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家傳
幸福教育的關鍵就是培養學生的幸福力——體驗幸福、智慧生長。培養學生的幸福力,就要“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學生終生發展”“關注學生全面發展”。江門市新會圭峰小學通過構建系列幸福校本課程,讓學生擁有充分的幸福體驗,更讓他們有創造幸福的能力。
一、找準“切入點”:堅持文化課程引領,做幸福閱讀者
文化課程是強大的教育力量。為此,圭峰小學以“建設書香文化”為幸福課程的切入點,從“營造書香校園、倡導誠信閱讀、重拾文化自信”三方面,依托豐厚的人文氣息和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引領學生感受書香文化的熏陶,增強學生的歸屬感、自豪感和幸福感,并內化于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之中。
1. 營造書香校園——入眼即風景,隨處可讀書
幸福的校園應該是一種怎樣的存在狀態?古語有云:“不讀詩,無以言。”這可以看出書香環境對人成長的重要性。學校通過營造“入眼即風景,隨處可讀書”的書香文化氛圍來建設幸福校園。從2015年起,學校先后在兩座教學樓各樓層開辟了15個開放式的心靈讀書角,在育德廣場、操場邊、文化廊建設了20多個心靈小書屋。在圭峰小學,閱讀像呼吸一樣自然。只要能坐下的地方,就有圖書,就可以隨心所欲地享受閱讀。
2. 倡導誠信閱讀——書香能致遠,誠信是根本
啟動“誠信閱讀”計劃,把幾十個閱讀點全面開放,自由借閱。有人擔心學生把書帶走不拿回來怎么辦,但學校堅定地認為:誠信閱讀就是要培養學生獲取和創造誠信的能力,把孩子當君子看,將來他就是君子。于是,細化方案,多管齊下,向學生和家長發出“誠信閱讀”倡議書,化整為零下放讀書角和小書屋的管理權到班級,閱讀點設置導讀員,定期發出還書溫馨提示。兩年過去,如今心靈讀書角和心靈小書屋的書雖然偶爾還會丟失,但自覺歸還率達到95%以上。
3. 重拾文化自信——弘傳統文化,塑君子人格
有機融入中華傳統文化元素,突出新會地方文化特色,將傳承優秀文化與打造辦學特色相結合。學校充分利用依山而建、擋土圍墻較多的特點,以“讓墻壁說話”的形式,先后建設了古詩長廊、“愛我中華”壁畫、新會名人浮雕、廉政文化墻、“讀書報國”文化走廊,以“墻壁文化”來營造傳統文化氛圍。為“至圣先師”孔子立像,以“弘傳統文化,塑君子人格”為主題,堅持每學年開展新生開筆禮、孔子誕辰開蒙禮等系列特色儒雅文化活動。
二、抓住“著力點”:堅持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培養幸福力
基礎課程是幸福教育的主陣地,旨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學校要以基礎課程為著力點,堅持實施“開放·活力·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幸福能力。
1.“開放·活力·高效”課堂的理念
幸福的課堂應該是“開放·活力·高效”的,要做到三個解放:第一,把學生從過去傳統的課堂解放出來,把自主權還給他們,讓他們得到更多個性發展的機會;第二,把學生從固化的思維中解放出來,培養學生思辨與創新的精神,讓他們體驗探索與成功的自信和愉悅;第三,把學生從傳統被動角色中解放出來,把地位和舞臺還給他們,讓他們自主學習、自主表達,體會到被關注、被尊重、被愛護的溫暖與幸福。
“開放·活力·高效”課堂強調以生為本,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釋放學生的學習激情,突出課堂的教學實效。
2.“開放·活力·高效”課堂的“一大五小”策略
構建“開放大課堂”。敢于打破常規課堂的約束,把學生從課堂中解放出來、從思維中解放出來。如對于一年級的學生,學校一改以往通過組織競賽的形式來檢查學生對拼音的掌握和識字的情況,帶領學生走出課堂,通過組織拼音游園會、識字游園會,把對知識掌握情況的檢驗融入游戲和活動中,學生玩得開心,學得扎實。
設計“預習小清單”。注重學前預習,實現教學過程中的先學后教,優化教學效率。
確立“探究小主題”。自主學習是提高學習效率的前提。在課堂教學中,強調三個“突出”:突出自學,突出合作,突出探究。
開展“小組學習”。為了進一步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意識,更好地發揮小組學習的作用,規范學生課堂用語,制定《新會圭峰小學學生課堂規范用語》。
發揮“小老師”作用。要求教師在課堂上精講少講,倡導小老師上課,并開展自覺學習模范班評選。如每周一各班的思政課,整堂班會課都由小主持來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活動,教師在課堂上基本退居幕后,只在適當時候進行點評、小結。
必須有“小練習”。精講,精練,找準訓練點,在培養學生知識運用能力上下功夫,提升學習的質量與效率。
三、把握“突破點”:堅持生態校本課程聯動,助力幸福成長
生態課程是幸福能力培養的“拳頭項目”。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課堂是主陣地,活動課程是分會場,是學生個性發展、幸福成長的助推器。“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是條雙軌發展路,因此,學校堅持兩手抓,努力發揮教師的特長、家長的資源、校內外的活動資源,突破傳統課程體系的瓶頸,構建起“九大課程”“七大社團”“五大節日”的生態課程體系,實現生態課程聯動化。
1. 生態課程——學生幸福成長的基調助力器
生態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個性特長,如“輝光般”去點亮生命個體的靈魂之光,屬拓展型課程。著力打造“生態課程”常態化的格局,致力于把學生培養成德才兼備、全面發展、陽光自信、活力創新的現代文明人。
九大課程:經典課程——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書法課程——寫方方正正的中國字;科技課程——讓探索成為一種思維方式;藝術課程——讓美常駐孩子的心靈世界;生活課程——學會生存、生活、感恩、勞動;雛鷹課程——讓愛國成為一種習慣,讓基因烙上紅色;健心課程——讓陽光照進心靈之窗;體育特長課程——讓運動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拓展外延課程——讓家長走進課堂。
七大社團:向日葵文學社、茅龍書法社、彩虹陶藝社、棋藝社、紅領巾藝術團、百靈鳥合唱團、陽光管樂團。
五大節日:9月感恩雛鷹節、10月創新科技節、12月陽光健體節、4月快樂讀書節、5月紅五月文化藝術節。
生態課程的完整性與序列性,為學生身心的和諧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與條件,讓學生在課程中體驗幸福、獲取幸福;理解幸福、創造幸福。
2. 多彩活動——學生幸福成長的魅力展示臺
要使學生享有感受幸福的機會,擁有創造幸福的能力,必須堅持“學習能力”和“個性特長”雙線發展。通過構建九大課程、七大社團、五大節日,學校每學期都為學生搭建各種各樣的舞臺,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確保每一個學生在六年的學習生活中,“人人都有參與的機會、人人都有展示的舞臺、人人都有自信的感覺、人人都有成功的喜悅”。如一年一度的新會景堂圖書館師生書畫工藝作品展、新會人民會堂紅五月文化藝術節匯演等大型活動已經成為學校對外展示素質教育的窗口,成為學生展示自我的大舞臺。無論是“學中動”的課程,還是“動中學”的課程,都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展現了幸福教育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