發生了變化,教師需要以語文這門學科的綜合性為主要方向,制訂教學目標,使其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并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可用資源,以此為方向輔助學生的思維成長,使其對語文這門學科產生較高的興趣[3]。
例如,在《大青樹下的小學》的教學中,教師首先將生字詞作為初期的導學內容展開教學計劃,并在默讀中明確默讀目標,可使學生對生字詞的用法產生明確的認識,最終使生字詞的讀寫目標成為促進小學生能力增長,使其獲得知識水平提升的手段。再次,通過階段性教學目標的明確,易于幫助學生進行知識內容的積累,繼而使其語文思維得到一定的提升,可見,以綜合性為導向,進行教學目標的明確,關系到的是學生學習計劃的養成。
2.2興趣教學
在小學階段,教師在進行核心素養導向教學時,需要抓住學生的思維。抓住學生思維可以通過激發學生興趣來達到,如利用學生對教材內容的好奇心、對新鮮事物的探索欲和對生活的逆反性等。通過摸索學生心理,抓住學生思維,從而達到活躍課堂氛圍、增強學生學習興趣的效果。例如,在《松鼠》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學生對小動物的好奇心,引發學生討論身邊的小動物。接著通過播放《動物世界》中松鼠的科普視頻,將學生的思維定到松鼠上,隨后提問:“課文中的松鼠是什么樣的呢?”,從而引發學生對課文閱讀的興趣。通過抓住學生思維、興趣的方法,讓學生對語文內容產生學習興趣,教師再加以學科核心素養的導向,讓學生收獲滿滿。
2.3強化閱讀指導,合理設置問題
閱讀作為語文教學的關鍵內容,向來是教育者教學的重中之重,它既是幫助培養學生閱讀習慣、提高學生言語表達能力、強化思想情感體驗的途徑,也是體現學生語文學習質量的標志之一,是教學環節的中心。在正確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以后,教師需要對教學方式進行合理有效的改進,摒棄傳統教學方法上的教師主體觀念,真正的將課堂交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的發揮自身的主體地位,通過有效的方法掌握,強化閱讀能力,促進高質量的學習,進一步完善教學目標。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閱讀指導的過程當中,先是需要幫助學生對文章當中的生詞生句進行解決,最后在教學目標的要求下,讓學生對文章進行重復閱讀,自主探索文章當中的寫作技巧和思想情感反射,并融合自身的生活實際來進行情感體驗。
例如,在課文《觸摸春天》學習時,學生第一步需要對文章當中的生字詞進行特殊標記,隨后開展第一遍自主閱讀,即通讀課文,了解文章的大意。在第二遍閱讀的過程當中,就需要對文章的結構和優美語句進行標記和總結。第三遍則需要思考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反應的人生道理。在教師給出閱讀指導之后,學生按照閱讀步驟來進行自主閱讀,并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積極的思考,隨后在師生互動交流環節,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檢查和提問,并進行課文內容的再度總結,正確引導學生熱愛生命,珍惜生命,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完成核心素養基本教學目標。
2.4以人文性為教學方向,強化鑒賞能力
首先,由于語文知識具有明顯的人文性特征,只有教師通過對教學資源的把控,解決學生課堂實踐機會分配不均衡的問題,才能提升其鑒賞能力。其次,因為不斷被升級的內卷化學習方式,以及大量增加的知識內容,使小學階段的學生在學習分工以及文學鑒賞方面的能力不斷被削減。在教學過程中,能否重塑學生的學習習慣,并通過教學變遷的方式,強化學生的鑒賞能力,是當前進行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因此,語文教師需要在知識教學過程中,重新制訂教學目標,以學生的成長為核心,以傳統文化的延伸為目的,幫助學生認識語文這一學科的人文性。例如,在《將相和》的教學中,教師結合課文中的三個故事,以故事的人文特征為方向,進行情節與人物言行舉止的探討,可使學生通過學習更好地把握語文這門學科的人文屬性。最后,教師以人文屬性的探討為教學路徑,易于改變學生的意識形態,使其對我國文化產生自豪感。
結束語
總之,核心素養導向下語文教學的模式可以做到在傳授學生學科知識的同時,兼顧學生的思想性格、人格魅力和審美鑒賞能力等。教育模式的轉變是非常必要的,為了構建更高效的課堂,教師還需要不斷探究,形成更完善的教育模式。
參考文獻
[1]王雅茹.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研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12):200.
[2]陳瑞帶.淺談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0(11):8.
[3]奚嵐.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思考[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20,17(0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