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妍


摘要:在鋼琴教學中,對于學生內心和聲感的訓練無疑是至關重要的。筆者以《巴赫初級鋼琴曲集》及肖邦的《升g小調波羅乃茲舞曲》為例,采用文獻研究、實踐研究等方法,對兒童鋼琴學習中關于內心和聲感的培養方法進行研究總結,并得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學經驗。
關鍵詞:內心聽覺 ?能力培養 ?訓練方法
中圖分類號:J62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2)01-0080-06
在鋼琴演奏過程中,音樂聽覺是一項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能力。隨著時代發展,兒童學習鋼琴的熱潮持續增高,趨勢也逐漸普遍,但琴童們所呈現的水平卻大不相同。影響琴童學習效果的因素有很多,但是無論是鋼琴教師還是琴童家長都應該首先認識到的是,兒童鋼琴教學中手指機能和聽覺技能應當并駕齊驅。筆者在校外實習期間,發現有許多教師在鋼琴教學中只重視手指機能的訓練,忽視了對兒童音樂聽覺的訓練。在鋼琴演奏中,手指的跑動技術固然重要,但機械化、毫無樂感的手指運動并不算音樂,這些問題的根源都是忽視了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
所以,我們應當正確地使用聆聽方法,不斷地接受科學的內心聽覺訓練,幫助我們發展音樂想象能力、音樂記憶能力、音樂思維能力、音樂審美能力等,這是十分有價值的。筆者的研究主要針對年齡段在5—12歲的兒童,結合不同鋼琴樂曲片段訓練,特別是以《巴赫初級鋼琴曲集》及肖邦的《升g小調波羅乃茲舞曲》為例,從理論與實踐角度總結歸納培養內心聽覺的方法和途徑。
一、音樂聽覺
眾所周知,音樂被稱為聲音的藝術。音樂不同于聲音,它是一種有音高、有節奏,且承載著人類豐富情感的藝術。音樂存在于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我們感受著不同國度、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音樂,感受著不同風格、不同色彩、不同含義的音樂,而我們的音樂聽覺在這其中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音樂聽覺不僅對音樂的節奏、音高、音色、音響、和聲有辨別能力,還對音樂的語言以及音樂意象有一定的辨別意識。音樂通過聽覺系統傳達至人腦內,喚醒人們的情感,使人們產生強烈的共鳴。所以,音樂也是聽覺的藝術。音樂教學過程中,常常將音樂聽覺分為外在聽覺和內心聽覺。
(一)外在聽覺
外在聽覺是指我們耳朵聽到外部實際音響的能力,也叫做實音聽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聽到的來自外界的各種聲音,例如大自然的聲音、說話的人聲、樂器的聲音等等,這些聲音的捕獲不是一種刻意的行為,而是人類先天具備的一種感官能力。所以,外在聽覺能力是不需要經過特殊訓練的。
音樂里,凡是通過聲音來實現的一切效果,都要通過耳朵的判別進行協調。聽覺的敏感程度,有時是決定一個人能否將樂器演奏好的重要因素。作為演奏者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耳朵”,鋼琴不是想彈得好就可以彈好的,好的音樂是通過聽覺不斷調節所聽到的效果而產生的,所以外部聽覺的運用是好音樂產生的重要一環。有許多樂器學習者不懂得判斷自己演奏的樂曲是否動聽,甚至需要通過他人的耳朵來鑒別,這種情況是我們需要特別注意的。
(二)內心聽覺
內心聽覺是不同于外在聽覺的一種音樂形式。內心聽覺雖然被稱作聽覺,但它是聲音傳到耳朵后由大腦進行儲存、分析、加工的一個過程,是一種心理活動。內心聽覺是一種內心表象,是一種不依賴于音響,僅憑記憶表象和思維而準確地構成內心音樂意象的能力。所以,內心聽覺是指不依賴于樂器和人聲想象出音樂音響的能力。
