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結霞 譚思行
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在《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明確提出“以幼兒、小學、中學教材為重點,構建中華文化課程和教材體系”的要求。由此,傳統文化教育進入了課程實施的新階段。近六年來,中山市石岐太平小學致力開展“挖掘地域文化資源、開發校本課程”的探索,開發了“小腳丫”系列的地方校本課程,并且在創建過程中致力于校本課程領導力提升策略的探索。
一、理解力:“小腳丫”課程的誕生
課程不僅是學生在校學習、提升的載體,還是學校管理者實現教育目標的計劃過程。校長在學校管理中,要以敏銳的課程理解力,捕捉地方文化所蘊含的寶貴育人課程資源,實現為每一位師生創設在參與課程中體驗成長出彩的機會。
課程理解力首先是建立在科學理解課程標準為基礎上的個性化辦學行為。學校管理者還要以實際行動做實踐學習的“實戰家”。在學、研、踐、悟的過程中深層次地理解“校長即課程”,保證開齊、開足和開好國家課程的前提下,再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對課程進行二次開發,致力開展為實現優化國家課程校本化的實施研究。其次,課程理解力來自校長科學的育人觀念。教育是為學生成年后生活作準備的過程,課程目標指向于完美的成人生活所需要的基本素養。[1]校長要用百年的長遠眼光去思索為學生未來美好生活設置更好的課程。最后,課程理解力來自于校長對文化的尋根。校長要深入了解學校周邊的育人資源,了解學校自身的傳統和文化,了解師生和家長的實際情況,在此基礎上把文化的力量品行提煉為學生汲取成長的營養,制定符合現實發展需要的課程愿景。
二、開發力:“小腳丫”課程的建立
地方課程是國家為了給予學校更多的拓展空間,促進學校和學生進一步發展而設置的必修課程,它是對全國統一課程的重要補充。[2] 課程是彰顯學校精神和目標的載體,是學生、教師和學校整體從現實此岸到達理想彼岸的“通道”。在對課程文化改革和發展進行深入思考后,筆者帶領學校課程研發組成員,把課程文化建設的大目標拆解為若干個小目標,圍繞小目標循序漸進,持續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
1. 定課程文化之“調”
課程是文化的再生產。地域文化是課程文化自信的基石,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是激發學生愛鄉情感的最佳素材。
2015年,太平小學面臨著地處老城區中心、校園占地面積小、教師平均年齡大、學生家庭生活條件一般等現實情況。本著“教育是培養幸福普通人”的教育理念,在行走石岐的過程中深挖老城區“兼容并蓄、中西合璧”的特點,發揮獨特的教育價值和育人功能作用,使其成為“小腳丫”校本課程資源。
六年來,學校先后開展了“石岐文化傳承與校園文化建設的研究與實踐”和“石岐文化的課程化與傳承創新的實踐研究”兩個階段的研究。在這過程中,課程研發組成員深入挖掘石岐本土文化的優秀元素,以“走石岐”為校本課程契機,為學生創設用眼睛觀察社會,用心靈感受社會,用屬于自己的方式認識社會,用語言交流表達的課程學習契機。
2. 鑄課程文化之“魂”
課程愿景只有通俗形象,才能使人產生強烈的共鳴和深度的認同。[3] 在課程愿景中堅守兒童本位的立場,構建具有學校特色的課程體系,把課程目標提煉為“走石岐,立志向”,確立“博愛、包容、自信、創新”作為校本課程建設的核心“魂”。構建的課程文化體系如下圖所示。
簡明清晰、通俗易懂的校園課程文化建設體系,不僅讓師生易于理解、記憶,還成為師生清晰可感的目標,易于師生在實踐中貫徹與落實。
3. 造課程文化之“勢”
學校的一切都是課程文化的體現,特別是學校的環境,最真實地體現著學校的辦學追求。[4] 學校把石岐文化滲透于校園文化、課程建設、學校德育等方面,以打造聚焦地方特色文化課程且具有童年趣味的主題環境為課程文化的“勢”。
校本課程以“小腳丫”課程為命名?!靶∧_丫”是太平學子的昵稱,“腳丫印記”是學校的主要標識物,“腳踏實地、快樂成長”的成長宣言懸掛在學校教學樓的墻身上,校園的鈴聲選自石岐名人呂文成先生的音樂作品;體育快樂園地的墻身上張貼著36字的“小腳丫”成長品格……課程研發組成員通過精心營造,使石岐文化元素滲透在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了太平小學獨特的校園課程文化。
三、執行力:“小腳丫”課程的開發
執行力是學校核心的競爭力。學校高效的執行力表現在致力推進課程的實施、拓展課程實踐途徑兩個方面上。筆者把“小腳丫”課程的開發與落實分解為四個項目: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綜合課程校本化開發、德育活動校本化開發和特色課程校本化開發。
