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飛
摘 要:“立德樹人”是我國現階段教育的根本任務,將“立德樹人”教育理念融入科學課堂,是社會發展的需求、是國家建設的需要、是學生成長的需要,更是實施科學教學的重要內容。文章從優化目標設計、巧融德育元素,深度解讀教材、挖掘德育內容,廣泛開展活動、強化德育感受,抓住教育契機、激發愛國情懷,適當提升難度、磨煉學生心智,提供展示平臺、塑造公正品質等方面對“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下的科學課堂教學策略進行探究。
關鍵詞:立德樹人;小學科學;德育工作;滲透;全面發展
中圖分類號:G623.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22)04-0136-03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鑄魂。立德樹人的意思是培養有品德的人才。立德,就是堅持德育為先,通過正面教育來引導人、感化人、激勵人;樹人,就是堅持以人為本,通過合適的教育來塑造人、改變人、發展人。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具有基礎性、實踐性、綜合性等特征的課程,其對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出發,從科學教材中挖掘德育元素,在科學課堂中滲透德育內容,促使學生在發展科學素養的同時,有效提升道德素養,真正實現全面發展。
一、優化目標設計,巧融德育元素
教學目標是教師開展教育活動的依據,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以教學目標為導向,并圍繞實現教學目標進行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在“立德樹人”理念下,教師在開展科學課程教育活動時,要在結合科學課程內容的基礎上,在課程目標中巧妙融入德育元素,以此為科學課程內容設計指明方向,有效提高科學課程的教學質量。
例如,在教學教科(部編)版三年級科學上冊“校園的樹木”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在課程教學目標中巧妙融入德育元素,以便更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德育引導。首先,教師要明確本節課的重點知識“樹木的整體形態”“樹木的生長環境”等,并意識到“保護樹木對環境保護的重要價值”這個教學內容的德育引導作用。然后,教師在此基礎上,設定本節課的具體教學目標。(1)引導學生認識樹木的整體形態,了解樹的器官分為幾部分;學習樹木生存的基本環境。(2)用多種方式進行觀察樹木,并引導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方式對樹木進行描述;能夠使用簡圖來描繪樹的整體形態;可以透過拓印樹皮的方式,對樹干進行觀察;使用實物補充語言描述中的缺陷。(3)以客觀的方式認識樹木,觀察樹木的變化;透過觀察的過程,認識到樹木的魅力和生命力,主動地保護校園中的樹木,維持生態平衡。最后,教師再以上述目標為方向,進行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并注意引導學生樹立植物保護意識,形成環境保護理念。在科學課程教學目標設定過程中,教師要重視教學目標對教育活動的引導作用,并要在教學目標中明確德育任務,以此有效踐行“立德樹人”理念。
二、深度解讀教材,挖掘德育內容
教材是教師開展教育活動的基礎,是課程標準的具體化。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以教材為基礎,合理安排課堂教學活動。隨著“立德樹人”理念與科學課程的融合,教材編寫者也開始有意識地將德育內容融入到教材中,以期學生在掌握基礎科學知識的同時,實現良好道德素養的培養。基于此,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教材上的科學知識時,也要把握教材的德育價值,充分挖掘教材,并找出其中的德育內容,以便在做好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提升德育滲透效果。
例如,在教學教科(部編)版四年級科學下冊“巖石、礦物和我們”一課時,教師就可以通過挖掘教材內容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德育引導。在課堂教學中,首先,教師要組織學生探究生活中的巖石和礦物,使學生認識到巖石和礦物對人類生活的重要作用。然后,教師再為學生布置“了解不同巖石、礦物的名稱及它們的用途和特點”的任務,鼓勵學生自主進行資料的收集和整理,促使學生進一步增強對巖石、礦物的了解。最后,教師再引導學生逐步認識到資源的有限性,從而主動地形成可持續發展觀,積極采取正確的態度面對礦產資源。德育應是一種常規性的教育活動,因此科學教師應將德育融入到日常教學活動中去,并基于教材進行德育內容的滲透,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科學知識的同時,不自覺地發展思想道德品質,逐步實現全面成長。
三、廣泛開展活動,強化德育感受
