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新形勢背景下,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工匠精神”的引領。職業院校是為企業培養和輸送人才的重要基地,本文簡要分析了工匠精神的基本含義與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提出了幾點簡單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新形勢;職業院校;工匠精神;培養方式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職業院校的教育教學任務就是為社會與企業培養具備專業技能的人才,新形勢下,職業院校應當以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為精神引領,將工匠精神滲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當中。
一、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
工匠精神是一種精益求精的價值取向,包含了工作者對自身職業的敬畏感、對工作的執著態度以及對服務與產品不斷追求更高層次的質量。從工作人員個體而言,工匠精神指的就是自身具備創新、耐心、恒心、堅持、專注、以及勇于突破傳統模式限制的優秀道德品質。從產品與服務的角度而言,工匠精神主要指的是精雕細琢、質量上乘、以人為本、精心制造等優良特質。
新形勢下培養學生工匠精神主要分為兩個階段:一個階段是學生入職前的培養;另一個階段就是崗位工作中的培養。培養工匠精神的場所包括各類教育院校與各實際生產企業。各類教育院校尤其是職業院校,其與各生產企業的關系緊密相連。職業院校的教育教學目標就是為各生產企業培養新形勢下優秀的生產前線工作人員。身處企業生產一線的工作人員自身工作追求的程度直接影響著各生產企業最終的產品質量效果,在此情況下,從企業工作人員身處學生時代階段就非常有必要著重培養他們的職業精神追求,促使學生提前養成工匠精神,為畢業后走入職場打下良好的精神基礎[1]。
工匠精神從最終結果而言就是產品的優良與精致,但產品的生產還是要靠工作人員生產過程中的精心程度。因此職業院校在培養學生工匠精神過程中必須著重培養他們的精神追求,著重增強學生的人文教育內容。引導和鼓勵學生培養自身的使命感、責任感、進取心等優秀品質,養成守規則、負責任的良好工作行為準則,對即將要身處的崗位、職業充滿敬畏。在此基礎之上再培養學生熟練地掌握專業技術能力以及對技術精益求精的創新能力,從而達到最終促使學生養成努力追求、勇于創新、積極負責的工匠精神。
2、新形勢下職業院校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2.1為我國從制造大國轉變為制造強國奠定堅實的基礎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從落后的經濟國家逐漸發展成為國際制造大國,但制造大國與制造強國有著本質的區別。隨著新形勢的不斷影響,我國要想切實轉變成為制造強國就必須依賴高質量的科技水平以及不斷創新的精神力量作為基礎支撐。而工匠精神作為優秀的精神力量在此就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能夠為提升我國的綜合科技實力提供助力。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摒棄腐敗思想,提升突破信念努力的完善產品生產的實際質量,從不斷的創新與完善產品設計、生產過程來最終實現提升產品品質的目的。
2.2有效推進我國職業教育的科學發展進程
在新形勢下,我國職業教育的理念與基本功能在不斷的創新與改變,從而也推動著工匠精神不斷的發展與完善,因此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對發展職業教育以及培養高素質綜合人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職業院校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當將工匠精神潛移默化地落實到學生個體的發展過程中,為培養新形勢下現代企業急需的綜合性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新形勢下對職業院校的提出的新要求就是要努力的重建工匠精神,在精神文化教育過程中努力做到全方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水平,為職業教育未來改革與發展道路提供有力的幫助。
2.3為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提供助力
新形勢下,職業院校的教育教學的最終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真正的掌握各種專業技能,為國家和社會培育出具備高素質與高技能的專業型人才。分析和研究我國未來一段時間的經濟發展狀況可以得知,為了真正的實現人才強國的戰略目標,就需要具備培養強大技術能力與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因此,職業院校在新形勢下,工匠精神的培養有助于促進綜合人才的培養目標盡快實現[2]。
3、新形勢下職業院校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具體措施
3.1轉變傳統的教育教學理念
通過對職業院校當中20位相關專業教師在培養學生工匠精神教育教學理念進行了調查,具體內容如下表所示:
通過表1職業院校教師對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認同態度可以看出,45%的教師非常認同,55%的教師比較認同,說明教師對培養學生工匠精神過程中轉變傳統的教育教學理念持積極態度,但是需要進一步轉變教師的傳統教學理念,為培養學生工匠精神奠定基礎。
根據我國教育部的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2019年底,我國共有職業教育院校11500所,比2018年的職業教育院校同比增長了15%。職業院校數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招生人數也再相應的增加。在新形勢下,職業院校要想著做到使自己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不被淘汰,以及能夠科學、合理為不斷增長的學生人數做好教學服務,就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找準實際辦學方向,在傳統的辦學理念中融入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教育教學理念,然后充分的結合自身專業特點以及行業特色,充分的打造職業院校的名片以及專業特色,不斷地提升社會服務水平和服務意識,從而更符合當地社會與經濟的發展實際狀況[3]。
3.2職業院校應當結合自身職業教育特點充分的開展校企合作模式
在新形勢背景下,各院校的教育教學目標逐漸的轉向了為社會培養應用型專業人才。傳統的職業院校教育模式大多以校內課堂教育教學為主,這種情況就導致了培養的學生能力與實際社會所需有著很大的差距,學生對自己畢業后所從事的行業情況沒有科學、合理的認知,在實際應聘時就非常容易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嚴重地影響了學生的未來職業發展方向。因此,職業院校必須充分地考慮學生未來的實際就業能力,將學生就業能力引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學模式當中,有效的緩解學生的就業心理危機。職業院校應當充分地利用與自身專業相匹配的企業進行有效的合作,合理實現課堂教育教學與企業工作崗位需求有效對接,為學生的未來職業發展奠定實踐基礎。
