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超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深度推進,對小學生展開高質量的科學教育,全面培養學生的科學學習興趣和科學認知是非常重要的教學任務,不過,“雙減”政策的提出,給小學科學教師帶來了一些教學方式上的轉變。本文將圍繞生活化教學的理念,探討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工作中設計與實施作業生活化策略。
關鍵詞:雙減;小學科學;作業生活化;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科學原本是一門既考驗學生對科學原理認知,又考驗學生生活常識的學科,小學階段學生不會接觸太多復雜的科學知識,大多數內容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在這種背景下,教師應當積極探索高質量的作業設計方案。圍繞課程教育目標和生活常識給學生設計課后作業,一邊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一邊減輕學習負擔,全方位順應“雙減”政策的新要求。
一、在生活中多加觀察,布置觀察作業
生活就是最好的教師,科學學科中包含很多與生活實際現象息息相關的知識,而小學低年級階段學生接觸的科學知識大多比較簡單,很多內容都可以在生活之中找到現成的答案。所以教師給學生布置作業時,必須關注學生的綜合能力,尤其是觀察能力,低年級階段的科學知識,大多科學現象真正涉及到科學原理的復雜知識只是非常有限的一部分,大部分作業都可以通過觀察和思考完成。
例如:教學“太陽的位置和方向”這一節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這部分知識作為課前的預習作業,提前兩天觀察太陽每天的運動方向。比如每天早上醒來的時候看一眼太陽的位置;中午放學的時候看一眼太陽的位置;下午放了學再看一眼太陽的位置。分別記錄下來,連續觀察2到3天,學生會發現,太陽每天的運動軌跡幾乎都是相同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太陽的位置永遠是固定的?既有利于培育學生的科學素養,又能夠讓學生將生活實際情況和科學知識結合起來,全方位培育科學素養。多給學生布置一部分觀察性質的作業,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有利于讓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進行科學的思考。比如讓生觀察太陽位置和方向的時候,可以綜合引導學生一邊觀察太陽的位置一邊觀察自己影子的方向,經過更加復雜的生活實踐,學生會發現太陽的位置和影子的長短也有比較強的關聯。中午時,自己的影子會比較短,而早上或下午時影子會拉的很長。讓學生在生活化的觀察之中,自己總結科學現象,這也有利于全方位培育核心素養,真正實現高質量的課后教學。
二、在生活中探尋材料,完善作業內容
小學階段給學生布置作業,主要出于兩種目的,一是為了為下一階段的知識教學做好鋪墊,而是為了鞏固前一階段所學的內容。也就是說,作業起到到的實際上是承上啟下的作用,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筆者認為,身為一名科學教師,不能將作業這種形式看得太重,而是應該把目光放在作業內容給小學生帶來的影響上。新的政策背景之下,不提倡教師給學生布置太多書面化的作業,所以教師可以結合科學學科的特點,根據教材上的課時布置一些創意化、實踐性較強的生活化作業。
例如:教學“不同材料的餐具”這部分知識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將教材上的內容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系統了解生活之中我們使用的餐具分別是用哪些材料制作出來的?每個家庭的實際情況不一樣,學生總結出的結論,自然也是不同的教師,可以讓學生回到家中,通過觀察研究以及詢問父母等多種方式對家里的餐具進行綜合調研,最終形成一份簡單的報告。這樣的作業更具實踐性,有助于激發學生們的作業興趣,完成教師布置下來的任務時,學生會發現,有些餐具的材料是非常類似的。比如家里使用的碗都是陶瓷碗,而外賣使用的碗都是塑料碗或紙碗,教師可以讓學生好好思考一下,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別?從生活之中得出一些問題的答案,有利于激發學生群體的科學思維。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探索,調查研究分析,不同材料的餐具學生會發現,家庭之所以喜歡使用陶瓷碗,是因為陶瓷這種材料比較穩定,不容易和其他食物發生化學反應。如果使用金屬制的碗,一些金屬微量元素有可能會順著我們吃的食物進入人的身體,對人體的健康產生影響。在作業內容中慢慢總結,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學科核心素養。
三、合理評價科學作業,遵循生活原則
“雙減”背景下,不是讓教師停止給學生布置作業,而是讓教師嘗試著轉變個人的教學方法,換一種形式給學生布置不一樣的優質作業,比如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學生,語文數學素養都還沒有完全形成,在這樣的背景下,給學生布置復雜的科學作業,顯然是不現實的。教師應當考慮到多種現實因素的限制,給學生布置科學作業。另外,布置作業的過程也非常考驗教師的教學能力,要將教材知識與學生的學習需求相結合,做到作業內容適合學生年齡特點,作業形式,順應學生學習興趣,作業成果得到教師的合理評價。
例如:教學“做一頂帽子”這一節知識的時候,教師就給學生布置了一個實踐性的作業,要求每一位同學回到家以后,使用家中廢棄的材料做一頂帽子。有些學生用布料做了一頂帽子,有些學生用廢舊的報紙做了一頂帽子,針對不同的材料最終呈現的作業內容當然也是不同的,所以教師應該將生活化評價的原則融入到作業點評環節之中,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作業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比如有些學生使用的布料比較粗糙,帶到頭上以后很容易掉線頭,這會影響佩戴著的使用感,而有些學生使用的廢舊報紙沒有提前軟化處理,導致舊報紙戴在頭上總感覺不舒服。運用生活化的原則,讓學生意識到個人的實踐作業中存在的問題,讓學生更加全面地考慮作業的完成度,經過長期的評價,實驗教師會發現學生后續處理科學的實踐作業時,會從生活化角度考慮更多的問題。這也是當前的教育教學背景下,比較符合教學規律和教學原則的有效教學手段之一。
總結:
實施小學科學教育,不但能夠培養小學生的思維能力,還可以鍛煉小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在課后給學生布置生活化相關的作業,這樣才能夠使科學教育回歸它的本質,才能夠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和對學習的興趣,才能夠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科學知識,并且更好地運用科學知識來提升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1]吳計紅.小學科學課外探究式作業實施策略分析[J].讀寫算,2021(08):149-150.
[2]鐘宇虹.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策略的運用[J].教育觀察,2020,9(11):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