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輝 修浩然 王夢 張小昆 張力雋
摘 要: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評價方法與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是目前探索研究的熱點。鑒于DPSIR模型具有較強的綜合性、整體性、系統性等優點,根據黃河流域的特點,基于改進的DPSIR模型,構建由驅動力、壓力、狀態、影響、響應等5個邏輯準則及其12個要素20個指標構成的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采用熵權法確定各指標的權重,對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現狀進行了評價。結果表明,黃河流域現狀高質量發展指數GDI為2.589,高質量發展等級為三級、狀態為一般。根據各準則、各要素、各指標所得分值,提出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應補齊的短板:加大對第三產業資金支持的力度,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勞動要素的分配比例;控制城鎮人口密度,降低城市建筑物規劃密度,創造更多就業機會;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提高森林覆蓋率,優化出口產業、促進進出口貿易發展;推動技術市場成交額的可持續增長,引進科技人才與信息技術、促進信息產業落戶發展;解決就業、社會保障問題,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
關鍵詞: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改進DPSIR模型;高質量發展指數;黃河流域
中圖分類號:TV212.4;TV882.1 文獻標志碼:A
doi:10.3969/j.issn.1000-1379.2022.02.004
引用格式:趙金輝,修浩然,王夢,等.基于改進DPSIR模型的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評價[J].人民黃河,2022,44(2):16-20.
Abstract: The building of the evaluation method an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has been the focus of current research. Considering that the DPSIR model has strong advantages of comprehensiveness, integrity and systemicit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nd based on the improved DPSIR model, a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was built, which consisted of five logical criteria, such as driving force, pressure, state, influence and response, and 12 elements and 20 indicators. Entropy weight method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weight of each index and evalu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urrent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index GDI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s 2.589,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level is 3, and the state is ordinary. According to the scores of each criterion, each element and each index,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hortcomings that should be made up for for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ncreasing the financial support to the tertiary industry, raising the income level of residents and increasing the proportion of labor factors;control urban population density, reduce urban building planning density, create more job opportunities;consolidate the achievements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s and grasslands, increase forest coverage, optimize export industrie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mport and export trade;promote the sustainable growth of technology market turnover, introduc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industry;address employment and social security issues and increase support for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Key word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evaluation index system;improved DPSIR model;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dex;Yellow River Basin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確立,使眾多學者聚焦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評價研究[1-4],目前關于其評價的指標體系和方法仍處于探索之中。