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清
摘要:我國的新課程改革旨在喚醒學生的學習潛能,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在互動中探究知識。新課程理念倡導互動教學,主張教與學相互影響,師和生交往溝通,形成和諧的師生、生生關系,在互動中提高教學效果。然而,許多教師在互動教學中有失偏頗,把握不準互動教學的要領,存在一些形式主義傾向,導致互動教學有違初心,教學效果不夠理想。筆者結合日常教學實踐,談談小學數學互動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互動教學法;運用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一、因材施教,選擇合適的互動對象
師生互動是指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往與交流,通過雙向互動實現信息的傳遞、情感的溝通和思想的交換,這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數學課堂的基本樣態。課堂互動一般由教師選擇互動對象,或喊學生回答問題,或讓學生解答題目,或邀請學生實踐操作。有的教師在選擇互動對象時較隨意,有的教師為了確保教學的流暢、節省教學時間,喜歡選擇一些優秀學生作為互動對象。
互動對象的選擇很重要,影響著互動教學的效果。在選擇互動對象時,教師首先應以公平、公正為前提,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互動。其次,教師要因材施教,合理選擇互動對象,提高互動教學的效率。對象選擇應堅持因材施教原則,要根據問題難易和學生的情況,有針對性、有目的性地選擇互動對象。教師可以選擇注意力分散的學生進行互動,優先把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作為互動對象。例如,在教學“從前面、右面和上面觀察物體”一課時,筆者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有意識地選擇學生互動。對于簡單的問題,筆者選擇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回答,讓他們有體驗成功的機會,從而增強學習自信;對于較難的問題,筆者選擇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回答。
二、精選問題,在優質提問中互動
問題是數學的生命,提問是互動教學的重要手段。幾乎所有的數學教師都會采取課堂提問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提問能激發學生參與互動的興趣,影響師生互動的深度和互動教學的成效。提問是互動教學的關鍵,優質的問題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而且可以促進學生思考。
對于提問,部分教師存在認識誤區,認為提問次數越多越好。許多提問屬于低效互動,問題缺乏思維含量,不具思考價值,這種提問屬于無效互動。問題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教師務必優化課堂提問,為互動教學提質增效。教師要少提知識性問題,多提能引發學生深度思考的問題;少提封閉性問題,多提開放性問題;少提結論性問題,多提過程性問題。例如,在教學“角的度量”一課時,筆者在教學“用量角器量角”時,原本打算讓學生自學,然后由筆者提問:“怎樣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而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發現許多學生手拿量角器動個沒完,于是改變了教學策略,給學生提供了練習紙,讓他們觀察練習紙上的角,并讓學生猜這個角有多少度。驗證猜想的欲望驅動著學生積極測量,在學生動手測量后,筆者再組織學生匯報交流,歸納出正確的量角方法。
三、設置主題,在優質討論中互動
討論是互動教學的一種方式,有助于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合作能力和創新能力,是數學課堂中不可或缺的教學環節。綜觀當前數學課堂,筆者發現許多討論式教學存在問題,導致討論并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如討論主題形式化,討論問題過于簡單;討論指導形式化,缺乏真正有效的指導;小組討論形式化,學生興趣不濃;討論偏離中心,缺少思維碰撞,沒有實質效果。
優質討論是高效互動的保障,教師要設法提高課堂討論的質效。優質討論表現為學生興趣濃厚、思維活躍、表達踴躍,需要教師精心設計討論主題,討論的主題要具有討論的價值,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討論興趣,而且能誘發學生思考,發散學生的思維。優質討論要求教師發揮好組織引領作用,對學生的討論進行適當的指導,及時為學生解決難題。例如,在教學“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筆算”一課中,在探究筆算方法時,筆者精心設計討論主題,安排了兩次討論,分別指向教學重點和難點,有助于幫助學生較好地理解算理和算法。在小組討論中,筆者還成為學生的合作伙伴,深入學生中間,參與小組討論的過程,耐心傾聽學生的發言,積極為學生指點迷津。
四、激發互動并培養學習興趣
智能化教室可應用于學前準備、課堂互動、課堂測試等各方面,而現代信息技術和電子設備可對教師的學習狀態和知識進行實時監控,有效促進師生互動。例如:教師在“位置與方向”教學中,以榜樣為中心,培養學生的空間概念。通過學習相關知識,學生可以學到空間與位置知識的積累。在預科階段,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了解學習材料,并為學生組成有意義的教師小組。實施互動教學,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數學學習。充分發揮小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思考。
五、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多媒體教學、小組活動等多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構建出不同思維方式的能力,發揮團隊合作的競爭優勢,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競爭力。例如,在進行平行四邊形的學習中,教師不能僅用傳統的教學方式講解教學空間的轉變,學生們在長時間的網絡學習空間的學習中,若不能親自動手將數學公式進行實踐性推導,依然會形成知識點的迷惑性。又如:教師在教學“認識圖形”這一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實際生活,將生活中較為常見的長方形門窗、圓形籃球等融合到課堂中,這樣可以充分地讓學生理解書本中的知識,掌握這一章節的教學內容。對難度較大的習題,教師可提前公布答案,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和測試,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六、通過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學習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可提問題或布置作業,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及表達意愿。應充分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喚醒學生的學習精神和自主性,并對其思維和發散思維進行自覺訓練[2]。
例如:教師在教學“分數的意義”教學時,可以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不同形狀分成不同的份數,將正方形分成四份,每份表示1/4,三角形平均分成三份,每份表示1/3,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并讓學生說出份數的共同點。在最后總結出:將一個單位平均分為若干份,表示一份或者幾份的數為份數。通過課堂創建問題情境的方式進行小學數學課堂學習,對學生自身的思維探究能力有一定的幫助,正確地認識和了解分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