德育內容相對抽象,單純依靠教師的口述很難真正讓學生對其形成具體、形象的感知,而科學課是一門帶有強烈實踐色彩的學科,每節課至少包含一個實踐活動。基于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實踐活動,在為學生傳授科學知識的同時,強化學生的德育感受,以此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和精神品質。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科學實踐活動為學生組建合作小組,促使學生在相互配合中樹立集體意識,強化集體觀念,逐步形成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的思想觀念。例如,在教學教科(部編)版五年級科學上冊“做一個生態瓶”一課時,教師要在對學生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組建互動小組,促使學生樹立合作意識,培養學生合作精神。首先,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一段與池塘有關的視頻,并向學生提出“這個池塘中有哪些生物和非生物?這些生物與非生物之間有怎樣的關系”等問題,以便透過學生的回答,判斷學生的科學素養發展情況。然后,教師再對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進行分析,并按照優勢互補的原則,合理安排每個小組的成員,以此保證組內成員之間具有明顯的差異性。最后,教師在各小組完成組內成員分工后,提出“一個生態瓶應當包含哪些元素?我們的制作步驟應當是怎樣的”等問題,以此引導學生展開組內探討,從而促使學生在相互討論、學習和配合中共同完成生態瓶的制作。科學教師根據學生之間的差異性,為學生組建合作小組,促使學生在相互學習、相互配合中,認識到彼此存在的價值,并在親身實踐中逐漸樹立起團隊合作意識和團隊協作精神。
四、抓住教育契機,激發愛國情懷
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德育永恒的主題,在科學課程中,教師應當打破愛國主義教育與科學教育之間的壁壘,在引導學生認識科學世界,帶領學生探索生命奧秘的同時,為學生滲透愛國思想,促使學生從小就能夠將國家的發展與自己的發展聯系起來,并將報效祖國當作自己的人生目標。
例如,在教學教科(部編)版六年級科學上冊“電磁鐵的磁力(一)”一課時,教師便可以在常規教育活動結束后,為學生引入電磁鐵在生活中的應用實例,促使學生立下遠大抱負。電磁鐵在傳統工業、醫藥、天文和軍事等領域中都有著極為廣泛的應用,其不僅能夠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也可以讓我國的綜合實力走在世界的前沿,向世界彰顯出中國力量。在科學課堂上,首先,教師要為學生講解電磁鐵的相關知識及應用情況,讓學生對電磁鐵形成初步了解。然后,教師再為學生播放電磁鐵的應用視頻,讓學生對我國應用和開發電磁鐵的現狀形成直觀認識,從而感受到祖國的強大。最后,教師再向學生提出“看到我國的發展,你有什么想法嗎?你想為我們的國家做些什么”等問題,充分點燃學生的愛國情懷,讓學生主動將國家的發展與自己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科學教師基于科學課本上的教學內容進行適度延伸,能夠喚醒學生的家國情懷,使學生主動地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以及自己的發展與國家發展的關系,從而讓學生從小就樹立遠大抱負,培養愛國之情。
五、適當提升難度,磨煉學生心智
現在的學生都是父母的“掌中寶”,都是在蜜罐子里泡大的,大多缺乏面對苦難的勇氣和毅力,然而生活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的,直面困難的勇氣和毅力是學生不可或缺的品質。在科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圍繞教學內容,為學生適當地提高學習難度,使學生在課堂上擁有直面困難的機會,以便學生在解決困難中體會到成就感和幸福感,從而在未來的生活中遇到困難時,也可以形成堅韌的性格,不逃避、不后退,勇于解決問題。
例如,在教學教科(部編)版五年級科學上冊“陽光下的影子”一課時,教師就可以通過提升學生學習難度的方式,對學生的心智進行磨煉。教師可以先組織學生開展科學實驗,以此增加學生的學習難度,激活學生的學習活力,再讓學生利用一天的時間,觀察太陽下小木棍影子的變化情況。在實際開展實驗時,學生會遇到很多困難,如“如何進行觀察和數據記錄?對于獲得的數據應當如何進行分析”等,當學生一一解決了這些問題后,不僅能順利完成實驗,掌握本節課的基礎知識,也可以實現心智的磨煉,積攢面對困難的勇氣。教師要通過創建實驗探究的方式,為學生創造直面困難的機會,讓學生勇于挑戰自我,不斷磨煉心智,磨礪品格,以便其在日后生活中遇到問題時,也可以擁有直面問題的勇氣。
六、提供展示平臺,塑造公正品質
教育評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往科學課的評價環節都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單向點評,在這樣的評價模式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忽視,學生的思想品德也難以得到發展。隨著“立德樹人”和“以生為本”教育理念在科學課堂中的不斷滲透,教師逐漸意識到傳統評價環節的不足,并為學生創建多元主體評價體系,以此讓學生在點評他人、自主反思中培養公平公正、謙遜客觀的優良品質。
例如,在教學教科(部編)版五年級科學上冊“做個太陽能熱水器”一課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搭建成果展示平臺,并引導學生進行互評和自評,以此促進學生形成公平公正、謙遜客觀等優良品質。在科學課堂上,首先,教師要為學生講解熱水器的構造及其工作原理等知識,并為學生準備好實踐操作活動中需要的各種材料。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材料進行太陽能熱水器的制作。在學生制作完畢后,教師再搭建平臺,鼓勵學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太陽能熱水器,并介紹自己的制作過程,以及在制作中遇到的問題等,使教師和其他學生對成品背后的故事有更深入的了解。再次,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互評和自評,讓學生可以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對同伴的作品進行點評,并以客觀謙遜的態度對自己制作的太陽能熱水器進行反思。最后,教師再對學生進行點評,使學生獲得教師專業性的意見。這樣一來,學生既可以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也可以逐漸形成公正、謙遜的品格。
