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伏英
摘 要:本文基于“互聯網+旅游”背景,分析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依據學生情況、課程目標及教學資源的特征,以景區講解服務課程為例,闡述如何基于智慧旅游平臺、中國大學MOOC等公共信息化教學資源及信息化教學平臺進行教學活動設計,形成翻轉課堂和教師講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以期為相關課程和資源庫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 ? 智慧旅游? ? 混合教學? ? 教學設計
“互聯網+教育”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舉措。因此,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進行技工院校旅游專業教學模式改革勢在必行。
在互聯網快速發展及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各類智慧旅游平臺應運而生,如景區講解語言系統、全景客、馬蜂窩旅游、攜程網旅游電子商務平臺等。這些伴隨著手機就能高效使用的App軟件不僅方便了我們的生活,對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也有很大幫助。
一、傳統教學模式分析
在景區講解服務課程中,傳統教學模式忽略了信息化教學手段的運用,主要以多媒體教學為依托,采用講授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擬法等教學方法,學生學習知識主要集中在教室,對景區景點缺乏立體感受,實操訓練也較困難,教學效果不佳,而去校外實地感受風險較大,可操作性不強。因此,以教室為主陣地的景區講解服務課程無法滿足新時代教學理念的要求,在互聯網背景下,傳統教學模式在學生自學、課堂組織及個性化教學等方面缺乏創新。
二、景區講解服務課程混合教學模式設計
筆者研究的景區講解服務課程混合教學模式理念是充分利用智慧旅游平臺及中國大學MOOC等公共信息化教學資源,結合信息化教學平臺(例如課堂派、藍墨云班課、微信等)的運用,督促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實現課前自學和課后拓展強化,教師將課程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實現翻轉課堂與教師講授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同時,智慧旅游App平臺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助,學生在吃飯、散步、睡前都可以進行學習。
(一)教學分析
1.學情分析
學生的實際情況是教學設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十分關鍵。本課程所面向的學生年齡主要分布在16至17歲之間,認知能力較好并逐步提升,學習自主性雖然不強,但樂意接受任務驅動式教學。學生性格絕大部分外向(個別學生稍微靦腆),有較強的表現欲,對專業的學習熱情較高,但還不夠細心、耐心,對細節把握不準,在學習中不求甚解,缺乏總結和反思意識。在互聯網時代,課堂上學生喜歡視頻等生動形象的教學資源,課后學生喜歡使用手機和電腦,喜歡在手機上看各種視頻,對App、學習網站等操作熟練。
2.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是教學設計中目標制定的重要依據。景區講解服務是旅游專業的核心課程(一體化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綜合性,也是導游職業資格考試中面試的核心內容。
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掌握景區導游詞的撰寫技能、景區導游服務程序及規范、景區導游的語言技能及不同類型景區和不同類型游客的導游講解技巧,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和講解技能,為今后走上工作崗位打下良好的基礎。
3.課程資源
課程資源是實現課程目標的輔助工具。在智慧旅游時代,該課程可利用的信息化課程資源非常豐富,主要有以下三類。
(1)智慧旅游學習平臺的智能化。根據實踐教學經驗,各類景區講解語言軟件非常便捷,可隨時進行實時導游講解,便于學生業余時間學習。全景客3D實景智能旅游體驗平臺可實現景區360度旋轉,讓人擁有實地體驗的感受,同時配有語音講解功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能讓學生快速熟悉景區知識,彌補學校實訓條件暫時欠缺的不足。
(2)信息化教學資源的共享。在互聯網時代,能有效實現各類教學資源的共享。中國大學MOOC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學習共享平臺,學生可利用手機登錄平臺后進行專業課程知識的學習,還能夠進行實時互動。與景區講解有關的網絡視頻(如導游講解大賽、行業勵志人物故事視頻等)都可作為教學的輔助資源。基于互聯網所興起的課堂派、雨課堂、藍墨云班課等教學互動平臺,是實現師生線上線下交流的良好途徑。
