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杰 齊昌政 尹美堯
摘??要:研究生導師作為研究生培養第一責任人,其育人能力的發揮直接關乎研究生培養成效。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使命下,規范導師育人行為,提升導師育人能力,探索導師全面育人機制,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要作用。以S大學實踐為基礎,從研究生導師“選聘機制、評價激勵機制、培訓機制、約束機制和校企導師協同育人機制”五方面構建了導師全面育人機制,形成了“選、培、管、評”協同的導師育人能力提升體系。
關鍵詞: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育人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3
隨著國際形勢的深刻復雜變化和信息化浪潮的持續影響與深化,我國研究生教育由外延式發展轉變為內涵式發展[1],這種轉變對高校人才培養工作提出更高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2018年1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全面落實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的意見》,要求落實導師是研究生培養第一責任人,明確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后,教育部要求進一步強化導師崗位管理,規范導師指導行為,增強導師責任意識。教育部對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工作出臺的相關文件,為高校導師育人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制度依據和政策指導。
導師是研究生培養第一責任人,是推動研究生培養質量提升的關鍵要素[2]。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特征是導師負責制,導師作為與研究生接觸最頻繁、關系最密切的師長,其思想修養、治學態度、為人處事、奉獻精神等對研究生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到研究生教育領域,發揮導師的作用是關鍵。
一、目前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工作存在的問題
國家立德樹人政策的出臺和師生關系社會熱點問題的頻現,使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工作逐漸成為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門和學界關注的焦點。當前高校中,健康的師生關系是主流,但也存在諸多矛盾和問題。一方面,基于高校師德師風的考核過程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重形式、輕實效的問題[3],部分導師沒有把立德樹人職責放在第一位,如忙于自身事務、疏于指導;忙于項目、師生關系異化為雇傭關系;或濫用權力,安排研究生承擔屬于私人領域和家庭生活的事務[4],或因不滿學生“不聽話不謙恭”或“實在太能干用順了手”遲遲不讓畢業;或情感暴力、歧視羞辱學生,給學生造成心理壓力等等,這些都對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及健全人格的形成帶來極大危害。另一方面,研究生求學動機多樣化,應用型研究生大量增加,學生個性化越來越強,一部分研究生無法潛心學術、認真學習,只求早日畢業,尊師重道的氛圍淡薄,缺少了對導師的認同感。導師與研究生利益訴求的差異也導致了共識減少,立德樹人效果減弱。因而規范導師育人行為,發揮導師育人主動性和積極性,探索建立導師全面育人機制,對構建和諧導師關系,提升研究生綜合素養,推進研究生培養質量提升,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要意義。
二、研究生導師全面育人工作探索
近年來,S大學高度重視研究生導師育人作用的發揮,不斷探索與實踐,加強導師管理制度建設,強化導師是研究生培養第一責任人意識。以導師全面育人機制架構為基礎,在導師選聘、導師評價激勵、導師培訓、導師約束機制和校企導師協同育人等方面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體系。
(一)把好導師隊伍入口關,健全導師選聘機制
