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立剛


摘? 要:勞動教育實踐具有綜合育人以及引導人規范行為的價值,在特殊教育中進行勞動教育,將能夠幫助特殊學生的勞動技能慢慢提升,并慢慢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可以為其融入社會與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本文將結合筆者特殊教育工作實踐經驗,對勞動教育在培智學校的實踐進行探討,以期望能夠充分提升特殊學生的勞動技能,為其終身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勞動教育;培智學校;探索;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2)01-0-03
勞動教育一直都是中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熱愛勞動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特殊教育應當引導學生尊重勞動、崇尚勞動,并使其逐漸明白勞動最美麗、最崇高、最光榮、最偉大的道理,這樣才能促使他們進行誠實、辛勤以及創造性的勞動。勞動教育若要在培智學校有效實踐并發揮價值,那么就需要從學科、生活、家庭等方面入手,將勞動教育全方位覆蓋特殊學生的各個方面,從而將其培養成尊重勞動、敢于勞動、善于勞動以及熱愛勞動的人。
一、在學科中合理實踐勞動教育
(一)勞動教育在學科中滲透
勞動教育在培智學校進行實踐,學校必須發揮其主導作用,因為勞動教育的實踐一定要有載體,而最好的載體往往就是“課程”。培智學校的勞動教育要堅持以生活為導向、以訓練為主線以及以康復為目標的模式,并在對特殊學生進行訓練的過程中,對其生活中必須具備的勞動技能進行滲透,使其能夠通過課程實現系統化學習的目標。
因此,培智學校可以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探索以及設計具有一定特色的課程。課程內容可以具體為:動動小手(適用于學前教育的特殊學生)、勞動衛生(適用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以及職高部的各種技藝等(見表1),在具體實施過中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有目標、有針對性地進行,從而滿足特殊學生的個性化需求,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獲得進步與發展。同時,課程內容要由繁到簡,循序漸進、層層推進。在開展勞動教育的過程中,要重點發展特殊學生的生活技能以及認知能力,并加強培養特殊學生樂觀的生活態度,將有利于強化其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1]。
培智學校勞動教育特色課程的探索與暢想,對特殊學生不同年齡段的不同學生進行了深入分析,以此為基礎設計對應的課程內容、勞動項目,有利于培養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技能。以學齡前的特殊學生為例,著重對其如廁、穿衣、飲食等技能進行培養與訓練,確保這個年齡段的特殊學生能夠更好適應集體生活,使其擁有基礎的勞動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對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而言,基于年齡特點,這個階段的勞動項目主要針對整理技能以及清洗技能進行訓練,目的是讓他們能夠擁有適應日常生活的能力,并能夠應對一些生活中的常規問題。職高部的特殊學生,未來將面臨著社會生活,因此這個階段的勞動教育要側重于工藝技能以及生活技能的培養與訓練,可為其未來日常生活以及步入社會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礎。此外,在進行勞動教育特色課程設計時,還要考慮特殊學生殘障情況,并分析其實際能力,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培養不同殘障程度特殊學生的能力,例如中、重度殘疾的學生,著重培養其基礎勞動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而對于輕度殘疾的學生,在勞動教育過程中要對其整理能力、清潔能力進行針對性培養,盡量使其擁有一定的生活能力;同時,建議能夠適當融入珠藝以及陶藝課程,讓有興趣的學生參與到工藝課程中進行學習,不僅可以提升勞動教育的趣味性,而且還可以培養特殊學生對美的感受,使其能夠樹立樂觀的生活態度。
(二)勞動教育在學科外進行實踐
對于培智學校而言,要對各種資源進行充分利用,盡量為學生提供更多可以進行實踐的機會,讓特殊學生基于自身實際能力嘗試進行勞動,以“小當家”主題活動為例,作為班級一日勞動主題活動,主要的勞動內容有打掃教室衛生(掃地、拖地、檫玻璃、擦黑板、收拾桌椅等)以及對教室環境進布置。學生可以通過這些實踐活動進行勞動技能的培養;同時,還可以設計積分模式,讓做得多、做得好的學生贏得積分,然后通過積分評“小當家”的稱號,可以獎勵學生一些實質性的東西,使其能夠樹立自信心。又例如,可以開展“小幫手”的活動,讓學生參與到學校食堂一日活動中,如清掃地面、清理餐桌、洗碗、刷鍋、洗菜、清洗工具、撿菜等,可以讓高年級學生,或者是輕度殘疾的學生參與進來,讓他們親身實踐,從而獲得一定的勞動體驗[2]。