鑒于DPSIR模型具有較強的綜合性、整體性、系統性等優點,筆者基于改進的DPSIR模型,構建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分析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現狀水平。
1 流域發展評價模型及適用性分析
常用的流域發展評價模型有PSR模型、DSR模型、DPSIR模型,各模型優缺點比較見表1。
(1)PSR模型。該模型主要由壓力、狀態、響應所構成的因果關系鏈組成,對于影響因素較少的流域具有很好的連續反饋效果,但模型中的指標尤其是響應指標過于依賴研究人員的主觀經驗,主要用于工業企業的水環境績效評價[5-6],將其應用到影響因子較多的黃河流域時并不能完全反映各影響因子對流域發展的影響。
(2)DSR模型。該模型主要由驅動力、狀態、響應所構成的因果關系鏈組成,彌補了PSR模型對社會經濟方面反映不足的缺陷,適用于海洋可再生能源環境影響評價及區域可持續發展評價[7-8],但在評價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時,由于模型中環境指標所占比重過大,因此易使評價結果存在片面性。
(3)DPSIR模型。該模型主要由驅動力、壓力、狀態、影響、響應所構成的因果關系鏈組成,在結構上兼具DSR和PSR二者的特點[9],適用于生態安全評價[10],優勢是能夠對生態環境與資源變化等多方面的影響因素進行耦合,從而對某一地區進行全面、科學的生態安全現狀評估,但對社會經濟發展的評價不足。
2 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2.1 基于改進DPSIR模型的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就是在保障生態環境安全的同時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因此基于黃河流域自然、社會及經濟活動特征,在保留DPSIR模型因果關系鏈的基礎上,進行要素層改進,構建基于改進DPSIR模型的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其分為目標層、準則層、要素層、指標層等4個層次,具體改進設計如下。
(1)目標層設計。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目標層為高質量發展指數。
(2)準則層設計。準則層包含驅動力、壓力、狀態、影響、響應等5個準則,各準則之間具有清晰的邏輯關系。
(3)要素層設計。為彌補DPSIR模型對社會經濟發展評價的不足,在要素層對DPSIR模型作以下改進:關于驅動力要素,黃河流域的高質量發展依賴于活躍的社會發展環境與蓬勃的經濟發展動力,因此驅動力要素中設置社會發展驅動力和經濟發展驅動力;關于壓力要素,黃河流域人口眾多對流域發展具有一定壓力、生態環境脆弱對高質量發展具有制約作用且水資源方面的各種問題最為突出,因此壓力要素中設置水資源壓力和流域發展壓力;關于狀態要素,在驅動力、壓力作用下,流域生態環境、經濟狀態的變化應能夠反映當前的發展水平,因此狀態要素中設置資源環境狀態和經濟狀態;關于影響要素,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在于推動流域內科技產業的發展,進而實現高附加值產業的興盛與美好生態環境雙重目標,而科技產業發展的影響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前沿科技的突破性進展,另一方面是先進科學轉化為工業技術創新成果的程度,因此影響要素中設置科技產業發展影響和技術創新影響;關于響應要素,考慮到流域高質量發展是一個全方位的推進過程,響應要素中設置生態、就業、社會、教育四方面響應。改進后的要素層邏輯關系見圖1。
(4)指標層設計。在要素層設計的基礎上,設置20個具體指標,見表2。
采用熵權法確定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中各準則、各要素、各指標的權重,見表2。
2.2 高質量發展指數及分級
將20個評價指標分為5個等級,分級標準及評價分值見表3,據此計算高質量發展指數GDI。根據GDI確定高質量發展等級,分級標準見表4。
3 黃河流域發展現狀評價結果與分析
基于2017年各指標值,按照上述方法和各指標權重,計算的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指數GDI為2.589(見表5),表明高質量發展等級為三級、狀態為一般,高質量發展水平不高,生態系統已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壞。
3.1 驅動力分析
黃河流域驅動力分值為2.648,其中經濟發展驅動力分值為2.543,明顯偏低,尤其第三產業增加值分值僅2.20,服務型產業即第三產業發展不足,說明流域總體經濟發展水平不高,與高質量發展還有較大差距。在社會發展驅動力方面,流域內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分值為2.70,說明流域內居民生活水平總體偏低、社會發展水平不高。因此,從驅動力層面來看,應著重于發展第三產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加大對第三產業的資金支持力度,提高勞動要素的分配比例。
3.2 壓力分析
黃河流域壓力分值為3.455,表明流域壓力較小。流域內水資源壓力適中,近年來廢污水排放得到一定控制,但是城區人口密度指標分值僅1.01,單位生產總值能耗指標分值僅為2.50,密集的人口和過高的能耗對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造成較大壓力。因此,從壓力層面來看,應著重于控制城鎮人口密度,降低城市建筑物規劃密度,創造城鎮外就業機會。
3.3 狀態分析