嚴格遴選機制,分類開展導師評聘。完善導師崗位管理制度,強化立德樹人職責要求,嚴格導師選聘程序,完善上崗和退出機制,確保導師選聘質量;分類制定導師遴選標準,根據學術型專業型碩博士生培養目標的差別,實行學術學位導師與專業學位導師、博士生導師與碩士生導師分類分層遴選、分類管理;豐富學術成果展現形式,突出成果質量、理論創新、前沿技術突破、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的實際貢獻等,破除五唯頑疾。
完善同行評議制度,重視學術共同體文化建設。在博導同行評議過程中,優化評議指標,規范評議程序,遵循小同行評審制度,初步推行代表作評價制度。嚴格遴選評審專家,將專家的評議表現和評議結果作為后續遴選專家的依據,引導建立自律文化,充分發揮學術共同體作用。
擴大導師遴選范圍,優化導師隊伍結構。自1995年起,國務院停止全國統一評審博導,我校作為第一批學位授予單位開始自主遴選博導。隨著研究生教育時代變化要求和招生規模擴張,我校逐步擴大導師遴選范圍,2010年起不再將高級職稱作為博士生導師聘任必要條件,2014年起不再將副高級職稱作為碩士生導師聘任必要條件,導師不再是高于教授的一個頭銜或榮譽,而是一個崗位,是培養研究生所需的一個位置。導師隊伍得以年輕化、結構不斷優化。
(二)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健全導師評價激勵機制
健全評價體系,突出品德業績能力導向。堅持多元評價,將導師政治表現、師德師風、學術水平、指導精力投入、培養條件和育人實效等納入評價指標;健全評價體系,借助信息化手段,初步構建了基于大數據分析的“師德師風、教學能力、科研能力、指導能力、社會影響力”五維評價體系;突出品德評價,開展導師自評與學生評價相結合的導師立德樹人職責落實情況評價,掌握導師育人現狀。
落實評聘分離,打破導師終身制。完善導師招生資格動態審核制度,優化研究生培養基本條件,開展導師資格重新認定和年度招生資格審核工作,推進導師身份和招生資格脫鉤,建立與招生、培養緊密銜接的導師動態調整機制,構建了基于“導師遴選-年度招生資格審核-導師重新認定”的三級導師崗位管理機制。
開展評優評先,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制定導師評優激勵政策,突出導師育人實效,破除“唯SCI至上”,對為研究生教育做出突出貢獻、立德樹人成績突出的研究生導師,進行榮譽表彰,給予物質、精神獎勵,激勵導師育人積極性和主動性。利用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手段,加強對導師立德樹人先進事跡宣傳宣講,開展工作經驗分享和交流,強化示范引領作用,推廣復制優秀導師、優秀團隊的成功經驗,營造良好育人氛圍。開展十佳優秀“導學團隊”評選活動,立足研究生教育導學關系緊密的突出特征,將導師(組)和研究生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評價,推進了研究生導學文化建設,促進師生共同進步。
(三)提升導師育人技能,健全導師培訓機制
擴展培訓內容,突出實用性。擴展以往多以研究生教育管理政策解讀和資深導師經驗宣講為主的培訓,把導師參與立德樹人工作的內容、提高導師對立德樹人工作的認識,提升立德樹人工作方法和技巧等作為導師培訓的重要內容。開展導師培訓需求調研,為持續改進日后培訓工作提供了依據。
豐富培訓形式,增加靈活性。拓展導師培訓平臺,開展專題講座、組織導學經驗座談會,邀請導師代表參加研究生教育相關會議和校企座談會。利用問卷星等新媒體,開展導師培訓考試,強化培訓效果。編制導師指導手冊,為導師開展相關工作提供參考。開展導師聘任儀式,為新聘導師頒發導師聘書,組織簽署承諾書,增強導師榮譽感和儀式感。
強化制度保障,重視系統性。構建院-校兩級導師培訓體系,形成導師崗前培訓、在崗導師定期培訓、日常學習交流相結合的培訓制度。首次審批通過的研究生導師,須參加上崗培訓,在崗研究生導師每年至少參加一次培訓。學校定期邀請校內外知名專家開展專題培訓,組織校內導師參加校外培訓,學院通過組織導學經驗座談會、交流會、師生互動技巧觀摩等不同形式的培訓交流,全面增強導師對研究生教育政策的理解,提升導師全面育人的技能。
(四)重視過程監管,強化約束機制
健全導師立德樹人制度體系,構建師德師風長效機制。制定導師立德樹人職責等相關辦法,明確導師在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能力培養、社會責任意識、學術道德規范、培養條件建設、生活學習關懷、個人素質提升等方面職責,提出了“十要十不準”的導師行為規范,劃定導師行為紅線,建立行為清單,為營造良好的導學關系提供了制度保障。
基于課程思政理念,實施導師全程式育人。引導導師在課程教學、實驗指導、企業實踐、論文寫作、課題研究等全過程培養環節中融入思政教育,引導研究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全面提高研究生心理素質和綜合素養。加強與研究生日常談心談話,關心研究生生活和身心健康,關注研究生的學業壓力。
加強導學平臺建設,形成師生良好互動機制。開發建立導學互動系統,對導師指導過程進行日志式記錄,確保學生合理述求“有求必應,又問必答”。一方面確保導師指導精力投入,保障師生交流的常態化、實時化、精準化,使學生指導有計劃、有記錄、有監督、有反饋;另一方面,通過對師生端導學互動記錄倒查,可客觀了解導生權利義務履行情況,有效解決因師生對彼此權利義務認知偏差形成的矛盾,保障雙方權利。