內心聽覺能力不同于外在聽覺,它不是隨著個體成長而發展的,而是要通過后天的特殊訓練才能夠獲得的一種能力。鋼琴演奏是演奏者把譜面的標記轉化為內心聽覺,再把個人的內心聽覺通過主體活動,轉變成實際演奏出的音響。由譜面標記到內心聽覺再實際音響,我們很容易會發現,內心聽覺是中間的關鍵一步。如果沒有內心聽覺,其余兩個也無法產生聯系,那么樂曲的演奏將無法進行。在鋼琴家的視譜演奏中,這三步的完成只需要短短的一秒甚至零點幾秒,但是在真實的培養與訓練過程中,內心聽覺能力的養成是一個長期且復雜的過程。
二、內心聽覺能力的培養方向
內心聽覺就相當于是人類內心意識領域的某種信息的知覺活動,是人在受到外界刺激的條件下而產生反應的一種內心知覺過程,其過程是外界物質與內在意識的互相接觸、交流。該過程是:人們將生活中獲得的信息儲存在腦內,即“信息儲存”,這些信息由表象轉化為心理積淀。人腦既可以通過“存入信息”的環節積累記憶庫存量,也能在這其中找出“相似性信息”。當外界的物質信息由于某種契機(某種契機即指相似性),喚醒了內在意識領域的相似性信息,我們稱之為信息啟動。這時,相似性信息由于“被激發”,被從大腦中提取出來,具有了與外界的信息相互比較、對照的一個功能。
科學家研究表明,內心意識的積累有兩種途徑。一種是來源于實踐,即信息積累,另一種來源于后得遺傳,但其歸根結底是源于生活經驗。同樣的,其實每個人都具備一定的內心聽覺能力,有些天生具有音樂天賦的人,內心聽覺便比普通人強很多,這個是由遺傳決定的。但是內心聽覺相當于是一種信息儲存和信息啟動的聯結反應,是可以通過訓練學會的。
我們將內心聽覺的表現方式分為三種,它們不是一個接一個、按時間發展順序排列的關系,而是立體的、相互貫穿、相互交織的關系。
(一)音樂感知(內心聽覺的基礎)
音樂感知,是指人對音樂的感受能力,即當音樂直接作用于人的器官,在人腦產生的關于音樂或其它的個別屬性特征的反應。生活經驗與藝術經驗的積累,是培養音樂感知能力的重要前提。對生活經驗的獲取,主要來自于主體通過參與社會實踐,從而和外部世界之間產生一定聯系的活動。
音樂感知能力是在聆聽大量音樂養成豐富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這種能力的培養是時間最久、范圍最廣且最零碎的過程。它沒有極限,只能不斷地通過各種刺激對其進行強化;它的收效是緩慢的,需要通過量變的不斷積累才能引起質變,這也體現了其發展的階段性。
所以,在鋼琴教學過程中,為了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教師應當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聆聽大量優秀古典音樂作品。音樂學習者在日常生活中應當大量聆聽優秀的、風格種類不同的音樂,可以通過音樂課堂、網絡、CD唱片等多種途徑聆聽,而且教師也應當鼓勵學生參與古典音樂會、觀摩音樂演出等,近距離感受現場樂器音響的魅力。通過大量的聆聽之后逐漸樹立“好音樂“的標準:例如,每位作曲家的作品都有某種特定的音色基準,在這基準之上哪位鋼琴家能將其演奏得最好?答案也許會是吉賽金演奏的德彪西作品、魯賓斯坦演奏的肖邦作品、古爾德演奏的巴赫作品、霍洛維茨演奏的波利尼的作品……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
第二,聆聽時多對比、多分析。在聆聽音樂作品的時候應當多運用比較分析,例如“兩位演奏者彈奏同一首曲子,二者的總體演奏風格有何不同?作品當中某些細節的表達有何不同?”通過大量的比較分析,學生可以得到許多經驗。除了比較分析不同演奏者之間的音樂,更重要的是將自己的演奏與優秀版本的演奏進行對比,這樣學生能更直接的找到自己不足之處。
第三,包括音樂在內的藝術領域均可涉獵。除了大量聆聽音樂之外,還應當學習音樂史、視唱、曲式分析等音樂理論課程,提升理論方面的知識儲備。只有知道了某首作品的時代背景、某位作曲家的生平,才能更好地把握樂曲的內涵精神;同樣的,學習的音樂理論知識也可以用于分析樂曲,對把握樂曲的結構、讀譜及背譜都有很大的幫助。不僅如此,還可以將視野擴展到藝術領域的其它方面,例如藝術展覽和文藝沙龍活動,甚至是一些歷史文學講壇,以此來不斷開拓眼界、豐富閱歷,全方面提升自己的藝術修養和素質。
(二)音樂記憶(內心聽覺的關鍵)
