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倩,朱德紅
(棗莊學院 外國語學院,山東 棗莊 277160)
目前針對“課程思政”的研究文獻豐富,概括起來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關于“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必要性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理論層面,例如,高德毅、宗愛東論述了課程思政是有效發揮課堂育人的主渠道,“高校課堂教學……背后都包含著價值觀,都離不開價值觀的控制和指引”[1],在一定程度上為其他學校“課程思政”的建設提供指導和借鑒。二是關于“課程思政”建設方法和途徑的研究,例如,高燕提及了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問題與解決路徑,課程思政是“從戰略高度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素養課程、專業教育課程“三位一體”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2],實現了一定成果的轉化,達到了預期的研究目的。三是關于如何處理好“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關系的研究,比如邱仁富從理論層面闡釋了“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依據[3],為教學一線的教師們解決了思想上的混沌認識,分清楚二者之間的異同之處。
外語學科課程思政研究近幾年逐步增多:孫有中提出了四種外語教材內容的思政融入路徑:“跨文化對比、價值觀思辨、用外語表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體驗式語言學習”[4];王卓從課程思政對外語課程目標和內容的導向性等角度審視課程思政對外語專業課程建設內涵的拓展和意義[5];黃國文、肖瓊從問題導向的途徑論述了外語課程思政建設為什么、是什么、誰來做、何時做、何處做和怎樣做[6];文秋芳強調教師言行對思政效果的影響[7]。翻譯課程涉及到語言、思維和文化。楊正軍、王成軍把翻譯課程定義為“根據一定的人才培養目標開發的教學科目及學習實踐活動的總和”[8]。正如楊正軍、李勇忠指出,“課程思政”理念為翻譯課程建設提供了價值判斷的理據。翻譯課程的內容要與思政素材挖掘對接起來;翻譯課程實施要以課堂教學為根植理想信念的主渠道,并將其延伸至生活世界[9]。
棗莊學院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的翻譯方向課程包括 《筆譯1》(英漢筆譯)《筆譯2》(漢英筆譯)《文化與翻譯》《政務翻譯》等課程,已開設兩年多,課程團隊打造了棗莊學院校級精品課程《翻譯理論與實踐》,山東省成人教育特色課程《英語翻譯》以及校級在線開放課程《翻譯理論與實踐》。以此為依托,本課程獲得了蓬勃發展和長足進步,課程思政模式的構建從教學目標、課程思政目標、學情分析、教學思想、課程內容、考核評估六個方面進行:
按照《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教學指南》(2020,下稱“指南”)提出的對英語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即“素質要求——本專業學生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良好的道德品質,中國情懷與國際視野、知識要求——熟悉中國語言文化知識、能力要求——英語語言運用能力、英漢筆譯能力和跨文化能力”[10]。《政務翻譯》課程設立目標如下:
課程教學目標1 提高學生的自主和合作學習意識以及綜合語言素養、人文素養和跨文化交流素養;
課程教學目標2 夯實專業知識和語言知識,把握時事新聞、領導人重要講話、政府工作報告、外交等政務話題的翻譯。
課程教學目標3 鍛煉學生的文本理解能力、信息組合能力、辨析解意能力和雙語轉換能力。
基于課程教學目標,結合課程思政的核心理念,設立課程思政目標如下:
(1)讓學生樹立關注國內外時政要聞的意識,尤其要了解我國政治、經濟、教育、外交、重大決策等時事知識。
(2)培養外語專業學生的家國情懷,盡最大努力向世界傳遞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
本課程面向棗莊學院英語專業大三的學生開設,棗莊學院堅持“轉型發展、內涵發展、創新發展、特色發展,建設國內一流應用型大學”的辦學定位,聚焦立德樹人,銳意改革創新。《政務翻譯》課程的構建也圍繞著學校的辦學定位,旨在培養老師的改革意識以及學生的創新意識。英語專業大三的學生已經掌握了英漢漢英翻譯的基本理論和漢英兩種語言文化的異同點,對于具體的英漢翻譯技巧也已熟悉,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較高。
政務文本包含較多涉及各個領域的時政詞條、無主句和長難復雜句,翻譯難度較大;而學生對于較為嚴肅的時政熱點關注程度不夠,因此在授課過程中主要采用啟發式、合作式、情境式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熟練掌握政務翻譯。
