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薇
摘 要: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中之重,高校有必要引入心理疏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與親和力。要提升教育者的心理疏導能力,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專”起來;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讓高校思政課程、課程思政“活”起來;發揮實踐平臺作用,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起來;創設平等空間,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親”起來;引入網絡新媒體,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潮”起來。
關鍵詞: 心理疏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效果
中圖分類號:G642;G4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22)04-0028-03
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鑄魂育人,是高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中之重。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召開專題工作會議,從頂層設計層面部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調查發現,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出現有好的教育內容、正確的理論,卻難以觸及學生心靈的情況。究其原因是部分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很少從大學生的年齡特征、接受程度等出發考慮問題,很少針對大學生的心理狀況設計課程方案。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引入心理疏導,遵循大學生思想形成與發展的規律,借助教育學、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幫助大學生緩解壓力,宣泄不良情緒,理順思想與心理障礙,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與親和力。以往關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導研究,主要集中于心理疏導的內涵、心理疏導的缺失情況和應對策略等方面。楊芝(2016)認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導是指教育者按照心理活動規律,運用心理學手段,采取語言和非語言的溝通方式來疏通心理和思想,引導行為。王丹(2010)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引入心理疏導是堅持以人為本的需要,是社會轉型時期的需要,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需要。胡紹君等(2012)研究表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導缺失表現在忽視學生主體地位,忽視學生的思想需求,忽視與學生的情感交流,不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這些研究,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導工作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但是,較少有研究深入內部用系統論的觀點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導系統的構建。針對以上情況,下面簡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入心理疏導的必要性,并從幾個方面探討心理疏導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應用策略。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入心理疏導的必要性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問題與心理問題常常相互交織
學生的思想問題有心理問題的原因,心理問題也有思想問題的根源。比如,學生參與班集體活動不積極,可能是因為集體主義意識不強,也可能是因為個性心理特征上內向,存在社交恐懼心理。心理問題與思想問題相互影響,思想問題解決不好會引發心理障礙,心理問題處置不當會增加思想問題解決的難度。因此,高校有必要將心理疏導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做到優勢互補。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會產生一系列心理問題
思想政治教育是針對意識形態領域的活動,教育的結果是大學生對相關內容的認知、解釋和評價,因此必然會產生一系列心理反應。調查發現,理想信念教育若教育方法不當、教育時機不適宜,可能會降低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甚至可能讓學生產生習得性無助感等心理問題。但部分思政教師沒有意識到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產生的心理問題,沒有從解決心理問題的角度入手,甚至采用一些簡單粗暴的方式,導致教育效果不理想。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把握學生的心理脈搏
思想政治教育要想真正入腦入心,首先要經過大學生復雜的認知,使之由粗淺的感覺到簡單的知覺加工最終形成理性認知,其次要使大學生產生情感認同,樂于與教育內容保持一致,并把新的思想納入已有圖式之中,最后要經過反復的固化和升華。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從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規律開始,把握學生的心理脈搏,引導思想、行為層的發展。
二、心理疏導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應用策略
高校應該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借助心理學的方法,有效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提升教育者的心理疏導能力,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專”起來
心理疏導能夠通過言語溝通改變個體的自我認知,規范其行為,促進其健康發展,因此心理疏導能力應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專業技能之一。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研究當代青年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心理需求與價值觀,研究如何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吸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了要有堅定的政治立場,還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如如何幫助學生調整情緒狀態、理性應對各種壓力,如何調動受教育者的內在積極性、減少或減弱其心理反抗和沖突,如何激勵受教育者勇于奮進、積極克服困難等。作為高校要有針對性地開展必要的心理學知識培訓,聘請相關專家學者開設心理學知識大講堂,進行心理疏導實操講解,有計劃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疏導能力,增強其解決常見問題的能力。還可以組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心理疏導技能大賽等,以賽促學,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疏導能力。
2.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讓高校思政課程、課程思政“活”起來
課程是高校開展育人工作的主要途徑,立德樹人是課程設置、實施、評價的終極目標。高校課程大致分為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但在育人方面,二者同向同行。思政課程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課程思政凸顯了專業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既要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又要貼合大學生的心理規律。以往的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往往只注重教師怎么教,忽視學生怎么學,導致臺上教師講得熱熱鬧鬧,臺下學生聽得冷冷清清,教育內容沒有真正走進學生心里。因此,要以內容的深刻性、科學性和講解的生動性、人文性打動學生。(1)以學生的成長成才為導向,“配方”上注重需求性。需求的滿足能幫助個體獲得良好的心理體驗,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考慮受教育者的需要,服務個體的方方面面。成長成才的需要是當代大學生的主要需要,思政課程要將社會理想、民族追求與學生的人生理想、職業理想相結合,課程思政要挖掘專業課程中的工程倫理及工匠精神等元素并與學生的技能培養、人生發展相結合。(2)以學生的情感認同為核心,“工藝”上把握興趣性。要以學生的興趣為導向,創設相應的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思考興趣。要發揮學生好奇心重、好勝心強的特點,將教學現場搬進社區、工廠,讓社區黨員、生產線工人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助手,讓學生通過深入基層、親身參與,且行且思且悟,使理論在實踐中得到感性的解答,增強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認同和轉化。例如,結合中國在抗擊疫情過程中的舉措,短時間控制疫情的成果,向學生講解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強學生的“四個自信”;結合“鄉村振興計劃”,引導學生走向基層,服務基層。(3)以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為目標,“包裝”上增強主動性。要更新教育理念,摒棄傳統課堂講解多、思考少,灌輸多、反饋少的問題,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將課程任務設計成一個個項目,引導學生自主完成項目目標。
