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雯
摘要:“無意識”又叫做“潛意識”,是精神分析的核心部分,是弗洛伊德的理論基礎。創作中“有意識”和“無意識”結合所表達的是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所要展現給觀眾的一種境界。在藝術創作中,自然的客觀事物是藝術家創作的基礎。在藝術創作中“有意識”和“無意識”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并非是沒有意識,而是在“意識”的積累基礎上發揮作用,所以,在藝術創作上“無意識”和“有意識”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關鍵詞:有意識 ?無意識 ?注意事物 ?情感表達 ?心理層面
中圖分類號:J2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2)01-0045-04
一、“無意識”的理論基礎
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有意識”和“無意識”相互交融,缺一不可。“無意識”最早是由英國學家拉爾夫·柯德俄斯提出的,隨著“無意識”的發展和演變,人們對其加深認識,奠定了弗洛伊德對“無意識”思想的更深層次的解剖,再到后來瑞士心理學家榮格認為“無意識”個體和非個體的的兩個層面的定義。“有意識”和“無意識”概念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所謂“意識”是人們對客觀存在事物的有目的的自覺認識活動,它是與直接感知有關的心理部分,包括個人現在意識到的和暫時還未意識到的部分。“有意識”的存在是其過去所發生的過程所產生的,其中藝術創作者本身的經歷和時代背景會影響藝術創作,這種意識形態上的影響是會必然發生的,這就是有意識的行為。但是在我們心里構造層面還有一個更為廣闊的無意識層面,即“潛意識”,其產物放在藝術創作之中也是不被他本人意識感覺到的,這種“無意識”包括個人原始的盲目的沖動,各種本能以及出生后和本能有關的欲望,是原始的、沖動的、非語言的、非道德的、不知不覺的心理活動。潛意識的概念,是精神分析的核心部分,也是弗洛伊德理論的基礎。藝術創作的過程中有意識和無意識的行為是相對來說的,無意識的藝術創作中也包含著意識的部分。
二、書畫創作中注意事物的有意識與無意識
創作的前提是:注意觀察客觀存在的事物、或者是時代背景下的產物、又或者是藝術家自身所關注的注意點。其實注意的行為應該“一分為二”,我們注意到的部分叫做意識部分,但其實大部分的是無意識部分。我們在每天生活當中接觸的事物、注意到的事物、信息是非常多的,有一部分信息被我們的大腦所接受和感知保存下來,但是大部分的信息是沉入大腦,就是我們所說的“無意識”儲存,在儲存的過程中形成了“無意識”信息儲存庫,且時時刻刻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一)注意事物和思維產生
意識之間有一種注意的過程,思維察覺“感受物之間的關系”,我們可以察覺事物之間的關系,這種就是意識上的注意行為,我們在生活中看見一個顏色,比如黃色,我們能夠注意到它的存在,我們發現它與色彩的某一性質類似,我們根據它類似的屬性我們叫它為黃色,如果我們抽象出顏色的性質,自身定義于黃色代表的意義,這個轉化的過程就是以注意轉化為思維的進程,思維的活動以注意為前提,不是說必然要用注意才能有思維,可以用注意與理性的智慧思維方式相結合,就是在注意之中加入觀察,而這種注意方式的向上提升,并沒有停留在一個潛層表面,這種加入了意識的行為就是加入了藝術家情感的積累。我們思維的意識形成過程,前提是意識之前的注意,例如畫展,我們所參加的每一次畫展,看見不同的畫作,注意到不同類別的畫作,這種意識上的積累就有一種意識上的選擇,某些作品會吸引我們,而某種行徑雖然當時并沒有進入到我們的意識之中,但是在“潛意識”層面上,它已經進入到我們的視覺與思維之中,我們在看畫展的過程中“有意識”選擇欣賞的畫作,這種意識行為可能是經過社會習慣、風俗、道德、倫理之下的過濾,繪畫規則的影響形成了我們的意識繪畫審美觀念,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自己感知不到的壓抑情緒、欲望、情感有選擇接受信息,或許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我們,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潛意識”,又被稱為“無意識”。