黃河流域狀態分值為1.812,表明發展狀態較差。流域內資源環境狀態問題突出,森林覆蓋率指標分值僅為0.97,亟須提高綠化水平;工業污染物排放量較大,對環境的破壞嚴重。就經濟狀態而言,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指標分值為2.97,進出口總額指標分值僅為1.05,說明流域對外經濟貿易仍處于成長期,經濟發展狀態與高質量發展尚存在較大差距。因此,從狀態層面來看,應進一步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提高森林覆蓋率,促進進出口貿易發展、優化出口產業、提高對外貿易依存度。
3.4 影響分析
黃河流域影響分值為1.853,屬較差狀態。其中技術創新指標分值僅為0.84,屬極差狀態,與高質量發展差距較大。科技產業進步受限于技術創新不足,從而出現科技產業發展遲滯的現象,對實現高質量發展極為不利。科技產業發展影響分值為3.31,屬中等偏上水平,原因主要是山東、甘肅等省科技產業體量較大,但黃河中上游地區科技產業發展落后仍是客觀現實。因此,從影響層面來看,應著重于推動工業生產技術創新,推動技術市場發展,引進科技人才與信息技術、促進信息產業落戶發展,使黃河流域影響層面達到高質量發展的整體目標。
3.5 響應分析
黃河流域響應分值為2.911,其中就業響應分值2.75及社會響應分值2.17均偏低,說明勞動力需求較小與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不完善的問題較為嚴重,這對于人口密度較大的黃河流域相當不利。從生態響應分值4.20和教育響應分值4.16來看,黃河流域整體的生態改善和教育質量都已經達到良好的狀態,但仍然存在生態環境堪憂的地區(如黃土高原),此外,對高端人才的培養體制仍存在較大缺陷,應予以重視。因此,從響應層面來看,應著重解決就業以及社會保障的問題,通過穩定中小企業的發展、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降低城鎮登記失業率、提升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收入,促使黃河流域響應層面達到高質量發展目標。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 論
黃河流域現狀高質量發展指數GDI為2.589,高質量發展等級為三級、狀態為一般,高質量發展水平不高,生態系統已遭受一定破壞。在驅動力層面,第三產業發展不足,流域總體經濟發展水平低,社會發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總體偏低;在壓力層面,流域人口密度大、單位生產總值能耗較高對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造成較大壓力;在狀態層面,森林覆蓋率低,工業污染物排放量較大、對環境的破壞嚴重,對外經濟發展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在影響層面,技術創新不足,中上游地區科技產業發展遲滯;在響應層面,勞動力需求較小,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高端人才的培養體制仍存在較大缺陷。
4.2 建 議
在驅動力層面,加大對第三產業資金支持的力度,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勞動要素的分配比例;在壓力層面,控制城鎮人口密度,降低城市建筑物規劃密度,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在狀態層面,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提高森林覆蓋率,優化出口產業、促進進出口貿易發展;在影響層面,推動技術市場成交額的可持續增長,引進科技人才與信息技術、促進信息產業落戶發展;在響應層面,解決就業、社會保障問題,穩定中小企業的發展、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
參考文獻:
[1] 左其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研究框架[J].人民黃河,2019,41(11):1-6,16.
[2] 劉建華,黃亮朝,左其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協同推進準則及量化研究[J].人民黃河,2020,42(9):26-33.
[3] 徐輝,師諾,武玲玲,等.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水平測度及其時空演變[J].資源科學,2020,42(1):115-126.
[4] 任保平,張倩.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設計及其支撐體系構建[J].改革,2019(10):26-34.
[5] 張靜.基于PSR框架的臨海工業類企業環境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3:24-45.
[6] 郭衍瑋.基于PSR概念框架的水環境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應用研究[D].昆明:云南財經大學,2016:35-71.
[7] 黃翠,李琦,路亞娟,等.基于DSR模型的海洋可再生能源戰略環境影響評價(SEA)指標體系研究[J].海洋技術學報,2017,36(4):95-99.
[8] TUNG H L,TSAI H T,WEI Y M,et al.Using DSR Indicator System to Evaluate Taiwa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lobal Energy,2004,22(2):242-258.
[9] 李天霄,付強,彭勝民.基于DPSIR模型的水土資源承載力評價[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12,43(8):128-134.
[10] 李玉照,劉永,顏小品.基于DPSIR模型的流域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48(6):971-981.
【責任編輯 張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