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安翠
摘? 要:閱讀教學中的生成,是智慧的。努力創設形成生成資源的情境:讀中想象,激發矛盾點,對比歧義,意外生成轉化,文中空白,順化遷移……因為生成智慧,師生都煥發著學習的激情、生命的活力,還原綠色生命的課堂。
關鍵詞:語文教學;生成資源;矛盾點情境
海德格爾說,“教育即生成。”弗洛伊德認為生成是一種習慣,習慣的形成和突破,實際上是能量的蓄積和釋放。教學目標的實現是在動態中生成的,課堂中的運動變化是由教師、學生、教學資源等多種因素的相互作用構成的,即是師生學習能量的蓄積和釋放,成為一個師生互動思維積極活躍的情境場,達成學習中生成過程的推進。教師所追求的生成是師生在課堂中精彩的互動過程,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積極主動性,協同現代教育信息技術手段,師生思維和文本不斷碰撞,創造火花不斷迸發、新的學習需求方向不斷產生,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興趣盎然,認識體驗不斷加深,師生都煥發著學習的智慧、生命的活力,故要善于創設形成以下六種生成資源的情境,激發學習中的生成產生,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尊重學生生命個體,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還原綠色生命的課堂。
一、讀中想象情境
漢語言文字的形象生動性,文本描摹形成強烈的畫面感,在讀中想象,閃現出完美的畫面,通過讀,讀中想象,強化形象思維訓練。善于創設讀中想象的情境,提供一個思維積極活躍的情境場。《小橋流水人家》一文中:“……父親的書房就在前面,我可以天天去玩。那是一座空氣流通、陽光充足、有東南兩面大窗的漂亮房子。清晨,可以看到太陽從后山上的樹叢里鉆出來。夏天,涼爽的清風從南窗里吹進來,太舒服!更美的是,我由東窗可以望到那條小溪和小橋,還有那幾株依依多情的楊柳。”引導學生在讀中想象:樹林、朝陽、霞光、南窗、小溪、楊柳、微風、花香……荷花的姿態,生命力的展現……一個“鉆”字你體會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用“冒”字的效果如何呢?在對比中讀,在讀中對比,一是體驗到用詞的準確性,二是體驗到“鉆”的獨特生命力象征。“鉆”字既反映出樹叢的茂密,又反映出太陽的力量,這個“鉆”字成為文章的靈魂點,讓學生感悟到鄉間小橋流水人家的“美”。感悟到家鄉的美,體會到作者更思念家鄉的感情了。在讀中想象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打開,細致、豐富,不僅深入地理解了書面的語言,而且鍛煉了自己的想象語言、邏輯語言、創造語言,激活了思維,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激發矛盾點情境
小學語文的課文中,有很多看似矛盾的地方,教師抓住文本外顯或內蘊的“矛盾”對立處,激發矛盾產生情境,引發生成,學生求異與發散思維能力得到訓練。《圓明園的毀滅》一文的教學,在反復誦讀厘清課文結構層次后,直扣“毀滅”,學習“毀滅”部分,進而設疑引導:“課文寫‘毀滅,還寫了什么?”“輝煌的昔日盛景。”這不矛盾嗎?激發學生積極思考、想象:“哪些景點在你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導學生品讀想象,探究文本,感悟語言文字的美感及語言文字所描繪的美景,激發心中的自豪之情,蕩漾起民族智慧的情愫。中華民族的智慧,造就紛繁復雜的建筑工藝,完成精巧絕倫園林造型、宮殿建筑。再設疑:題目是“圓明園的毀滅”,而全文偏偏又寫了輝煌的建筑呢?這不是背離題目嗎?讓學生從選材、立意角度,體味作者的良苦用心,在對比中,受到心靈的震撼,大量生成資源就迸發出來了。
三、對比歧義情境
在閱讀教學中,對重點句段關鍵詞句的理解時,引導學生在文本中對比中產生歧義,讓學生思維發生激烈碰撞,各自引經據典,充分發表看法,教師相機做出引導。如在《在頤和園》第四自然段:“……游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痕跡。”