“音樂記憶力是將外部獲得的音樂印象長時間保存在意識中的能力。”要想記憶一樣東西,必定離不開感知與理解。音樂記憶包含著理解,康德在論述心理美感時說過“理解在前”這樣的概念。如果說音樂感知能力的培養是讓大腦接觸大量信息,那么音樂記憶便是通過腦內的分析、理解、加工等程序,將其中的某些信息儲存在自己的腦內。人腦不是感知多少就記憶多少,而是會去粕取精、去偽存真地選擇某些信息進行記憶。
音樂記憶能力是鋼琴學習過程中需要重點訓練的一種能力,只有提高了音樂記憶能力,才能將流動的音樂藝術固定在自己的腦內。通過音樂感知能力得到的大量音源信息,演奏者應當有意識地進行選擇性記憶。例如“莫扎特的樂曲應當采用的基本音色是怎樣的”,演奏者應當選擇記憶那些正確的聲音,慢慢地,心中對于該作曲家的樂曲音色的把握就會逐漸清晰。
培養學生的音樂記憶能力,更重要的一點是進行針對性地訓練,要注意訓練的樂曲應當由易到難,切忌一開始就使用音符復雜的多聲部樂曲。首先,可以將要演奏的鋼琴曲瀏覽一遍,了解大概的結構、風格流派以及旋律走向。其次,慢速地彈奏該曲,注意曲譜上的一些音樂術語和表情記號。接著離開樂譜,在心中回憶剛剛彈奏的音符,如若遇到想不起來的地方,不要馬上看譜,應當努力使思路繼續下去,保持整首樂曲的完整性。最后,在譜上找到剛剛遺忘的地方,進行反復訓練。在訓練過程中,保持樂思的流暢性是很重要的,切不可一忘就看譜,可以適當鼓勵學生根據前面音樂旋律的走向,猜測作曲者的意圖,自己編出一段旋律補充遺忘的部分。當訓練使用的樂曲逐漸發展到多聲部時,(如巴赫的二部、三部創意曲)應當強調幾個要點:
第一,每個聲部都應該清晰明確。記憶初期可以將多個聲部分開記憶,但漸漸地應該嘗試記憶多聲部一起進行的音響效果,且確保每個聲部的走向都明確、清楚。
第二,聲部之間有主次之分。多聲部樂曲中,主旋律聲部可以優先記憶。在進行音樂記憶訓練時,主旋律聲部向前推進的同時,其它聲部也在前進。在這種情況下,有意識地強調主旋律的音符走向,有助于把握全曲的主要結構,同時對演奏時的音樂表達也有很大幫助。
第三,每個聲部之間的關系是不斷變化的。仔細研究多聲部樂曲中各個聲部之間的變化關系:有的是多個聲部同時向前發展,有的則是相反方向;有的是相互交織的模仿,有的是一段接著一段規規整整地卡農進行。有了這個意識之后,再去分析多聲部作品,記憶起來就會輕松許多。
(三)音樂想象(內心聽覺訓練的更高境界)
音樂表演是否有藝術生命,關鍵在于想象的質量,正所謂每個演奏家奏出的音樂只能是他的藝術想象的必然結果。
“心悟非心,合于妙也”是《筆髓論·契妙》的一句話。它講的是主體思維(心)對于客體世界“非心”的領悟,也就是“心”和“非心”之間的溝通。想象是匯合自己經驗的一種創造活動,人們眼中的客觀世界,事實上已經不是真正的客觀世界,而是經過了一系列主觀思維,如“理解、想象”等等加工形成的主觀映象。正如作曲家創作鋼琴曲時首先要在內心中形成音樂,演奏者首先要把樂譜換成自己內心的音樂,傾聽音樂的過程實際上是思考、分析、想象的過程,它指的是把樂譜標記中的音高音調和社會生活、歷史活動相結合。
運用音樂想象能力是內心聽覺訓練的更高境界。音樂想象是一種抽象的腦內活動,鋼琴教師在教學指導過程中應當多注意引導學生、啟發學生,使學生在鋼琴演奏中能夠積極主動地運用音樂想象能力。
第一,運用讀譜想象。拿到一份新的樂譜時,首先,演奏者應當先認真讀譜,邊看譜邊在內心想象樂譜旋律的音高及走向。其次,認真研究樂譜上的表情記號及音樂術語,想象手指在鍵盤上的演奏速度;想象自己的手指彈不同音符時所用的觸鍵方式;想象每個樂句的呼吸、停頓,以及進行到下一個樂句開始所做的準備,也就相當于在腦內模擬一遍樂曲彈奏的場景。
第二,運用腦內想象。當你不在音樂會現場或無法看到演奏視頻,只能聆聽純音頻的音樂時,也可以在腦內想象演奏者的手指是如何運動的,根據聽到的不同音色來判斷觸鍵方式。在聆聽的過程中,盡量保持專注。如若是一首標題音樂,你可以圍繞主題構想情境,隨著音樂進行,腦內也產生新的畫面;如若是非標題性音樂,在了解了作曲背景之后,可以對音樂進行自由聯想。
綜上,音樂感知能力、音樂記憶能力和音樂想象能力是內心聽覺的三種形式。音樂想象能力對音樂記憶能力的培養有一定幫助,而音樂記憶能力又是音樂想象能力的助推器,音樂感知能力則是這三種能力之中的基石,這三者相互作用形成一系列連鎖反應。
三、鋼琴教學過程中關于內心聽覺的訓練
(一)針對訓練