(二)注意事物和個人心理
個人心理水平之上,意識與無意識的界限并不是很明顯,我們平時更多的是看重自己的感覺,這種意識狀態上的是我們用心靈的經驗來判別的,注意可以有雙重的對象,而感覺只有一個對象,在感覺和感受之間,當一個動作由人導致所發出的聲音我們有意識加入感知就是注意的行為,在觀看時,我們的注意力其實是集中在一個部分上面的,我們的注意力并沒有局限于在某一個部分之上,在我們的注意范圍里我們能看見一個人的面部輪廓,其實我們同時也會看到在他身邊的周遭事物,我們可以同時看見另外一個人的身體整體外圍,那些注意力在別的感官活動部份上,加上我們心理水平之上的部分就構成了我們所思的總體,其實我們一直看到整個環境的整體,只是注意集中的部分活動或是有意識的看見,而其余的活動則是“無意識”的看見。這種有意無意看見的注意行為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也是多有體現。在我們的藝術創作中每一個人所看到的事物是客觀事物,當所有的目光都關注在同一個事物上,我們不同的人對事物的心理感官是不一樣的,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我們很難去分辨到底是藝術家“無意識”還是“有意識”在起作用。
三、“有意識”和“無意識”在書畫創作中的體現
創作的“潛意識”也就是“無意識”,這種存在其實是一次或者多次的接受所導致的某種創作方向,有無意識的存在是過去發生過程的存在。其中創作者本身的經歷和時代背景所影響的藝術創作,這種意識形態上的影響是會必然發生的,也是有意識的行為。這是一個藝術家必然經歷的過程,因為在其本身的藝術生涯之中,一次藝術創作或者多次的藝術創作必然會由意識情感導致,情感上的藝術創造本身就是因為藝術家自身意識所引發的,意識之前的注意,是它看見的且自己創作的內容和大自然的景觀反映在他的眼睛里,但是在這個反應的過程中我們并不是完全真實的看見了自然景觀,而是選擇性的、有目的的去觀察,我們所思考的問題角度不同,注意的視角不同,注意進入我們的意識領域部分,或者進入了我們“潛意識”范圍,所以藝術家會創造。藝術的表達方式本身就是一種形式,形式也就是情感,情感所攜帶的其實就是無意識與有意識的狀態,這種藝術與情感的表達本就可以放在藝術心理層面進行討論,藝術心理層面就是意識與潛意識的相互作用。
藝術家的經歷對藝術創作的影響是意識產生的時候,意識就好像我們的大腦守門員。情感是“有意識”與“無意識”的產物,我們可以從畫家的創作作品中看見,一個作家他的某種情感得到壓抑,那么我們可能看出他會制造一幅暗喻心情的畫作。或許是直觀的描繪,可能會使用某種隱喻的表示,這可能就是藝術家“潛意識”的體現,在藝術創作之中也可以是有意識與無意識的,藝術的有意識創作更多的是藝術上的技法體現,這種技法的使用藝術家的“潛意識”的選擇表現是它自我的情感表達。
四、“無意識”與“有意識”在書畫創作中相互作用
創作的素材來源于生活,是現實生活體驗,也是藝術家創作思想的源泉。藝術創作與生活密切相關,是現實生活的真實再現,又是藝術家自我思想的體現,“藝術來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這句話就闡述了藝術創作的基本“意識”是從生活中感知而來。這些“意識”是藝術家對自我生活的感知感受而積累產生的,這種“意識”與藝術家內心深層“無意識”的情感產生互相穿插,引起共鳴而創作出來的藝術精品,這種“意識”是藝術家對生活的感知和認識。在心理上我們創作的情感表露又要在社會的倫理道德觀之下進行篩選,無法進入到我們的理性層面,但藝術家自身不自覺的情感并不是完全被抹滅,還是在“潛意識”的意識狀態里發展并且生存。例如中國畫中所講究的“胸有成竹”,我們畫家的所看和所想是不同的,雖然在我們的紙張上是一片空白,但畫家在下筆的時候是在中國畫的內在規律之下和自己親身經歷的理性層面,再加上畫家內心自我精神表現一幅畫。中國繪畫傳統講究的是陰陽結合,虛實相生,這種繪畫狀態并不是完全的“無意識”的體現,這是在引入自然的背景下滿足自我的“無意識”。點線面的相互交融、色彩的搭配運用,這些其實也是對繪畫規則的一種表現過程,這是“有意識”和“無意識”的相互交融共同影響藝術創作。