1. 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
優化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是學校的首要任務。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核心精神是站在“人的發展”的角度來思考怎么通過知識的學習促進人的發展。[5]基于此,課題組對石岐文化課程開展了“整理”與“提煉”的探索。
“整理”指對教材進行知識系統的梳理。課程組成員以學科組、年級組為單位,在充分理解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利用教研活動時間開展學科教材知識的整理。“提煉”指打破學科教學的界限,進行學科課程融合的研究。不同學科間有著相同的教學內容,或不同學科知識間有著相互的關系,為提高教學成效,學校組織各學科的教學骨干,整理出不同學科中關聯的教學內容,再開展學科課程融合的教學研究,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建立整合知識的學習方法。“提煉”還包括挖掘教材中的人文資源,教師結合教材上的素材對學生進行良好習慣、社會公德及成長品格等方面的引導,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明理、更健康地成長。
2. 綜合實踐課程校本化開發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新課程改革中的新興課程,它是國家規定的必修課程,由學校校本化開發與實施。[6] 開發與地方經濟社會、綜合實踐課程相結合的校本課程,對學生的成長具有深遠的影響及帶動意義。
石岐是老城區,在飲食(西方飲食習慣的融入)、建筑(中西合璧的建筑風格)、名人(呂文成、蕭友梅)等諸多領域都頗具特色。課題組將地域文化元素融入綜合實踐課堂,開設了方言、飲食、街道、名人、交通、旅游、建筑、風俗共八個系列的校本綜合課程。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帶領下,通過主題探究、實地考察、查閱資料、分析數據、撰寫考察報告等形式,感受、了解地方特色文化,實現在綜合實踐校本課程中傳承和弘揚地方特色文化的成效。
3. 德育活動校本化開發
“博愛、包容、自信、創新”作為校本課程建設的核心“魂”。課題組通過開發、整合,巧妙地把石岐文化的精神特質融合在德育主題活動中。
例如,學校每年開展“老城印象與石岐今昔”圖片展覽,通過交流、分享方式展示學生在假期里“走石岐”課程中的活動作品;學校美術科組開展行走石岐活動,引導學生觀察石岐古建筑并且畫下來;德育處每年開展探究石岐文化的研學之旅;為鼓勵閱讀,樹立成長中的榜樣,學校每年均舉行“石岐名人激勵成長”的演講比賽等。通過創設多樣化的德育主題活動課程,學生在特色文化活動課程中尋找成長的動力。
在此基礎上,學校還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小腳丫”課程文化目標緊密結合,確立“惜生命、善自護;愛學校、懂感恩……”的“小腳丫”成長品格,并且把12個主題的成長品格分別落實到各年級主題班會課程中,從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4. 特色課程校本化開發
開拓廣泛的社區資源,聘請專業人士到校進行校本指導,是學校開展特色校本課程開發的保障。
多年來,中山市委老干部局一直支持學校工作,組織退休干部送課到校。許多退休干部,都曾是某一行業的專家、能人,學校成為他們發揮余熱的熱土。例如,在老干部的支持下,學校開設了“石岐傳統文化之剪紙藝術”“家鄉小觀園之岐人岐事故事會”“小小乒乓球健兒弘揚江嘉良精神”“詩詞楹聯”等興趣小組。中山市博物館以“送課進校園”的形式和創建“館校聯合”的教育新模式。在社會熱心人士的支持下,大大充實了學校開展石岐文化課程的講師團隊,使具有校園文化特色的校本課程更暢順地開發與推廣。
參考文獻:
[1]張華. 課程與教學論[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羅明福. 淺談提高校長課程領導力的“八強化”[J]. 中國教育學刊,2011(S1):6-7+14.
[3]薛法根. 課程領導力:把夢想“賣”給別人[J]. 江蘇教育,2011(8):33-35.
[4][5][6]萬偉. 課程的力量[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注:本文系中山市教育科研2020年度一般項目“石岐文化的課程化與傳承創新的實踐研究”(立項課題編號:B202010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