內心聽覺有三種形式,內心節奏感、內心旋律感和內心和聲感。
1.內心節奏感
(1)訓練學生對于不同節奏之間時值比例關系的感知
在訓練時可彈出節奏強拍,這種訓練方法能夠培養學生的節奏感,以及對音符時值的均分能力。在訓練時可以讓學生在鍵盤上進行雙手彈奏訓練。
(2)提高學生對節奏的掌握程度
先從單拍子組合開始,再進行復拍子、混合拍子組合訓練。訓練時可以先讓學生拍唱,而后在鋼琴上準確彈奏。
(3)進行聽寫訓練
聽寫訓練可以訓練聽覺和思維之間反應的敏捷性。聽寫訓練開始時,首先應迅速確認拍速以及單位拍的拍值,并采用左手擊拍右手寫節奏的方式。為了確保聽和寫的反應速度,可以先寫音符頭,之后再補齊符干:要按照節奏型來寫音符頭,等拍的節奏要注意符頭的間距也應該相等。遇到不會的就先跳過,保持聽覺思維的流暢。練習次數多了以后可嘗試邊聽邊背記,等聽完之后再動筆寫。
綜上所述,內心節奏感的訓練是訓練內心聽覺的基礎,它對培養鋼琴學習中的內心聽覺有著重要意義。
2.內心旋律感:訓練聽旋律的獨立線條
(1)如《巴赫初級鋼琴曲集》中的第六首,主旋律在右手聲部,學生彈奏時應多引導其有意識地聆聽右手聲部。
譜例1
(2)如《巴赫初級鋼琴曲集》的第八首,與第六首對應,它將第六首右手的主旋律移至左手。由于兩首的旋律是相同的,更易于學生感受旋律聲部在左右手之間的變換。同樣的,教師應當提醒孩子多注意左手旋律的走向。
綜上所述,內心旋律感也要在內心節奏感訓練的基礎上才能得到鞏固。
3.內心和聲感
(1)如《巴赫初級鋼琴曲集第25首》,主題由a小調進入,左手和弦進行為T-D,此處應讓學生主動地感受和聲進行的傾向性。
譜例2
(2)同樣是第25首的第二段落,調性由a小調轉為C大調,左手和弦進行仍然是T-D,引導學生感受和聲進行的傾向性。此時應讓學生將這段的和聲感覺與開頭作比較,感受大調小調和聲的不同色彩。
鋼琴本身就是最完整的和聲樂器,在鋼琴上進行和聲感的訓練會使訓練效果事半功倍。所以,內心聽覺主要從內心節奏感、旋律感、和聲感等三個方面進行針對性訓練,在鋼琴學習過程中應當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調整訓練的難易程度,因材施教、循序漸進。
(二)綜合訓練
筆者曾通過肖邦的升g小調波蘭舞曲(Polonaise in g-sharp Minor)給學生訓練過內心聽覺。
1.讀譜時的內心聽覺訓練
首先,樂譜上的各種記號是已經固定在譜面上的實物。讀譜不僅要對樂曲總譜的旋律進行分析,還應當照顧到譜面上的所有音符、表情術語、音樂記號等等,化音符為內心聽覺,化實為虛。學生結合自己所學的音樂知識,將譜面上實在的符號通過內心想象,轉化為“內心聽覺”,也就是演奏者在頭腦中所聽到的音樂。
為了探究如何將讀譜的效率最大化,筆者做了一個小的實驗:甲組學生和乙組學生同時進行讀譜(限于條件限制,每組5名同學),并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讀譜,讀譜內容均為這首波蘭舞曲的第一頁。二者不同在于,甲組同學在讀譜時只默讀,乙組同學不僅要默讀,還要將旋律的強、弱、快、慢等音樂要素都細致表現出來。
讀譜時間到時,筆者讓甲、乙兩組同學先都閉上眼睛回憶譜面,然后讓他們開始視奏。發現乙組同學對譜面情況的掌握優于甲組同學。乙組同學在彈奏時能將基本的譜面視奏下來,也知道主旋律聲部在哪個位置,還知道根據音樂情緒的變化將這一頁譜分成三個部分:第一行是一個小引子,如同軍隊行進的步伐一般威武、富有氣勢;第二行柔美的主題旋律進入,像是灰暗世界里開出的一朵嬌小可愛的花;接著音樂變得熱情,和聲也逐漸飽滿起來,旋律到達高潮,最后在強跳音下結束了這一段落。而甲組同學對細節的把握則不如乙同學,譜面的音大致能彈對,但是只是停留在音符上,對于音樂的處理還需要更多的指導。
通過這個實驗,也證明了讀譜時內心聽覺的重要性,讀譜時心中不僅要有音符音高,還應當有音樂,這樣才是高效的讀譜方式。
2.背譜時的內心聽覺訓練
背譜演奏是訓練內心聽覺的一個很好的方式。因為當你脫離譜面后,沒有了視覺干擾,你的演奏就跟著內心聽覺走了。
(1)無聲背譜演奏
無聲背譜演奏,是你可以在不發出聲音的較硬的物品上進行演奏,如桌子、椅子等等。在這項訓練中,重點是在聽不到聲音的情況下,單純地訓練用內心聽覺指揮手指運動。你需要在內心想象出想要的音響效果及觸鍵方式,并用手指“假裝”在鋼琴上彈奏。