二、勞動教育與生活教育的融合
(一)生活與勞動教育深度融合
生活與勞動教育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將兩者深度融合,有利于提升特殊學生的勞動實踐能力,這就需要從特殊學生的身心特點入手,特別是要充分尊重特殊學生的認知能力以及發展規律,使其能夠在勞動過程中激發以及創造出更多的可能性。例如,在就餐時,年齡較小的特殊學生,可以重點培養以及訓練其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技能。以就餐為例,可以訓練他們如何準備、如何正確使用餐具、如何遵守規矩等;中年級的學生重點開展餐后餐盤清理與收拾訓練;高年級學生,需要訓練其整理以及清洗餐具等能力。此外,還可以開展一系列生活勞動的活動。例如“我會做”,鼓勵學生做生活中力所能及的一些勞動;又例如“我能做”,鼓勵學生在家中當父母的小助手,在學校可以主動積極當教師的小助手;還可以開展“我學做”的活動,很多特殊學生具有進取心,鼓勵他們對新技能進行嘗試,讓他們不斷學到新的技能,不斷提升自身的能力[3]。
(二)讓勞動教育不斷融入生活
掌握技能以及應用技能,必須要進行反復地操練。培智學校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與生活有著密切關系的勞動項目,讓學生能夠敢于挑戰自我,能夠自己做到的事情自己完成,而無法做到的事情可以嘗試去學習,并鼓勵他們反復進行實踐,有利于強化其勞動能力,使其生活常識變得更豐富。在勞動教育課程開展過程中,通過創設勞動情境可以增加學生的體驗感,并培養學生的正確的勞動價值觀,以此為基礎讓學生能夠愛上勞動,從而提升其勞動技能。在勞動教育課程開展過程中,可以創設“開心農場”“便民超市”等情境,讓學生扮演各種角色。比如售貨員,重點是引導學生認識超市,并對如何整理貨物以及貨柜進行學習;還可以學習收銀員的相關技能,比如說計算、收銀、按鍵以及掃碼等;還可以在開心農場學習播種、澆水、施肥等技能,通過體驗農業勞動獲得更好的勞動體驗。
三、勞動教育在家庭中鞏固
勞動教育在培智學校開展過程中,家庭要發揮著基礎作用。在家庭日常生活之中,要善于抓住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勞動實踐機會,并鼓勵孩子們積極參與,其目標是讓特殊學生每一年都可以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對于家長而言,在家里也可以創設良好的家風,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家長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行為,通過辛勤勞動做到言傳身教,讓孩子認識到勞動的價值,認識到勞動可以帶來很多快樂,使其逐漸愛上勞動,并慢慢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4]。勞動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步一個腳印逐漸養成,而實踐非常重要,家庭需要為孩子提供更多這種實踐機會,使其通過勞動實踐而獲得更多的知識與技能。家長與學校可以進行合作,在學校的正確指導下,家長結合孩子的實際情況合理規劃勞動內容。例如,可以設計一個家務勞動的清單,按照清單執行,孩子完成之后,家長可以進行評價,這樣家長可以參與進來,并對孩子的勞動進行指導與協助。家務勞動的家長評價可參考表2進行。
家長在制定勞動清單以及計劃表時,一定要從孩子的現有能力入手,結合學校勞動教育的要求,有針對性訓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并逐漸加強勞動能力的訓練程度。例如,每周訓練,也可以每日進行訓練,模式可以靈活調整,又或者是對內容進行調整;同時,結合孩子的實際情況,并參考孩子的意見,為其設計一個“短期+長期”的勞動計劃,讓孩子跟隨計劃獲得更多意想不到的體驗。學校與家長進行深度合作推動勞動教育開展,可以將學校勞動教育有效延伸到家庭生活中,非常有利于鞏固勞動教育成果。家庭生活環境是學生最好、最真實的勞動教育環境,可以“即學即用”。同時,家長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勞動成果,對孩子的一系列勞動行為要進行鼓勵與贊賞,讓孩子能夠收獲勞動之后的光榮,這也是共享親子時光的重要途徑。學校還可以對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現進行評選,例如將“勞動小達人”“勞動模范家庭”等作為評選標準,目的是讓孩子能夠得到教師、同學以及學校的認可與肯定。優秀的家庭將能夠發揮模范效應,可以影響更多家庭,這樣才能讓勞動教育在家庭中不斷鞏固。
四、創建勞動教育多元化評價機制