(1)采用啟發式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比如在講解政府工作報告的翻譯時,提前在班級學習QQ 群里發放《政府工作報告》的中英文對照版(預留部分練習),供學生預習。讓學生標注出時政詞條和專有名詞的中英文對照版,并引導學生思考政府工作報告在詞匯上和句法上的特點。此外,將“多模態教學模式”引入進來,播放中國日報公眾號上的外國小朋友講解“兩會”基本知識的視頻,“在外語教學中運用多模態手段逐漸成為一種大趨勢。多模態手段能夠節省人力物力,能夠提高教學效果”[11],讓學生在發現和領悟中感受到學習樂趣,產生良好的學習情感。
(2)采用合作式教學:由學生進行小組匯報,開展同伴教學。時政詞條展示部分由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PPT 展示,讓學生樹立合作意識,培養其關注時政熱點的興趣和習慣。
(3)采用情境式教學:由學生觀摩李克強總理答記者問、張璐譯員進行口譯的現場視頻材料,并進行角色扮演,體驗職業譯員現場工作,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強化對政府工作報告翻譯技巧的掌握。
課程教學內容主要由三部分構成:
首先,精要地介紹時政文本的文體特點和翻譯要領。其次,讓學生自主地搜集整理展示時政熱詞詞條。第三,詳細對比分析政務文本的原文和譯文,重點講授翻譯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讓學生依托于具有一定難度的政務材料進行翻譯實踐。漢英翻譯材料包括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外交部長王毅的重要講話,以及英漢翻譯材料包括美國、新加坡政要的講話、政府工作報告、外媒外刊(比如經濟學人Economist)報道等。課程內容把政務熱點與翻譯知識、技能有機結合起來,以政務文本為依托,分析其在詞匯、句法、篇章、修辭、文化等層面的翻譯。具體安排如表1 所示:

表1 《政務翻譯》教學內容以及思政映射與融入點
需要強調的是,《政務翻譯》的授課內容不是一成不變的,也沒有固定指定教材,這與其他課程不同。這是由課程與時俱進、緊跟時政熱點的性質決定的,任課教師及時搜集經典的、緊跟時政的教學材料供學生們學習,學生自身也自主地、積極主動地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國日報雙語新聞、CGTNChina Global Television Network)關注政務熱點,收集整理學習資源。
《政務翻譯》的課程考核分為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期末考試兩種方式。《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明確定位“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因此形成性評價使用曲阜師范大學研發的外語教學數據數字化平臺(http://47.93.180.41:8888/)記錄,這也是新文科建設的重要要求,即“現代信息技術賦能文科教育”,平臺結構由“管理員端、教師端、學生端構成”[12]。外語教學數據數字化平臺按學生課堂表現、遞交和互評作業等參與學習、討論的次數和質量計分。期末考試以傳統試卷的形式進行,內容涵蓋英漢翻譯和漢英翻譯兩部分。實踐能力主要從詞匯、句子、篇章三個層次進行考查,主要以篇章為主,兼顧詞語和句子。試題分為熱詞詞條翻譯(30%)、句子翻譯選擇(20%)和篇章翻譯(50%)三種題型。
構建《政務翻譯》的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有利于將應用型翻譯實踐課程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以具體的政務文本英漢互譯為抓手,在促使教師豐富教學手段,深挖專業課思政價值的過程中,也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式的學習意識。其具體效果如下:
(1)構建“專業課+課程思政”的創新教學體系以學生為主體,他們在做課堂展示時政熱詞的過程中,主動關注黨和國家時政大事,并把視野拓寬至全球范圍;在進行專業內容(即英漢互譯方法和文本分析)的傳授時,選取的材料包括習近平總書記和李克強總理所做的重要講話材料以及外媒外刊涉及到中國的報道,將課程思政與專業課無縫對接。
(2)英語專業應用型翻譯課程教學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創新
在英語專業本科培養計劃中,《政務翻譯》課程屬于專業教育平臺課程。棗莊學院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本課程的教學可以真正把學生的主體地位落到實處。改革傳統翻譯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將多模態教學、教學信息技術引進《政務翻譯》的教學活動中,不僅賦予學生課程內容上的收獲,更注重思維方式上的拓展。
(3)師資隊伍建設的加強
努力使教師具有引領、前瞻的思想高度,有兼容科學與人文的深厚底蘊,融科研和教學為一體,提升學術和教學水平,能夠緊密聯系學科最新發展走向。在探索和研究翻譯教學過程中,教師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學習興趣,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研究意識和研究能力,培養批判性思維和探索精神。
《政務翻譯》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的構建,其終極目標和效果在于學生獲得翻譯專業知識的同時,成長為政治素質過硬的應用型英語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