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婷婷
摘要: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教書,而是育人,教育的好與壞不是在受教育者數量上取勝,而是在質量上使每一個受教育的人都得到改變,并給自己和國家帶來利益。因此,近年來我國加大了教育改革的步伐,尤其是“雙減”政策的提出,更是為教育教學帶來了新的活力。本文以“雙減”為背景,對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進行了探析,提出了一些針對性的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雙減”、語文;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2021年起教育部著重實施“雙減”政策,主要針對兩個方面,一個是減少作業量,縮減作業時間;另一個是禁止市場中各種教育培訓機構和相關企業,不可以在節假日及課后時間補課,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學生和家長的應負擔,騰出更多的時間用于鍛煉與學生德智體美勞多方面的能力,健全學生的發展。因此,在“雙減”政策之下的語文教學必須要順應時代潮流,結合教育改革的大趨勢,采取有效的手段促進學科教學質量的提升。
一、低效性教學活動的降低,提升教學效益
“雙減”政策之下的語文教學活動,應該從課程思想的轉變方面入手,應該堅持課程性質的主導,不要使教學活動只是單純地為了應付授課任務,要降低低效性教學活動的實施,采取最簡單、最有效、最省時間的方法收貨到最大的成果,這也屬于課程收益性的內容。因此,要將“雙減”后的語文教學建立在對語文課程本質的思考上,也就是讓學生在學習與運用語言文字的基礎上,以文字作為載體,構建起文章、文學和文化的基本語文學習體系,這屬于“語文性”的基本要求。因此,小學語文教學的實施應該倡導利用語文式的學習方式學習語文,發現與探索語文學科中的魅力,并可以利用語文活動去體驗和感受生命的活力和魅力,這也是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是教師們最明智的選擇。所以,“雙減”并不是為了減少學生學習的語文知識,而是非語文性的知識,在具體的授課中教師要抓重點,掌握方向,降低低效性教學活動的長期性實施,更加關注與提升語文教學效益,這也是“雙減”的基礎和前提。
二、加強自主性練習,強化學生的習慣養成
“雙減”模式推動之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要重視質量,不再過度地關注上課學的多少,課后作業完成多少,所以教師和家長要將學習的重點放在學生自主性的培養上,讓學生養成會自我學習的良好習慣,會閱讀,會學習,不斷地增加與提升自身的知識儲備,可以為后期的閱讀、寫作學習以及以后的發展奠定很好的基礎。比如,“雙減”之后沒有課后作業,周末學生也不再參加課后輔導班,所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閱讀一些課外讀物,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紅樓夢》等。這些課外讀物非常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增加閱讀量有利于提升他們的知識的儲備量,也能夠讓他們接觸到教材之外的內容,拓展他們的視野。而不斷地閱讀和積累,也可以幫助學生凝神靜氣,逐漸地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此外,假期學生也可以與家長一起參加博物館、紀念館等,了解歷史故事,增加學生對語文閱讀內容的理解,最終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促進學生的全面性發展。
三、減少表面性教學,加速深度學習的進程
語文是一門人文性學科,表面性教學活動的實施無法讓學生對課文進行深入性的學習,所以在語文教學中要減少表面性教學,增加深度性學習。比如,降低多媒體的應用比例,掌握好應用節奏。看似熱鬧的學習方式,并不是肩負,反而會因為課堂的形式主義較強,導致學生課文學習不夠深入,占用更多的課后時間。因此,在語文課堂上實施深度化的教學模式,學生在課堂之上將所學知識點吸收和掌握了,課后的負擔也就減輕很多。
所謂深度學習指的是在學生認知水平的基礎上,引導他們對課文進行深入性的剖析與探索,帶領學生發現與探索問題,以此來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等,這是一種意識培養過程,也是一種不斷上升的學習軌跡。同時,要充分地了解深度學習的本質。比如,在漢字學習時不只是了解讀音,更應該明白字義;在閱讀學習時不能只是會讀,更應該準確地剖析文章內容,領略思想感情。例如,在學習《美麗的鹿角》這節課時,深入解讀的是:①鹿的心情變化;②可以用自己的語言表述故事;③故事蘊含的哲理。結合此授課中教師應該帶領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從閱讀內容到知識層面到閱讀方法到揭示哲理的素養層面,讓學生深切地體會故事當中表達出的哲理以及思想感情,并將這種情感滲透到學生的內心中去,逐漸地內化。可見,減少表面文章,帶領學生深入到文章中去,找到主旨思想,探索本質才是語文教學的根本性要求。
結束語:
總之,“雙減”之下的語文課堂教學不單純是減少課后、假期作業和取締各種補課機構,還包括教學內容的精簡,低效性、冗雜性教學內容的剔除,使語文教學更加關注深度、素養以及學生的發展,這樣才有利于實現真正的教育目的,有利于推動語文教學改革,從而為語文學科的健康發展提供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景欣.“雙減”政策下初中語文作業的設計與優化[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1,10:157-158.
[2]孫鳳霞.“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課程統整路徑的新思考[J].語文教學通訊,2021,3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