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課題以雨課堂智慧課堂為研究對象,從課堂教學、學習跟蹤評價、學習測評與反饋等方面進行學習模式的構建和策略實施的總結。利用問卷和數據分析對基于智慧課堂學習的成果進行分析,結合具體的研究結果制訂創新課堂教學方案的具體計劃。讓信息技術充分應用到教學中,提高學生成績和效率。從英語教學模式和策略的總結逐步將經驗推廣到其他學科的教學和學習中,為教學信息化和現代化,為學校整體教學質量的提升開辟新路徑。
【關鍵詞】智慧教育;雨課堂;教學改革
【作者簡介】汪世紀(1984-),女,通遼人,內蒙古民族大學,講師,研究方向:語言學與跨文化。
【基金項目】2020年度內蒙古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外語專項“高校外語智慧課堂教學模式實施策略探究”(項目編號:21WY12)。
外語已經成為各個年齡段學生的必學課程,因為外語是國際通用的語言,外語可以為學生未來的個人就業和創業的穩步開展奠定基礎。教師應了解目前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優勢及不足,合理制訂創新教學方案的可行對策。本文主要介紹的就是目前應用頻率較高,效果較好的雨課堂外語智慧課堂的教學方案。
一、闡述國內外的外語智慧課堂教學情況
在實際構建外語的智慧課堂時,應參考國內外的教學實際情況,結合新時期教育部門對外語教學改革工作的基本要求,分析教學工作中的重難點所在,找到創新教學方案的具體方向。
1.國外情況。國外關于智慧課堂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1988年,研究主要圍繞以下三個方面:(1)智慧學習環境建設的研究。現階段,國外主要研究如何構建智慧學習環境,這需要從計算機行業領域的角度,研究人工智能技術及大數據技術的應用方法。并結合各階段的外語教學結構體系,找到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性,為教學案例的設計工作奠定良好基礎。
(2)智慧教學模式的構建。智慧教學模式,指的是把傳統使用黑板和粉筆,單獨依靠教師口述和寫板書的方式完成教學工作的形式,轉變成借助多媒體技術,完成智能化教學系統的構建工作。重點要借助電子設備,完成對教學信息的記錄和整理。通過這種方式,不僅減輕了教師的教學負擔,還讓師生可以實現互動交流,方便探討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隨時隨地展開對外語知識的學習與鞏固,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
目前,國外許多院校也在積極融入信息技術手段,展開對智能化教學管理系統的研究工作,目的是利用信息技術收集教學資料,并構建系統化的教學結構體系,希望通過信息技術來豐富課堂的教學模式,真正達到智慧課堂的構建要求。
(3)機器學習技術支持下的個性化學習研究。當前,國外建立了許多適應學習平臺為學習者提供個性化服務,其中最成熟的就是Knewton學習平臺。該系統中融合了人工智能技術的相關內容,通過提升計算機的自動化學習能力和分析能力,對學習者個人操作記錄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學習者的學習習慣,推算出學習者的學習水平,然后精準推送相關的學習內容,為學習者展開自主學習提供基礎支持。
2.國內情況。在新課改教學背景下,開始為學生構建平等、自主的教學課堂,希望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互動環節中。在這個背景下,為了提高學生對外語的學習興趣,教師開始融合信息技術手段引進智慧課堂的教學理念及技術方法,整體教學工作以學生為主體。
智慧課堂的特點就是應用現代化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創新傳統課堂的教學模式,提升教學效率。整個教學過程應當秉承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合理制訂教學計劃。上述內容表示,國內外針對外語教學的創新方案問題,已經有了很多理論依據作為支持。不過,大部分院校都沒有真正樹立創新工作意識,沒有將智慧課堂的教學理念融入具體的教學工作環節中,導致人才的培養方式不科學。
二、外語智慧課堂構建的可行性分析
1.信息高度智能化的必然結果。《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指出,信息技術已經成為課堂教學工作的一項重要輔助工具,對于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升教學質量有著積極作用。目前,各個院校都在積極引進多媒體教學設備,并對教師團隊進行培訓,希望提升他們的信息化水平。這是信息時代的必然選擇,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可以提高院校的知名度,解決學生對外語學習不積極、不主動的問題。于是,信息化時代的“智慧教學”理念受到了英語教師的高度重視。
2.教學模式的創新機遇。在教學工作中融入智慧教學理念,主要是基于我國已經進入了大數據時代,信息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為教學模式的創新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機遇,目標是減輕教學工作壓力,提升教學水平,讓學生熱愛外語,最終提高學生的外語學習成績。這需要結合信息技術的基本特點,確定雨課堂外語教學模式的發展方向,并不斷結合智慧課堂的開展情況,總結工作經驗。重點應了解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以此來全面優化課堂內容和教學方式,順利完成院校的人才培養工作。
三、外語智慧課堂“雨課堂”教學實踐探索
1.“雨課堂”實施條件。“雨課堂”是由清華大學在線教育辦公室和學堂在線共同推出的智慧教學工具,面向全社會免費開放。目前,已有上千所高校的班級采用“雨課堂”模式授課。這種教學模式旨在為學生和教師之間建立在線聯系的渠道,方便針對當堂課所學內容,進行課前預習、課中討論和課后鞏固。目的是管理學生課后的學習狀態,提高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及能力。在具體使用這種教學方式時,需要在計算機系統中插入相應的軟件,并完善教學網絡系統的構建工作。一般在課堂上是通過PPT來展示課件內容,而課后聯系需要依靠一些通訊軟件,比如微信。“雨課堂”的操作難度不高,應用效果比較理想,適合在現階段的外語教學工作中推廣使用。