相關職業院校應當著重的加強與當地企業的合作模式,為學生創造更多更好的實踐條件,進而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職業院校可以通過以下方面模式來提升校企合作的質量:第一方面,職業院校與企業之間制定相應的合作文件。職業院校是專業人才培養與輸出的重要場所,在對專業人才的培養上具備著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有著專業、系統而科學的人才培養體系;人才只有在企業中才能發揮自己的實際價值,企業的發展有離不開人才的支撐,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對人才的需求目標又有著精準的定位,比方說人才的實際工作技能以及人才的專業素養等。企業本身具備著大量的實際工作崗位,能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實踐工作崗位和經驗,可以幫助學生將課堂所學實際的應用到工作崗位當中,達到學以致用的最終目的。所以通過校企合作的模式進行專業人才的培養不僅可以有效地拓寬職業院校的教育教學領域,還能夠進一步提升職業院校培養人才的綜合能力。第二方面,合理地開展新形勢背景下學徒制培養模式。職業院校與企業在共同合作的基礎之上來培養人才的模式就是新形勢背景下的學徒教學模式。培養對象既包括在校學生也包括在崗工作人員。新形勢背景下的學徒模式可以充分地利用企業實踐與課堂所學相結合的教育教學方式進行,從而使職業院校的學生通過在企業崗位工作實踐來獲得相應的工作報酬,而企業在崗工作人員又可以在職業院校的學習過程中獲得最先進的知識理論。新形勢下的學徒制必須由職業院校與企業進行深度的合作,將傳統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充分的有機融合,逐漸通過職業院校的自身專業特點來吸引企業,企業由自身崗位需求向學校招工的方式來有效地完成雙方合作,為學生提供從校園到企業的一體化教學模式,從而有效地達到培養企業所需的應用型人才的最終目標以及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
3.3提升職業院校的師資水平和專業水平
職業院校教師的專業水平直接影響著職業院校的教學環境與教學質量。只有職業院校的專業教師具備較強的專業能力才能夠在專業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指導學生的專業技能,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更決定著培養的學生工匠精神的強弱。因此提升職業院校各專業教師的綜合素養以及專業能力就顯得非常重要,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首先,制定科學的培養制度。職業院??梢猿浞值乩酶鲗I教師的課下時間針對性地對其綜合素質以及專業能力進行培養與提升,比方說邀請各專業知名專家到學校內開展相關講座,或組織教師到企業內進行交流與考察,還可以參考借鑒相關院校成熟的教學方式等。通過多方式的培養來充分的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為培養學生工匠精神奠定基礎。其次,引進高端人才。職業院校應當不斷的引進現代社會背景下的高端人才,完善自身的師資力量,從而達到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目的。在引進人才時應當著重教學人才的實際專業能力、教學成果以及相關工作經驗,結合教學人才的綜合素質水平和專業水平來制定引進計劃。高端的教學人才不僅可以提升職業院校的教學水平,還可以有效的改善職業院校的教學風氣,為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增添助力[4]。
3.4不斷提高職業院校學生的人文素養
縱觀我國發展歷史,優秀的工匠與手藝高超的工作者層出不窮,但對工匠精神文化的認知度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提升。在新形勢背景下,近些年來我國各職業院校逐漸加強了對學生應用型技能的培養,提升了對專業建設的能力,也不斷的鼓勵和引導學生參加各種技能比賽,充分的提升學生的專業實踐技能,但在此過程中,部分職業院校忽視了培養與提升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導致了學生對未來的職業規劃以及認同感沒有合理的認知度,缺乏對工作的積極和熱情,不僅嚴重影響了學生未來職業發展方向,更嚴重的影響了企業與社會的發展進程。所以,職業院校應當將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與提升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當中,引導和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取向,發揚工匠精神,在今后的工作崗位中磨煉自身的意志與專業技能,勇于創新,不斷進取。
3.5不斷優化職業院校相關專業設置體系,助推課程改革
如今職業院校與企業合作的教育教學模式改革已經取得了初步效果,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雖然在改革的過程中強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但是必須防止將實踐學習誤解成以工作過程為主要學習導向的教學理念形成。職業院校中推進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教學模式,并不是忽視專業理論方面的學習,所以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不能夠一味的注重學生的工作實踐,要合理認清工作實踐只是實現教學的載體,也是培養工匠精神的工具。工匠精神是培養學生具備相關知識理論和重要技能,為將來成為高級勞動者打下堅實基礎。
結束語:
工匠精神是工作品質與工作作風的綜合體現,更是職業院校教育教學的精神發展方向。職業院校在培養學生具備工匠精神的過程中離不開合作企業與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職業院校應當把技能傳授與人文教育擺在同等位置,充分的引導學生在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體現出工匠精神,進而為社會培養出具備高素質與高技能的工匠精神綜合性人才。
參考文獻
[1]廖鵬.論工匠精神培養與高職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2,21(01):105-106.
[2]魏力敏,宮婷婷,祁可.高職院校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研究——以江西外語外貿職業學院實踐為例[J].職教論壇,2021,37(10):133-136.
[3]鄭飛,薛潔.新形勢下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及實現路徑——以高職院校汽修專業為例[J].新西部,2020(15):152-153.
[4]蔣麗嫚.淺談新形勢下中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以廣州市市政職業學校建筑裝飾專業為例[J].教育現代化,2020,7(28):161-164.DOI:10.16541.
作者簡介:劉紅(1978.11—),女,漢族,山東淄博人,本科,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語文教學,應用文寫作,普通話教學,思政,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