勞動教育在培智學校實施的過程中,還需要對教育實踐效果進行評價。依托評價可以發現勞動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從而為勞動教育方法的改進指明方向,還可以激發師生的積極性,有利于保障教育質量。基于勞動教育的評價內容,需要包括勞動知識、勞動技能掌握程度、技能綜合應用、勞動習慣、勞動態度等方面;同時,家校合作完善評價內容,讓家長、教師、學生以及有關人員均能夠參與到評價中來。具體而言,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地分析自己的勞動成果,對自己在勞動中的表現進行評價,有利于加強自我認識以及改進;其次,教師與其他相關人員,結合評價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勞動教育方法進行調整,有利于避免相同問題的出現;最后,如前文所述,讓家長參與進來,并展示孩子在家里的勞動成果。越靈活的評價方式越能夠發揮作用,例如,勞動成果展示、勞動技巧分享、勞動作品展示等。尤其是學校方面,建議能夠為學生設置成長記錄袋、日常觀察記錄表、技能比賽記錄、階段考核、作品評定表等,需要重點關注細節、過程,將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結合起來,將能夠客觀、全面反映勞動教育的實際成效,從而保障教育質量[5]。
五、加強教育思想的改革與更新
從培智學校傳統勞動教育模式來看,教師常常處于主導地位,而學生處于被動狀態,久而久之,學生對勞動相關的知識與技能失去興趣。為此,以勞動教育有效實施為大前提,教師要對教育思想進行改革與更新,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此外,從學生角度來看,他們在生活中存在一定的障礙,所以,學習勞動知識與技能難度較大。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要避免操之過急,有耐心、愛心地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切身體會進行表達,具體來講:一是教師要當好勞動教育選材者,要堅持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入手,確保課程資源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為其體驗生活、掌握技能、改善功能、提升生活能力打下基礎。二是合理制定課程目標。深入分析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基于學生個體差異對目標進行分層制定,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夠體會進步的喜悅感,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增強其勞動意識[6]。
六、勞動教育實踐反思
(一)基于勞動教育的特色課程存在一定的限制因素
從實際情況來看,培智學校的勞動教育并沒有對應的統編教材,勞動教育開展主要是圍繞“勞動課程標準”而來。雖然學校能夠結合自身情況與條件開展特色課程,但是可能因為師資水平、資源不足等因素而影響成效,容易出現主題不夠深刻、學段銜接性不足等問題[7]。
(二)教師專業水平限制
從培智學校高段的勞動教育來看,因為要與社會就業進行接軌,所以在專業方面要求會更高,例如,園藝種植、面點烹飪、酒店服務、洗車養護等。這類課程雖然學校有所涉及,但是教師團隊的專業水平還不足,需要加強與之有關的培訓,確保教師專業水平能夠滿足高段勞動教育實施的需求。
(三)場地等硬件方面限制
基于“勞動課程標準”的內容,培智學校勞動教育涉及的項目比較多,部分項目對學校硬件設施設備要求比較高,但是部分學校沒有這個條件或者是在建設規劃時,未設置有利于項目開展的設施設備,導致部分勞動教育項目無法開展。基于此,建議學校要提前規劃,確保勞動教育有序開展[8]。
綜上所述,培智學校的勞動教育并不只是學校的“小教育”,還應該將勞動教育朝著家庭與社會不斷延伸,具體可以從學科、生活以及家庭等方面入手,學校方面要善于挖掘各種資源構建富有特色的勞動課程,并與家庭形成教育合力,推動學校勞動教育與家庭以及社會的融合,以更加靈活的方式進行勞動教育,將能夠充分提升勞動教育的成效,使學生的勞動知識、勞動能力以及勞動理念獲得提升,為其更好地適應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翟淑娟.培智學校勞動技能教育初探[J].家長,2021(26):10-11.
[2]彭慧.培智學校開展勞動教育的實踐途徑及反思[J].基礎教育論壇,2021(23):111-112.
[3]李燕玉.培智學校開展勞動教育的現狀與實踐探索[J].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2021(6):63-65.
[4]芮萍.勞動教育在培智學校的探索與實踐[J].生活教育,2021(4):41-43+111.
[5]秦愛仙.智障學生勞動技能的培養策略[J].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2020(3):61-63.
[6]顧靈妙.淺談培智學校職業勞動技能教育的實施[J].現代職業教育,2020(12):128-129.
[7]王瓊.培智學校勞動技能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學園,2018,11(36):154-155.
[8]王瓊.培智義務教育勞動技能校本課程建設的實踐[J].學園,2017(29):117-118.
(責任編輯:董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