(2)有聲背譜演奏
當你可以聽到自己演奏的音響效果時,可以再根據內心聽覺對你的演奏進行判斷,確保內心音樂的流暢性,并不斷地以此為標準,調整、改良你的演奏。
(三)內心聽覺與外在聽覺的協調
一個完整的演奏中產生的聲音音響效果,應當是內心聽覺和外在聽覺共同參與的結果。如果說內心聽覺相當于想象中的聲音標準,那么外在聽覺就是用來判斷彈奏的聲音是否與內心的標準相符,這兩者之間是一個相互協調的關系,即內外聽覺的相協調。
演奏主體的演奏過程,其實也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當第一個音落鍵的時候,這個循環就開始了。已經奏出的音樂,向演奏主體提供了一種信號刺激,這個刺激通過內心聽覺,與內心聽覺這個“標桿”相比較,就會得出一定的“差值”,(與內心聽覺的音樂越靠近,“差值”便越小)演奏主體便根據這個“差值”不斷地調整著之后的演奏,這就構成了一個循環。所以,如果自己之前的演奏是順利的,那么前面音響構成的刺激就進一步啟發了后面的演奏,演奏主體就會更加地投入到情境中去。如此一來,既得心又應手、既應手又得心,循環往復,便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過程。
四、結語
德國鋼琴教育家齊格勒認為,真正優秀的鋼琴演奏家成功的訣竅,不是只靠手指功夫就可以,而是如何通過用心聆聽自己彈出的聲音來調節自己的演奏。優秀鋼琴家的成功與其內心聽覺能力是密不可分的,內心聽覺能力的培養對演奏者水平的提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從內心聽覺理論著眼,結合具體的鋼琴教學實踐進行分析,得出了內心聽覺是掌控鋼琴演奏聲音的關鍵因素這一結論。
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在做讀譜內心聽覺的小實驗時實驗對象的數量有所欠缺,但仍能說明一定的問題。本文所探討的“內心聽覺培養及訓練方法”只是鋼琴演奏實踐中的一個小角度,對于整個聽覺系統的工作原理研究得還不夠深刻。筆者經驗尚淺,且查閱的相關書籍資料數量有限,望該文所總結的經驗能在鋼琴學習中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楊易禾.音樂表演藝術原理與應用[M].合肥:安徽出版社,2002.
[2]修海林,羅小平.音樂美學通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7.
[3]根納季·齊平.音樂活動心理學[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
[4]袁媛.鋼琴演奏教學中聽覺、觸覺、視覺的協同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5]曹理等.音樂學習與教學心理[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6]蔡覺民,楊立梅.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7]阿·列·奧斯特洛夫斯基.基本樂理與視唱練耳教學法論文集[M].北京:音樂出版社,1957.
[8]虞世南.虞世南筆髓論[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06.
[9]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10]多納德·霍杰斯,戴維·西博爾德.人類的音樂經驗[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5.
[11]石蔚.內心音樂聽覺的三種形態[J].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3(04).
[12]趙宗光.音樂教育心理[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