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華
【摘要】綜合實踐活動創意物化目標要求學生學會運用信息技術,設計并制作有一定創意的數字作品。可見,信息技術不僅是綜合實踐活動有效實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綜合實踐活動探究的重要內容和特殊領域。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如何把現代信息技術精準運用到教育教學中來突破重難點,實現教學過程最優化,開拓學生視野,增長學生見識,達到學習效果最佳化,更好地服務于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與實施,促進素質教育發展。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綜合實踐活動;學科整合
一、把握學習興趣,精準創設情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能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探求未知領域的熱情。綜合實踐活動是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展需要出發,從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轉化為活動主題,而活動主題的確定首先應建立在學生自身的興趣之上。為此,在有效指導中,教師要創設學生發現問題的情境,引導學生從問題情境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探究主題。教師要基于學情,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借助信息技術“形、聲、光、色”,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形象、生動、直觀、快速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豐富他們的情感體驗,引發他們對研究對象、問題的整體認識,激活他們的思維,讓他們在發現和思考中選定活動的主題。
如,在“端午節”這一主題活動中,教師調查發現,學生對端午節的了解很淺,僅限于端午節要吃粽子等,很難感受到“群龍飛渡,百舸爭流,萬粽飄香”的端午節。為了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開闊學生的視野,筆者合理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補充了一段端午視頻“中華長歌行——端午節”。在此基礎上,筆者再引導學生提出自己想知道的問題,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被激活了,提出的問題五花八門:為什么要吃粽子?為什么劃龍舟?端午節的詩歌有哪些?還有學生針對時事新聞報道提出“韓國人認為端午節起源于他們國家,而我們認為端午節起源于我們國家。端午節到底起源于哪個國家?”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多媒體課件的使用,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利用圖文并茂、聲情融合的功能,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學習所需的信息、生動的教學情境和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從而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
二、把握方法指導,精準制作微課
俄國科學家巴甫洛夫說過:“科學是隨著研究方法所獲得的成就而前進的。研究方法每前進一步,我們就提高一步,隨之在我們面前也就開拓了一個充滿著種種新鮮事物的、更遼闊的遠景。因此,我們頭等重要的大事乃是制定研究方法。”可見,方法之重要。學生要學會運用方法,教師就要有有效的指導方法。在綜合實踐活動這門課程中,教師指導的重點就是方法指導。在學生活動的各個環節,教師必須深入了解學生活動的實際情況,結合所處活動階段的任務和要求,給予具體細致的幫助和指導。就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的需要來看,主要涉及如何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如何設計活動方案、如何搜集與處理資料、如何撰寫活動總結或報告、如何表達與交流、如何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怎樣進行調查、怎樣進行訪談、怎樣進行實驗、怎樣進行手工設計與制作、怎樣利用網絡與計算機開展活動等。為此,教師可以通過制作方法指導的微課的方式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研究方法。
如,在“呵護我們的身體”這一主題中,學生在最后成果呈現“撰寫調查報告”時遇到了困難,不知如何撰寫一份完整的調查報告。筆者適時介入進行方法指導,并通過錄制撰寫調查報告的微課來指導學生撰寫。錄制的過程中,聯系活動實際針對格式(標題、前言、主體、結尾四部分)進行指導,輔導他們學習調查法,初步掌握撰寫調查報告的方法。同時,筆者把關于“方法指導”的微課上傳到學習平臺供給有需要的學生學習。學生在這種開放式的學習空間里突顯出主體地位,有了自主學習的天地。
三、把握探究問題,精準實時反饋
綜合實踐活動強調學生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發展綜合能力,以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生活、職業世界和個人自主發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時代和知識社會的挑戰。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生活日趨智能化和數字化,智能手機的普及不僅為人們帶來了智能生活,而且在教育方面可以更便捷地融入教室多媒體系統,很好地服務于課堂教學。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智能手機作為移動式的高拍儀,靈活移動運用,實時分享學生的實踐成果并投放在屏幕上,顯示的畫面清晰,操作方便。如,“社區健身器材大調查”這一主題活動,學生在為社區健身獻計策時,各小組學生進行了激烈的討論和交流,而且亮點精彩紛呈。利用手機無線同屏技術,教師可以走人學生中,拍照上傳各小學案例,學生也可以在自己的座位上操作示范拍攝展示視頻,并即時同步鏡像到大屏幕上,從而節約時間、提高效率。
綜合實踐活動組織方式鼓勵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突破時空界限,進行廣泛的交流與密切合作。在教室外,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時,教師隨身攜帶智能手機,可以利用優秀的教學App應用輔導學生完成探究項目;也可以隨時幫助學生查閱資料,精準解決很多現成的學習問題;還可以利用智能手機實時分享學生的研究成果,拍攝照片、短視頻發布到公共平臺進行學習交流,拓寬了綜合實踐活動的時空范圍,更好地體現了課堂的開放性及綜合實踐與信息技術的整合。
四、把握學生素養,精準開發潛力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提出:“運用常見、簡單的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服務于學習和生活。”在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信息技術素養,指導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發揮特長。電腦操作能力強的學生,通過網上學習下載研究主題的資源,制作視頻、PPT等輔助課件來開展主題研究活動;擁有繪畫特長的學生,除了用筆來繪畫,還可以利用電腦設計、繪畫表達主題;寫作能力強的學生,可把研究的成果寫成小論文,發布在學習平臺上;喜歡說唱的學生,可利用多媒體聲音和圖像合成,用表演的形式展示成果等。
例如,“我們的母親河”這一主題,每個小組在最后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時,精心設計,形式多樣,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幫助大家直觀感受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母親河”的歷史組學生上網收集到不同時期“母親河”的樣貌,將古今照片展現給其他同學,聲情并茂,為同學們講述“母親河”的歷史;“母親河”治理組,將人們排放生活污水和工廠沒有處理的污水直排的照片通過制作PPT投影展示給同學們觀看,提高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河長”組,通過實地考察并把采訪“河長”的對話拍攝成短視頻,進一步了解“母親河”的現狀及治理規劃等,借助信息技術,培養和發展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究精神,讓綜合實踐活動成果匯報更加豐富、有趣,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學科整合是一種智慧、一門藝術。在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學中,把握學科特點,指導學生掌握相關的信息技術,充分讓學生在實踐探究主題活動中,感受活動樂趣,提高學習效果;科學借助信息技術,促進傳統的教學結構和教學模式的根本轉變,從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信息技術與綜合實踐活動整合,不僅提升了師生的信息素養,而且更好地服務于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與實施,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教育部.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1710/t20171017_316616.htm,2017-10-30.
[2]薛勝蘭.基于智能手機移動授課平臺的構建與應用[J].中國電化教育,2017(3).
[3]范琳琳.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中多媒體技術的重要作用[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5(C00):1.
[4]龐智亮.信息技術課堂應用微課的有效性探究[J].教育與裝備研究,2017(12).
責任編輯? 羅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