師引:“這一句中有一個字用錯了?”(預設學生能找到“滑”字,不能,則教師提出。)(故意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辯論,是用“滑”對還是用“劃”對。)讓學生聯系上下文,生活經驗想一想,談一談自己的想法。學生爭辯,引導表達,學生在此過程中爭辯越激烈,思維碰撞越深刻,越能加深對“滑”和“劃”理解。如果學生不能完全理解,還可引導學生通過查閱字詞典來理解這兩個字的意思。教師小結:同學們結合上下文、生活經驗和查閱字詞典,通過想象討論,感悟了“滑”字的妙處,把書讀活了,也體會了用詞準確性,增強表達效果。船行得慢,不留痕,“劃”也中以,但“滑”更能突出湖的安靜,更美了,讓人回味無窮。
四、意外生成轉化情境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盡快讓學生自己活動起來,掌控學生真正處于自主狀態,開放潛能,天性得到尊重,巧妙地將意外突發事件轉化,有利于課堂正常動態變化,為教學所用。一位年輕男教師在帶領學生饒有興趣地品析“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時,一位調皮的學生吹了一聲口哨。頓時,全班同學驟然緊張起來,怕會來一場暴風驟雨了,那個調皮的同學做好挨訓準備了。可這位老師爽朗地笑起來,驚奇地說:“這位同學情不自禁地學起黃鸝叫了,這是因為受到詩中描寫的環境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染啊!可見詩人寫得多美!大家想一想,聽到這悅耳的黃鸝叫聲,詩人又會產生怎樣的想象呢?”于是,全班同學又投入到詩的意境中,那位同學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認真思考起來。教師抓住偶然間意外生成的資源轉化為課堂教學資源情境,挖掘二者之間緊密相連的連結點,自然巧妙。
五、文中空白情境
巧用文中的空白點,制造生成資源的情境,留出時間,激發想象,讓學生充分思考,尊重學生精神生命的自由展示,課堂上因勢利導,創新思維。
如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當父親救出兒子后,兒子告訴父親他在廢墟下情況:“我告訴他們,別害怕,只要我爸爸還活著,他就會來救我們的!”小阿曼達在廢墟里出奇地鎮靜,組織、領導、安慰被困同學,他究竟在長達38小時里說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創編一個故事,說出你心中的阿曼達的形象來。引發學生抓住課文中的空白處思維活動生成,想象廢墟里的驚恐情況,事情的進展情況,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神態、環境……一一進行想象,進而通過口語表達練習,書面練筆,達到創新思維的訓練目的。
六、順化遷移情境
順著學生的動態變化,循其思路推演,順向遷移產生新的推論,進而激發學生的思維,以引起學生的強烈反思,讓學生頓悟,豁然開朗。于永正老師在教學《小稻秧脫險記》(1)時,一位小朋友在雜草被除草劑噴灑過后,朗讀“完了,我喘不過氣來了。”這句話時,聲音很大,既有“力”又有“氣”。于老師借助當前情境說,“要么你的抗藥性太強,要么化學藥除草劑偽劣假冒產品!”幽默剛直的話直擊學生心靈,順勢還朝他做了個噴灑的動作,與當前教學情境完美契合,引得全班同學哈哈大笑,入情入境。這位小朋友再讀時真正地耷拉著腦袋,有氣無力了。
于老師順著學生的說法,抓住學生讀得既有“氣”又有“力”的情境,加之出人意料地順應生成的語言:“……我再給你灑一點。”配上動作“噴灑”,喚醒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了學生的智慧,激活了課堂氣氛,開啟了學生心智,和諧了師生關系。創設和捕捉生成,順化遷移生成情境,達到再生成的課堂變化效果,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責任編輯:莫唯然)
參考文獻:
[1]項家慶,潘海燕. 教師怎樣上好公開課[M]. 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
[2]邸高昆. 開發課堂 生成資源——如何有效創設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情境[J]. 科技信息,2010(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