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玲
“課程思政”是將所有課堂作為育人主渠道,旨在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入各門課程的教學和改革,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效結合,實現立德樹人的潤物無聲,進而完成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的根本任務。
電子商務專業培養人才的目標是:理想信念堅定、德技并修,適應企業電子商務應用需求,具有一定的理論水平、良好的職業道德和人文素養、創新精神,掌握電子商務活動領域相關知識,具備網頁設計與制作、商務圖片制作與美化、網站(店)運營與管理、網絡營銷、客戶關系管理等技術技能,面向生產制造企業、銷售企業、外貿企業的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培養能熟練運用互聯網及移動平臺信息技術開展商務活動,從事營銷推廣、運營管理、客戶服務、網店美工等崗位的復合型技術技能型人才。
一般而言,高職院校電子商務專業課程體系由公共基礎課、專業課、選修課三大部分組成。
公共基礎課是為學習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打下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通識課程。如《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心理健康教育與指導》《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創業基礎與創新實踐》《大學美育》《安全知識教育》等。這類課程通常在第一、二學期完成,個別課程以講座形式開設。
專業課分為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核心課程。專業基礎課是為專業核心課學習奠定基礎的課程。一般而言,電子商務專業基礎課有《電子商務概論》《消費者行為分析》《網站美工基礎》等課程,通常在第一、二學期完成;專業核心課是學習專業核心技能技術的課程,包含《客戶關系管理》《網絡營銷》《新媒體運營》《視覺營銷》等實踐課程,通常在第三、四、五學期完成。
選修課分為公共選修課和專業選修課兩類。公共選修課一般為人文素養課程,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類課程、藝術類課程和雙創教育類課程。專業選修課一般為專業拓展課程,為學生深入學習、擴寬就業途徑的課程。電子商務專業的拓展課程通常有《跨境電子商務》《移動電子商務》《普通話與表達藝術》等課程。在某些學校,也會根據專業人才培養定位,如培養農村電子商務方向的,通常會開設《農業經濟管理》《農產品電子商務》《農產品電商運營與管理》等課程。
經廣泛的市場調研發現,高職學生普遍具有知識能力結構偏低、思想政治意識淡薄、自我意識較強的特點。這些因素直接影響學生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的培養,導致部分學生崗位適應能力差、社會責任感不強和價值觀偏離,結果是應屆畢業生工作迷茫無方向,與同事關系不融洽,畢業后習慣性跳槽。
開展課程思政,需要厘清公共基礎課、專業課、選修課之間的關系,深入分析各類課程的特點,充分挖掘每門課程的思政育人元素,通過立德樹人一體化設計,提高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和適崗能力。
“課程思政”的概念提出的時間不算很長,除了公共基礎課《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些任課教師對課堂思政駕輕就熟之外,專業課、拓展課教師雖然對“課程思政”的概念已如雷貫耳,但缺乏系統訓練和課程實踐指導,有的甚至不知道如何挖掘自己所授課程的思政。還有的教師在應用時往往感覺不能得心應手,只知道生搬硬套而不懂如何靈活運用。
某些教師的課堂上,并沒有將思政內容與專業課程有機融合,只是“為思政而思政”,教學方法也只是傳統的說教式講授。久而久之,缺乏生趣的說教式教學往往讓部分學生產生厭煩情緒,不愿意按照教師思路主動思考問題,更不會理解課程思政的良苦用心。
課程教學目標分為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和素質目標。思政目標一般在素質目標中體現。課程思政目標有整體設計和單元設計兩大塊,兩者為總分關系。但是在很多課程的設計中,層次不分明,沒有體現兩者的區別,各單元設計的思政目標間邏輯含混不清,存在重疊關系。
雖然課程思政要求“充分挖掘”專業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但一些老師簡單片面地理解為不顧一切地“挖掘”,甚至生搬硬套思政元素,導致課堂教學本末倒置,“為思政而思政”。殊不知,并不是每門專業課的每一個模塊的學習都能補充對應且不重復的思政元素,“過度挖掘”“換湯不換藥”的教學設計后果可能會導致學生出現逆反心理,同時也會影響專業技能的傳授學習。
雖然“課程思政”不斷得到重視,但是評價體系和指標仍過于簡單,課程僅僅停留在知識傳遞的最基本的層面,只有極少數的課程思政拓展到課堂之外,實現了多元評價、多主體評價,但是在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結合的過程中缺乏科學的引導,沒有從真正意義上發揮“培根筑魂”的作用。
縱觀全國高職院校的招生情況,電子商務專業的招生規模都位居前列。電子商務專業應該制定科學、合理的團隊建設方案,逐步提升教學團隊師資水平。
1.選拔高素質的教師加入師資隊伍。為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學??蓮幕ヂ摼W行業、企業引進能工巧匠加入教師隊伍。在崗前培訓時,學校應該對他們加強師德師風培訓與考核,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引導和啟發教師不斷提升職業道德修養,并踐行于工作和生活之中,貫穿在教師整個職業生涯始終。
