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世鋒
【摘要】在小學階段的學校教育教學實踐中,絕大多數學校以基礎知識教育為主。在應試教育模式導向下,很多教師習慣于采取枯燥乏味但時效更高的“填鴨式”教學方式為學生傳授知識。這種教學方式難免讓學生在長期枯燥的學習環境中產生厭倦心理,多年的學習生涯充斥著課本上的專業性知識。導致對于思想品德、體育運動、美術、音樂、勞動、傳統文化等內容不太關注,也沒有太多的課程分配,難以幫助學生養成德智體美勞五位一體全面發展的良好習慣。因而,為了幫助小學生接受更加全面、更加綜合性的新時代教育,本文針對小學生的德育和具體教學的關系展開深入探析。
【關鍵詞】小學;德育;教學;關系
教育事業是國家得以繁榮昌盛的關鍵所在,無論我國處于哪一個歷史時期,都對社會整體教育事業給予著極大的重視。尤其在中小學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都處于高速的成長和塑造階段,需要我們以正向引導者的身份,為廣大青少年兒童發揮科學且高效的教育啟發作用。針對大多數學校中教師采取“填鴨式”教學方式,對思想品德、體育運動、美術、音樂、勞動、傳統文化等內容不太關注,導致學生難以養成德智體美勞五位一體全面發展的良好習慣。為幫助小學生接受更加全面、更加綜合性的新時代教育,下面針對小學生德育和具體教學的關系展開深入探析。
一、小學德育與教學的關系分析
小學生階段的教育教學過程普遍以課本知識為主,在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中,不管是教師、家長、還是學生自己,都更加關注于考試成績的好壞。為了達到更好的考試成績,教師的一切教學行為和學生的所有學習行為,都指向性地服務于期末考試的書本內容。相對而言,思想品德作為一種更為抽象且難以通過試卷進行考察的學科,往往被教師忽視,沒有系統的教學課程安排,也沒有嚴格的期末考核制度,從而導致學生在思想品德方面欠缺良多。
值得注意的是,思想品德教育作為一種從個人品德、思想觀念及道德修養等方面進行內在涵養的教育學科,是學生得以培養出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關鍵所在。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能夠為小學階段的莘莘學子構建起良好的學習觀念,還可以養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方式,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一種健康向上的生活態度。將德育貫徹融合在小學生的日常學科教學過程中,可以督促小學生群體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日常學習任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難以獨自解決的問題,如果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正向陽光的思想狀態,學生極易因為眼前的挫折而妄自菲薄、自我懷疑,甚至走向自甘墮落的消極狀態。在教師長期的教學工作中,單一地進行科學文化知識的疏導,而不關注學生個人思想品德的養成和引導,就有可能造成學生片面發展的狀況,難以維系終身性的個人健康成長。
作為教師,唯有把思想品德教育潛移默化地貫穿于日常學科教育工作之中,才能以正確的精神內核引領學生更加熱情積極地投身于自己的學習生活之中。思想品德高尚的學生往往能夠正確分析自身的學習狀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且科學處理好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難。在新時代的教育教學理念中,思想品德教育和日常教學應該保持水乳交融的關系,以各自的優點促進對方的成長,從而在學生培育工作中發揮最大效用。
二、小學德育與教學實踐交流共通的教學策略
1.互為因果,共通發展
德育和小學日常教學應該在教師的合理協調中互為因果,以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促成學科教育的正向發展,以深入貫徹的學科知識培養學生養成更高層次的思想品德修養。很多學生在傳統教育模式中,由于過分關注考試分數而忽視個人品德的培養,學生雖然文化課成績優異,但是在日常與同學教師相處的過程中,卻表現得不盡人意,經常因為自身的品德缺陷而陷入各種矛盾之中。因而,我們應當鼓勵任課教師把思想品德教育貫穿于語文、數學等具體學科的教學內容之中,為學生營造潛移默化的德育環境,讓學生以良好的品德涵養促進健康學習態度的生成。
2.加強德育在小學教學過程中的占比
德育屬于個人涵養建設內容,絕大多數學校和教師并不重視這一方面內容的課程教學。在日常的課程設置中,德育內容通常占比較小,沒有系統的教學體系為學生進行品德教育。我們應該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教育作為出發點,適當增設專門的德育課程,修訂適合小學生群體使用的品德教育書本。讓相關學科教師共同討論設計具體的德育教學內容,積極為小學階段的學生群體開展豐富的品德教育。
把品德教育課程充分列入小學生日常教學課程之中,以系統而全面的學科知識增強學生品德修養。同時,品德教育內容大多以抽象的理論知識出現在書本之上,這些抽象內容對于小學生群體而言,具有一定的理解難度。學生容易因為課本內容的枯燥乏味而難以在具體的品德課程中集中注意力,從而造成學習效率低下。因而,教師在進行具體的思想品德教育時,應當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接受能力,把具體的德育知識通過充滿趣味性的游戲教學法、實踐教學法、情景設置等方式傳遞給學生。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教師也要細致觀察學生的具體品德表現,及時糾正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缺乏道德修養的行為,并且以鼓勵和引導的方式幫助學生認識到正確的品德思想以指導具體的行為實踐。
在期末的課程考核內容中,增設學生個人品德修養考核指標,但是不可以采取書面試卷的方式進行品德考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以個人記錄冊的形式,對于每個學生每天、每周的品德表現作出過程性記錄。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參與到互相評價判斷的活動中,學生互相審視對方的優點和缺點,給出糾正方案,在評價他人的過程中,也潛移默化地注意到自己的類似行為。
3.貫徹落實德育的普及宣傳工作
以大力宣傳的方式,讓教師、家長及學生自己,深刻意識到品德教育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學校除了要引導學生和教師充分關注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和提升,還要積極舉辦各種德育宣傳及演講活動,邀請教師和家長積極參與其中,認識到良好的道德品質可以促進學生科學文化知識的充分學習,養成積極主動的學習習慣。
此外,學校還要以德育教學實踐競賽的形式,鼓勵教師探索更加科學有效的品德教學策略,不斷提升教師品德修養,從而給學生樹立榜樣。讓德育教師在良性競爭中探索到更好的品德教育教學方案,通過反復的教學實踐證明后,再推行于全校師生之間。
三、結語
總而言之,德育是幫助小學生群體更好地投身于文化課學習的內生性力量。我們要充分地把德育融合在學生的各科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以更好的道德品質面對自己的學習和日常生活。德育應當受到足夠的重視而獨立于其它學科之外,同時也要充分浸潤在每一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從而為國家培養出真正的品學兼優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鄒敏儀.新時期小學德育教學的有效性教學策略探究[J].魅力中國, 2016(28):24.
[2]駱國權.新時期小學德育教學的有效性教學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 2017(16):21.
[3]何東波.新時期小學德育教學的有效性教學策略[J].教育現代化, 2017(21):87.
[4]趙英平.提升小學思想品德教學有效性的方法策略研究[J].教育:文摘版, 2016(5).
責任編輯? 陳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