2.“雨課堂”教學活動與資源組織。(1)課前準備環節。在微信公眾號后臺完成教學設置工作,根據課程教學進度來創建管理系統,并通過系統功能生成二維碼。讓學生使用手機、平板等電子設備識別二維碼,綁定個人身份信息。填寫班級、姓名、學號等基礎數據,然后由教師在后臺進行統一的管理。可以將課堂所需教學資料,包括文字、視頻、圖片等資料,上傳到公眾號,方便學生在線查看或者保存,提供自主學習的渠道。同時,教師可以在后臺通過信息技術統計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對課后學習狀態展開集中管理。
(2)課堂教學環節。課堂教學主要使用的是PPT,不僅要在多媒體設備上演示,還可以發送到學生的電子設備當中,只需要提前在電子設備上安裝相應的程序及軟件。不僅可以實現在線打卡簽到,而且可以針對每個知識點設置反饋渠道,讓學生匿名反饋對外語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教師通過課后統計這些反饋,及時調整教學方向,豐富教學內容,在根本上提升學生的外語學習成績。
(3)彈幕討論。平等、互動式的教學課堂,更容易提高學生的課堂活躍度,能夠讓師生之間進行有效溝通。針對這個教學要求,教師可以考慮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使用自身的電子設備登錄學習系統,然后在播放相應的教學視頻或者PPT時,設置評論功能,讓學生的觀點能夠以彈幕的形式體現出來。還可以設置彈幕的點贊功能,這種趣味性的討論方式,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減少溜號的情況。
(4)發布試卷環節。教師可以使用信息技術根據當堂課所學的內容,布置課堂作業,一般以選擇題的形式為主,這樣方便在線作答。學生答題的同時,系統會記錄學生的正確率,并統計學生在哪些知識點上出現了錯誤,還可以生成線上的錯題本,方便對錯題進行分析和研究。這種在線課題試卷可以幫助教師了解每位學生的學習能力,方便針對性地調整教學難易程度,調整教學計劃,最終有效提升每一位學生的外語學習成績。
(5)教學評價環節。通過“雨課堂”APP導出的數據對學生的線上和線下學習效果進行分析和評價。應利用系統功能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記錄,完成智能化的數據分析和整理工作,為教師創新教學方案提供可供參考的數據信息。
四、簡述現階段“雨課堂”教學工作的實際開展情況
1.學生學習態度的變化。首先,教師可以在網絡渠道上設置問卷,讓學生匿名填寫問卷調查表,讓學生對這種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打分,并提出意見。同時,教師應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進行互動,了解學生在學習時出現了哪些負面情緒,并通過溝通,調整學生的學學習心態。經過調查發現,目前有80%的學生都是喜歡“雨課堂”這種教學模式的,他們認為雨課堂給他們帶來了很多線下學習不具備的好處。其中,最受歡迎的就是彈幕功能,彈幕是匿名顯示,解決了學生不愿意發言的情況。其次,就是標注不懂及收藏。即使教師只能在課后看到這些信息,但如果發現標注不懂的人數多,下次課就可以作適當的講解。對學生來說,這種標注依然是匿名的,比較容易接受。最后,就是課堂測試題作答。課堂上的測試可以立即知道答案,還可以與大家的解答進行比較,學生可以隨時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
2.期末考試成績分析。本次課程教學改革主要是基于該校2020級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大學英語課程展開,通過對學生兩個學期考試成績的對比分析,來判斷使用雨課堂教學方案的優勢。2020級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65人,通過一學期的“雨課堂”支撐下大學英語課程的學期,期末總評成績及格人數由上學期的8人增加到下學期的20人,最低分由上學期的10分增加到下學期的20分。80分以上的學生也由上學期的0人增加了2人。由此可見,學生的成績有了明顯的提高。
3.數據分析工作。“雨課堂”中學習過程數據與學生期末成績的相關性分析將“雨課堂”中導出的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各項數據與該班學生期末考試總成績進行相關性分析。可以看出,學生在“雨課堂”使用中的各項表現都與期末考試成績成正相關,也就是說,“雨課堂”的使用對學生的學習成績具有促進作用。與學方式應更加符合數字新生代的認知和學習需要,未來的課堂必定是“互聯網+”的混合式課堂。教育工作者只有積極地接受新的教學理念,充分利用“互聯網+”時代為我們提供的智慧教學工具,思考如何促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深度融合,真正實現教與學的完美結合,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提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五、結語
傳統教學工作的趣味性比較低,無法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導致學生經常在上課時間玩手機。而雨課堂外語智慧課堂的教學模式,則將手機、平板等電子設備變成了輔助學習外語的一種重要工具。成功構建了一個平等、互動式的課堂,讓同學之間、師生之間可以針對學習問題進行相互溝通。而且,可以統計學生的學習優缺點,還憑借信息技術,優化了在線布置作業、考試以及課后自主復習等功能,為教學工作的穩步開展提供了基礎支持。
參考文獻:
[1]卞金金,徐福萌.基于智慧課堂的學習模式設計與效果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6(2):64-68.
[2]劉邦奇.“互聯網+”時代智慧課堂教學設計與實施策略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6(10):51-56.
[3]韓怡,王飛.智慧教育背景下高校課堂教學改革探索——以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為例[J].科技風,2021(12):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