推進師生互選機制,保障師生權益。對因導師調離、長期出國訪問、研究生對導師研究方向不感興趣、師生關系不和諧等原因提出更換導師的研究生,尊重其更換導師的合理權利,明確變更前后導師職責。對于師生雙方協商不成或變更導師過程中遇到爭議的,組織開展由多方代表參加的聽證會,促進和推動師生擁有更多的選擇權和發言權。限制導師招生人數,保障導師指導精力投入,逐步降低生師比。
(五)深化產學研融合,健全校企導師協同育人機制
借助校企合作平臺,優化校外導師隊伍結構。以實現科學和技術有效融合為原則,基于校企戰略合作平臺,以推進工程博士“雙導師”制為契機,聘請了一批院士領銜、來自行業企業相關領域的資深工程技術和管理專家擔任校外指導教師,并以第一導師身份招收工程博士生,為提升工程博士工程實踐創新能力增添了強大動力。
推進“導師組”招生制度改革,完善雙導師配備機制。以校企雙方互利共贏為理念,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校企導師合作?;谄髽I需求,開展實施專業學位研究生“導師組”招生制度改革,依據企業提供的具體專業實踐需求與擬依托的研究課題,組織“導師組”組建工作,開展校企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導師組”精準招生,有效實現了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全過程校企聯合培養。
拓寬溝通渠道,強化校企導師交流合作。建立校企導師信息交流平臺,依托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在研究生進出工作站、學位論文開題、答辯論證會等培養關鍵環節,組織校企導師開展交流,鞏固校企合作基礎;建立校企導師定期交流機制,組織校內導師走出去,深入企業一線開展考察交流,組織開展校外導師座談會,邀請校外導師進學校,共同參與討論研究生培養方案制定、課程建設、學位授予標準等;構建學術交流機制,校外博導須定期在校內做學術報告或專題講座,校內導師須定期與校外導師(團隊)溝通交流專業實踐計劃落實情況,確保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質量,增進校內外導師彼此認同感。
結語
導師立德樹人管理工作中,制定完善的制度體系并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優化是做好規范管理的基礎。學校通過不斷實踐與改革,初步形成了以“圍繞一個核心,抓住兩個基礎,用好三個載體,把握四個階段,堅持五點發力”為邏輯框架的導師全面育人機制架構。即以立德樹人為核心,以師德師風建設和規章制度建設為基礎,用好“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自媒體、新媒體等學習宣傳媒介,校企合作平臺”三個載體,把握研究生“課程學習、企業實踐、課題研究、論文寫作”四個階段,堅持從“導師選聘機制、評價激勵機制、培訓機制、約束機制和校企導師協同育人機制”五點發力。通過構建“選、培、管、評”協同的導師育人能力提升體系,有效推進落實了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提升了導師育人工作主動性和積極性。
參考文獻:
[1]何大義,于光,孟慶芬.地礦油行業特色高校師資考評現狀研究[J].中國地質教育,2021,30(01):36-41.
[2]郭月蘭,陳謙.研究生教育內涵式發展的現代意蘊與實現路徑[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0(11):12-18.
[3]王一,劉宏偉,王新影.論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的四重邏輯[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0(05):44-49.
[4]徐國斌,馬君雅,單玨慧.“立德樹人”視野下研究生導師育人作用發揮機制的探索——以浙江大學為例[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4(09):12-15.
資助項目: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研究生教育質量與創新工程項目“‘立德樹人’視域下研究生導師育人過程規范研究”(項目編:yjs2019037);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黨建優秀成果培育計劃項目?“研究生課程思政育人體系的探索與實踐”
作者簡介:柴杰(1992—??)女,山西長治人,碩士,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