(3)教師自身教學資源整合。教師對教學資源進行整合,是實現個性化教學的有力保障。對于重難知識點,教師錄制的微課作為學生學習的永久性資源,根據課堂學生表現整合重要知識點進行匯總并上傳至教學互動平臺,供學生隨時隨地學習。這樣將一些碎片化的知識進行綜合,可彌補學生的不足,形成課程學習資源庫,并隨時進行內容更新。
(二)教學活動設計
1.課前知識自學
在“互聯網+旅游”背景下,學生課前自學可以擺脫傳統依書本而進行自學活動所產生的枯燥乏味。課前,教師可采用任務驅動法,通過課堂教學平臺發放課前學習任務卡,并根據學生特點進行教學分組,團隊任務和個人任務可同時進行。
例如在學習不同類型旅游景區講解服務時,教師可發布團隊任務,要求學生登錄中國大學MOOC進入“好導游是怎樣煉成的”課程中學習不同類旅游景區的講解技巧,并通過平臺進行在線討論和測試。同時,結合智慧旅游App進行語言講解學習,要求學生以團隊為單位拍好指定景區景點的講解視頻,并上傳至教學平臺。教師進行課前考核打分,增強學生學習競爭意識,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能力、人際交往協調能力,讓學生體驗團隊學習的趣味性,并對表現好的學生給予獎勵。在自學過程中,學生有任何疑問隨時可通過教學平臺私信功能、微信等方式進行討論。
2.課中知識內化
在課前自學的基礎上,學生對本堂課的知識點已有所了解,課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進行知識內化、解決學生課前提出的共性問題、強調重點,將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進行實踐訓練。
教師在進行課堂設計時,首先可安排自學檢測環節,將課前自測題發放到教學平臺,學生利用手機進行解答,實時顯示成績并進行分析,隨時掌握學生學習狀態。
接下來進行知識強化環節,充分利用學生課前作品和網絡優秀導游講解資源,教師也可提供自身示范講解視頻,形成課堂資源庫。將學生作品與優秀講解視頻進行對比,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其中存在的差距,并由學生進行回答,教師進行補充。尋找差距后進行問題升級,引導學生回答該類景區講解技巧及注意要素,并將其引入課堂知識點,輪流請學生上臺來分享課前自學知識點的內容,教師對重難點進行補充強調,這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提升有一定幫助。在學生回答問題時,可充分利用教學互動平臺的搶答功能,增加課程的趣味性和競爭性,將學生牢牢吸引在課堂中。知識學習完之后,教師可采用思維導圖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知識總結,系統性和直觀性強,一目了然。
最后是一體化課程核心環節——知識內化。教師以組為單位組織學生進行技能訓練,要求學生進行角色互換講解練習,做到人人參與,并由每組推選代表進行示范講解,以全景客3D實景技術軟件為講解背景,增強情境體驗,隨時可進行講解難度調整。學生代表在講解時,組內其他成員拍好視頻上傳至班級微信群,供校企合作專家代表進行在線觀看點評。講解練習過程中,教師全程輔導,貫徹做中學、做中教的教學理念。采用學生評價、教師評價及企業專家評價相結合的方式,依托講解評分表進行量化打分,學生可感受到自身的不足之處,并鎖定企業標準,實現校內與校外的有機融合,為將來步入職業崗位做好充分準備,提高學生職業素養。
3.課后知識拓展
教師可通過教學平臺發放課后拓展任務,要求學生針對不足進行改進,并拍好講解視頻上傳至平臺。每次課的綜合成績由課前自學、課中實訓及課后拓展任務三個部分構成,并將此作為學期成績的主要組成部分,實現課前、課中和課后的全程監督。
三、結語
以景區講解服務課程為例所探索的混合教學模式經過實踐檢驗,符合技工院校旅游專業學生的學習特點,能夠有效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該模式依托智慧旅游平臺及中國大學MOOC等公共信息化教學資源,結合信息化教學平臺(課堂派和微信等),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和競爭性,實現做中學、做中教,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素養,對其他旅游類課程的教學具有一定的借鑒和推廣價值。
當然,在實踐過程中,該模式也存在不足之處,如教師對學生的有效學習難以全部把控,平臺所提供的教學資源眾口難調,同樣的教學視頻有的同學認為好,喜歡學習,有的同學不喜歡。因此,教師對教學資源的有效利用還需要進一步思考,這也是今后需要努力改進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張躍華.互聯網在教學管理中的作用和實踐:以旅游管理教學為例[J].旅游學刊,2003(11).
[2]謬彤.移動互聯網環境下高職旅游日語課程混合教學模式建設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17(12).
[3]盧世菊. “互聯網+”背景下旅游管理專業課堂教學改革的研究[J].高教學刊,2017(12).
[4]肖燕萍,歐陽勝.民族院校“互聯網 + ”課堂教學改革新思路:以藝術類專業為例[J].教育文化論壇,2016(5).
(作者單位:湖南湘潭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