2.幫助教師牢固樹立課程思政意識。讓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紅色影片走進教師培訓課堂;組織長江學者、省級名師、職業專家現身說法,通過形式多樣的教育培訓進一步增強教師課程思政意識,建立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融為一體的育人理念,牢固樹立立德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有決心、有信心找準課程專業知識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的關聯度、契合度、對接度,挖掘思政資源,構建專業課程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的價值聯系。
3.增強教師研究和實踐課程思政的能力。充分發揮黨支部力量,組織黨員教師加強對國史黨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鞏固學習;通過定期“課程思政”專題培訓和比賽,讓每位教師在交流學習中有機會接觸“課程思政”最前沿的研究,掌握最直接的經驗和最有效的方法。讓每位教師的能力得到增強,讓他們有能力、有自信立足課程自身的特點研究教學改革,把深藏于知識表層符號、內在結構之下的人文精神與價值意義發掘出來,在課程教學中,能在對知識的解釋、對世界的描述中,從正面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發展觀;能游刃有余地將內含的精神和價值外化為教學實踐、內化為學生的精神涵養和價值追求,成為引領學生全面進步的動力。
電子商務專業可通過與專兼職老師、輔導員、行業企業等多方面的合作,公共基礎課、專業課、拓展課的融合,課上課下、校內校外、線上線下等多方面相結合,構建全過程、全方位、全時空的專業思政課程體系。
1.由電子商務團隊負責人(專業負責人)組織專業課教師開會,讓各任課教師熟悉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培養定位和培養規格,并能結合課程特點,進行課程思政的一體化設計,避免課程思政大而空無法落地,并根據思政目標認真分解實施任務,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到章節、模塊中,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
2.將課程思政延伸至生活實踐中,輔導員是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監督者。如:在日常生活中開展勞動教育,組織學生學習勞模精神,強化勞動認知,培養勞動意識,養成勞動習慣,從源頭上杜絕寢室“臟亂差”問題;帶領學生走進養老院,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志愿服務,讓學生傳承發揚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
3.將課程思政延伸至頂崗實習中,由企業指導老師引導學生完成學生到職員角色的轉變,讓學生在企業文化中自覺接受熏陶,在網絡推廣崗位、美工編輯崗位、客服崗位虛心學習,踐行工匠精神,為客戶提供良好的網(站)店體驗;學會與團隊成員真誠溝通交往,共同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
只有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將課程思政的元素有機融入到學生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才能實現全方位課程思政協同育人。
“課程思政”應以課堂教學為切入點,將教師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活躍要素,著力于市場需求,優化課程設置,修訂專業教材,完善教學設計,把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貫通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等。
電子商務專業的每門課程的責任教師都應明確該課程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地位和培養目標,并將此作為依據,提出思政總體目標,再根據課程模塊結構和主要教學內容厘清每一個項目中應該貫穿的具體思政目標,完成知識目標、技能目標、素質(思政)目標設計的科學化、一體化。
電子商務專業教師要充分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育人元素,把愛黨愛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道德法律等相關內容融入課程體系,全面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在《視覺營銷》《網頁設計與制作》《電子商務圖片制作與美化》等課程著力講解中國元素,將凝結著華夏民族的文化積淀、獨特的藝術魅力融入課程教學內容,讓學生認同并主動傳承創新中國元素;在《普通話與表達藝術》中,讓學生正確掌握語音語調之外,還可以推薦學生朗誦文筆優美的材料,讓學生感受中國文字之美,增強文化自信。
課堂中,各專業教師均能根據課程內容,從不同角度挖掘思政元素,有機融入專業知識教學、技能學習訓練,如:在這次新冠疫情中,可與時俱進地與學生分享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先進典型案例,如:在《消費者行為分析》《客戶關系管理》課程中,可以引入民族良心企業加班加點、任勞任怨生產采購銷售防疫物資,讓學生傾聽中國聲音,感受中國速度,切實幫助學生增強社會責任感和學習緊迫感,樹立擔當意識,培育家國情懷。
電子商務課程思政任重道遠,需要不斷分析研究總結實踐,將中國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落到實處,讓學生的學習目標更明確,學習態度更端正,做人做事更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