3.發揮實踐平臺作用,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起來
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要想內化為學生的精神追求,外化為學生的日常生活實踐,需要通過學習、實踐、升華的螺旋式上升過程。因此,高校要讓學生在實踐中充分領悟、感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1)活用校園文化平臺。要發揮校史、校訓等校園文化軟實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有意識地創設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環境,開展內容健康、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使學生在校園文化活動中受到健康思想的熏陶。(2)巧用社會實踐平臺。要廣泛開展社會調研、社會實踐、軍訓等活動,讓學生在企業實踐、社會調查中深刻領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達到自我選擇和自我教育的效果。(3)妙用志愿服務平臺。要設立志愿服務示范基地,打造志愿服務品牌,組織廣泛、深入、持久的志愿活動,使越來越多的學生走向社會,不斷內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4.創設平等空間,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親”起來
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存在單向性和被動性的問題,導致學生在校園生活中“失語”、學習中“失蹤”、論壇上“失聲”。創設平等空間有助于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雙方建立信任、和諧的關系,使受教育者更容易敞開心扉,表達自己的情感訴求。(1)依托表達空間。要依托各類校園學生組織,建立平等民主的關系。可以通過召開學生座談會,利用校園權益維護組織,讓受教育者心中的情緒有表達的空間,有獲得理解的途徑,最終實現雙方情感共鳴。(2)拓展展示空間。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讓其參與是對其最大的認可。項目化管理是提高學生參與度的最好抓手,高校思政教師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設計成項目,讓學生自主組隊完成。例如,可以讓學生組隊拍攝《我眼中的母親河》,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到黃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之中。(3)構建支持空間。校外可以依托社區工作者、青年協會、心理咨詢中心等服務系統,通過上門服務、電話服務、網絡交流等方式,提供專業的心理疏導。校內可以設立朋輩成長支持小組,將小組目標和個人成長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小組中完善人格,提高認識。同時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培育受教育者自我支持、鼓勵等內在心理品質,幫助個體形成完整的人格和堅韌的意志。
5.引入網絡新媒體,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潮”起來
互聯網因其海量信息和便于交互,正以飛快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方式。當代青年大學生是伴隨著互聯網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對網絡信息接收能力強,甚至“無網不言”,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1)俯下身子,把有意義的事變得有趣味。高校思政教師要善于遴選主流媒體官網上對學生有啟迪意義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并用青年大學生易于接受的網絡語言對其進行二次創作,然后轉發給學生。例如,用詼諧的語言制作動畫小視頻解讀“何謂新時代”,用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展現當今政治生態的主流意識。(2)緊跟潮流,讓有趣味的事變得有意義。作為思政教師,要深挖熱點背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正能量。例如,結合《后浪》的熱播,引導青年大學生立大志、勤學習、勇實踐;結合《我和我的祖國》的熱映,引導大學生拍攝制作《我和我的家鄉》等短視頻,從自我、母校、家鄉的發展變化展現祖國的發展,將小我融入祖國宏偉藍圖;結合“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熱點,引導青年大學生不僅要關注“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更要樹立科學的戀愛觀。(3)一呼群應,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系統性。網絡信息的碎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系統化,往往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突破碎片化的局限,就要形成宣傳矩陣。要合理運用微博、微信、抖音、B站等傳播媒介,形成一個主題、多種形式多個角度的宣傳教育態勢,并在網絡上開展話題討論,擴大輻射面和影響力。
參考文獻:
[1]楊芝.大學生心理疏導存在問題及其解決路徑[J].新西部,2016(13).
[2]王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07).
[3]胡紹君,馬立敏.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著力點[J].教育探索,2012(10).
[4]楊芷英.淺談心理疏導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價值[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04).
Explor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ang Wei
(Henan Industry and Trade Vocational College, Zhengzhou 451191, China)
Abstract: Grasp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top priority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adhere to the socialist school running direction and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It is necessary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ntroduc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o improve the pertinence and affi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e should improve th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bility of educators and le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pecialize"; fully respect students' cognitive law and mak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courses "liv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ive play to the role of practice platform to mak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and up"; create equal space to mak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network media will mak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id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educational ef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