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斌 趙中美


摘? 要:目的? 探討系統化口腔護理聯合健康教育在慢性牙周炎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擇2019年12月~2020年6月聊城市第三人民醫院收治的12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6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用系統化口腔護理聯合健康教育,比較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后1個月、3個月、6個月的菌斑指數及在接受護理1個月、3個月、6個月后的出血率。結果? 兩組患者第1個月菌斑指數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第3、6個月菌斑指數分值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第1個月出血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第3個月、第6個月出血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護理慢性牙周炎患者時,采用系統化口腔護理聯合健康教育能夠有效降低患者的出血率及菌斑指數。
關鍵詞:系統化口腔護理;健康教育;慢性牙周炎
中圖分類號:R473.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011(2022)-1-0060-03
慢性牙周炎患者在牙周炎患者中占比超過90%,主要病因在于患者長期存在的牙齦炎逐漸向深部牙周組織擴散,因而早期發現牙齦炎對于患者具有重要意義[1]。慢性牙周炎對患者很多牙齒同時造成損傷,并且在發病時會出現牙位特異性。通過對患者進行恰當的護理與健康教育,能夠有效提升治療效果,降低患者的痛苦[2]。本研究旨在探究系統化口腔護理聯合健康教育在慢性牙周炎中的應用價值,具體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12月~2020年6月聊城市第三人民醫院收治的12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60例。觀察組中,男32例,女28例;平均年齡(49.12±3.14)歲,平均病程(5.62±1.32)個月;植入種植體70顆。對照組中,男30例,女30例;平均年齡(49.52±3.31)歲;平均病程(5.74±1.43)個月;植入種植體68顆。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身體健康狀況良好者[3];②均符合慢性牙周炎診斷標準者。
排除標準:①精神障礙者;②認知異常者。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主要包括飲食護理、體征監測等。
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用系統化口腔護理聯合健康教育進行干預,主要內容包括:①護理評估。安排專業護理人員對患者在牙周病等方面的認知程度及日常生活中的口腔衛生習慣進行評估。②健康教育。組建微信群,成員主要包括護師、患者、家屬及主治醫師,待患者治療結束后,護理人員向家屬發放健康手冊,并向其說明其中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如若在使用過程中出現不明白的地方可隨時通過微信群與護理人員聯系。通過微信群,護理人員可以預約回訪時間,發現有不足之處可隨時進行糾正。③提升健康意識。通過直播或錄播的方式向患者家屬開展健康護理培訓,包括牙周炎的病理變化、預防知識等,以便患者對該疾病有正確的認知,安排護理人員在旁進行答疑。可以在觀看結束后組織患者討論自身感受,通過樹立榜樣的作用,提升患者對該疾病的認知程度。④開展護理工作。通過微信建群,定期向群中發送慢性牙周炎相關的文章、視頻等,囑咐患者正確使用相關用具、注意飲食健康等。
1.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1個月、3個月、6個月后的菌斑指數(PLI),無菌斑記為0分;牙鄰面頸部齦緣散在分布點狀,且較薄的菌斑記為1分;有連續菌斑分布于牙鄰面頸部,窄帶狀且寬度小于1 mm,記為2分;若菌斑分布面積大于1 mm2,記為3分;菌斑分布面積未超過牙鄰面頸部1/3,記為4分;若面積占1/3~2/3,記為5分[4]。
觀察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1個月、3個月、6個月后的出血率,記錄患者全口牙齒頰側及舌側的近中、正中、遠中 6 個位點的探診出血,將陽性牙面位點予以記錄,進而計算出百分率[5]。出血率=出血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分析
將患者的結果數據記錄在EXCEL表格中,使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行字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1個月、3個月、6個月后的菌斑指數比較
兩組患者第1個月菌斑指數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第3個月、第6個月菌斑指數分值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出血率比較
兩組患者第1個月出血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第3個月、第6個月出血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慢性牙周炎是一種多因素疾病,在一些全身性疾病的影響下患者的病情會受到負面影響。臨床上一般對患者進行常規治療后再實施維護治療,其目的在于避免患者再次發生感染,降低牙周炎的復發率。根據相關研究表明,多數患者出現牙周炎與未認真落實日常護理有關,并且由于缺乏相應的知識,就會出現只需接受臨床治療即可,無需后續再進行自我管理的錯誤認知,因而多數患者在術后的恢復階段會出現牙周炎復發的狀況,使治療效果降低。
在患者進入術后護理階段,應加強對患者的護理干預工作,將正確的護理方法講解給患者,以便于其在家能夠自行完成自我護理工作,對自身的行為進行約束,并對相關疾病進行預防[5]。通過對患者進行系統化口腔護理聯合健康教育,患者可清楚地了解慢性牙周炎,掌握正確的護理方法,以便能夠提升治療效果,加快患者康復的速度[6]。在開展護理工作時,護理人員應以極強的耐心為患者答疑解惑,因為患者在經受疾病折磨后,可能會出現不耐煩、焦慮等消極情緒,因而在為患者解惑時可對其消極情緒進行疏導,一方面,可以樹立患者對于預后結局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另一方面,也可使患者對自身行為進行約束。菌斑指數是評價牙周疾病治療效果中常用的指標,由于患者出現局部慢性感染,因而炎癥較為明顯,使菌斑在牙齒附近的覆蓋率增大[7]。根據本研究數據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第1個月菌斑指數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第3個月、第6個月菌斑指數分值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第1個月出血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第3個月、第6個月出血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梁楠、仲琳等的研究結果相似[8-9]。
綜上所述,在護理慢性牙周炎患者時,采用系統化口腔護理聯合健康教育,能夠有效降低患者的出血率及菌斑指數,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黨楠楠.系統化口腔護理在慢性牙周炎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河南醫學研究,2018,27(11):193-194.
[2]李濤,王旭.口腔護理健康教育的社區應用價值分析[J].醫學信息,2017,30(14):171-172.
[3]Wang LP,Zhang SB,Fan CB,et al .Clinical research of peri-implant marginal bone resorption with periodontitis and smoking [J].Chinese Journal of Stomatological Research(Electrolnic Version),2010,4(2):21-25.
[4]黎金帶.系統化護理對精神病伴慢性牙周炎患者口腔衛生健康的影響[J].甘肅醫藥,2020,39(9):88-89.
[5]郭曉燕,鄭春梅,崔艷玲.系統化口腔護理在慢性牙周炎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20,27(8):238-240.
[6]胡蓉,周俊波,汪銘.個性化健康教育在慢性牙周炎種植修復中的應用[J].西部中醫藥,2017,30(12):120-122.
[7]何軍,陳永豐,張紅利.黃連上清膠囊聯合米諾環素治療慢性牙周炎的臨床研究[J].現代藥物與臨床,2018,33(10):2660-2664.
[8]梁楠,仲琳,Liang,等.PDCA管理在牙周炎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口腔材料器械雜志,2017,2(26):60-62.
[9]高鵬,姚茹,荊玉潔.3種口腔護理方法對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臨床指標的影響[J].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2018,28(4):237-239,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