鄭板橋是著名的中國畫家,以畫竹著名,鄭板橋的竹子不僅僅是在技法層面上表現出竹子的形態外貌,在他所做的《竹石》的詩中也生動描繪了竹子在巖石上生存的艱難,但是這只是理解到了這首詩的表層意味,它更多的是在隱喻他自己像竹子一般寧折不彎,錚錚傲骨,這跟當時的歷史環境和背景脫離不開,他以竹來喻人,表達自我內心情感。自我人格的體現這是他的本能,是以現實為原則的。因此我們可以看出“無意識”的創作前提表現是我們所引入的自然環境、親身經歷、繪畫規則。畫家的創作是在“有意識”的前提下進行的,在創作的過程中透露自我的“無意識”,所以畫家情感的不同所呈現出來的作品也有所不同。
五、“無意識”創作是在“有意識”的積累基礎下激發的
感覺的單純心理經驗加上意識注意活動,其實我們有意識注意到那部分。意識到的部分是我們看過的注意到的,注意過的記憶進入我們的思維,慢慢成為我們人的經驗。而其意識不到的部分,就是無意識。無意識是相對而不是絕對的,它在注意活動之外,離開注意的焦點而被忽略了,但是這并不表示我們沒有看見他,只是在當時注意到的過程中給了其中的某種程度上的特別注意,而本身我們是不可能忽略的一個東西。藝術家創作感覺的形成前提是藝術家藝術技法的成熟度、眼界的高低、接觸事物的不同,這些經驗上藝術家的“無意識”積淀會轉化為創作的動力,例如突發的靈感與領悟、內心創作的沖動等。
中國古代書法藝術作品王羲之《蘭亭集序》稱為天下第一行書,此帖的創作環境是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會稽山陰的蘭亭雅集,飲酒賦詩,他將這些詩賦集成一集,并作序一篇有感而發之《蘭亭集序》。從魏晉時期書畫藝術就講究從“形神兼備”到“離形神似”,后又把它上升到“得意忘形”的境界,是書法藝術從客觀事物的表現到注重藝術家的內在心理精神的追求。天下第一行書的形成既是偶然也并非偶然,雖是王羲之在與友人的雅集詩會上飲酒隨性而為靈感迸發,但是離不開王羲之本人對書法學習精髓的理解和技法上的純熟積累。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出《蘭亭集序》上有些勾勾畫畫,說明是作者的率性而為。在藝術創作中我們的“有意識”行為為我們提供了創作的基礎,使我們了解注意到的客觀事實,在此基礎上我們的“無意識”在意識的激發下給了創作的內在動力,增加了我們創作作品的內在感覺,形成視覺沖擊力。
藝術家的“潛意識多數是不能直接表述的,內心深處最本質的它是混雜的,但是卻是整體的,人們在認識客觀事物以及對客觀事物的評價時,很大程度上受“無意識”的影響,但是我們仍然受社會道德標準倫理觀念的影響。所以我們的“無意識”創作是在我們的“有意識”積累下作者內心的精髓。拋棄了目的,拋棄了技巧,拋棄了主觀意念下的真實狀態的體現,既是偶然性,又是必然性。
六、結語
書畫藝術創作中的“有意識”和“無意識”行為,創作過程中要注意事物是“一分為二”的,一部分是“有意識”,進入到我們的大腦形成記憶,但是大部分的還是在我們的大腦深處“潛意識”行為。它們是相互作用于藝術創作之中的,并且藝術創作中“無意識”的體現并非是沒有意識,而是在“有意識”的積累基礎之下。藝術創作中的“潛意識”行為帶來了創作的動力和靈感,因此藝術創作的“無意識”是我們潛在的一種思維方式,并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楊銳.弗洛伊德論藝術[M].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7.
[2]藝術原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3]朱振鑫.無意識、有意識的碰撞[D].大連:大連工業大學,2017年.
[4]周慧.繪畫中的無意識創作初探[J].內蒙古藝術,2012(02):49-51.
[5]何來勝.《蘭亭序》及其書法文化意義[D].北京:中國美術學院,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