七、結語
總而言之,對學生進行德育引導是一個不斷探索、實踐和積累的過程。在科學課堂上,教師應從科學學科的特色出發,主動地細化教學目標,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并進行課堂教育活動的有效設計,以便在不斷提升科學課程教學質量的同時,踐行“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真正地發揮科學課程的德育價值,促使學生在發展科學素養的同時,提高思想道德素養。
參考文獻:
[1]陳麗娜.小學科學課滲透兒童哲學教育的意義與途徑[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9(07).
[2]錢國強.以科學史為載體提升學生科學課學習力的思考與實踐[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18(12).
[3]謝曉玲.小學科學課圍繞核心概念組織教學的思考[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01).
[4]芮莉.小學科學課圍繞核心概念教學的實踐探索[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03).
[5]徐婷婷.淺談小學“科學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J].泰安教育學院學報岱宗學刊,2012(01).
[6]張書文.新課程背景下小學科學課教師角色的轉變[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7(09).
[7]齊艷娟,郭飛君,高宏偉.科學課教學中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5(02).
[8]徐宜蘭.論中學科學課中科學史的教育價值[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2(06).
Discuss on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in Science Classroom to "Put Down Roots"
Ge Fei
(Renmin Road Primary School, Daxu Town, Tongshan District, X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Xuzhou 221000, China)
Abstract: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i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on in China at the present stage. Integrating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into the science classroom is not only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national construction, students' growth, but also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implementing science teaching. This article from the optimization goal design, skillfully melts the moral education element; deeply interpret th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excavate the content of moral education; carry out extensive activities to strengthen the feeling of moral education; seize the opportunity of education to stimulate patriotism; appropriately improve the difficulty and temper the students' mind; provide a display platform and shape the quality of justice to explore the science classroom teaching strategy under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Key words: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primary school science; moral education; infiltration;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