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賽 劉 婭
在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報紙等媒體積極整合各類資源進行優勢互補,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都積極構建信息傳播、交流互動、服務共享等為一體的傳播平臺。不少媒體紛紛拓展業務內容,根據不同的媒介傳播特征和受眾接受習慣進行二次創作與傳播,在抖音、快手、微信、微博等多個媒體平臺同步發布,實現了多屏互動和全平臺傳播。
2020年8月17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融合發展中心正式成立,這是總臺落實中央媒體融合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也對全國各級廣播電視臺起到了示范和引領作用。在這一背景下,各大媒體對融媒體人才的需求顯得尤為迫切,不僅需要思想端正、業務精湛的播音員、主持人、記者、編輯,更需要始終堅持初心使命、掌握媒介融合發展規律、采編播合一的全能型人才。作為培養新聞傳播人才的高等學校,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加強課程思政建設成為教學的首要目標。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在課堂教學中,“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高校作為國家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應深入理解課程思政的豐富內涵,“課程思政,即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門課程中去,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影響”。[3]高校應從全校出發、從專業入手,落實到高等院校的各門課程,挖掘各門課程的思政核心元素,有步驟有重點地進行課程思政建設,發揮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承擔起立德樹人的重任。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發布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科學設計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結合專業特點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播音與主持》課程旨在培養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并且適應新形勢的播音主持全能型人才。任課老師應確立課程思政建設的核心地位,努力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做好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把課程思政與知識傳授相結合,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播音主持理論與實踐教學的全過程。充分發揮課程思政的引領性作用,實現知識傳授、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的多元統一,培養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的融媒體時代新型人才。
媒體形態的一系列變化影響著高校教學工作的改革與創新,在融媒體時代,人人有可能成為主播、主持人,而作為專業的傳媒人,思想政治素養尤為重要。《播音與主持》課程要適應新形勢、新變化,把課程思政建設作為課程教學改革創新的重中之重,從以下三個方面提煉課程思政元素:
播音員、主持人服務于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傳媒事業,必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一致,服從服務于全黨全國工作大局。播音員、主持人必須具備較高的思想政治理論水平,始終堅定政治理想和信念,弘揚胸懷大局的家國情懷,堅持真理,實事求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播音員、主持人承擔著媒介傳播的重要任務和責任,我們要始終站在黨的立場上,努力做好新時代語言文字、新聞宣傳和輿論引導工作。恪守職業道德,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風,把握融媒體時代的傳播規律和特點,不斷增強專業知識和技能,高質量、高效率地完成各類播音主持工作,引導和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制作出精品佳作。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中華美育精神根植于中華傳統文化沃土,播音員、主持人在推動文化傳播、弘揚美育精神中起到示范帶頭作用。新時代的大學生要立足時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加強知識儲備和文化底蘊,增強文化自信,樹立正確的藝術觀和創作觀。同時,大學生應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內心的美感體驗,通過課程學習,能夠從發現美、感受美逐漸發展到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能進行欣賞美、歌頌美、傳播美。
“課程思政實質是一種課程觀,不是增開一門課,也不是增設一項活動,而是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節、各方面,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4]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前期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結合融媒體特點和育人目標,從思政理論出發,積極準備教學材料,革新教學方法,既有歷史資料又有時政信息,既有理論知識又有案例分析,切入巧妙、寓德于課。
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政治理論水平,教師應帶領學生認真學習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新聞政治素養、播音員主持人職業道德等理論知識,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傳遞黨和人民的聲音,引導社會輿論,實現精準傳播。
除了豐富的理論知識,教師可以挑選各類思政元素的訓練材料,如《中國共產黨章程》、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堅定理想信念 補足精神之鈣》、疫情期間的優秀文學作品《武漢加油》等文稿。通過學習和實踐,使學生具有堅定的政治立場、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新聞工作者的使命感和榮譽感,確保黨和國家的傳媒事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行。
播音員、主持人是節目的傳播者,同時也是國家形象、民族形象、媒體形象的體現者。學生要了解中國播音員、主持人發展歷史,明確播音主持工作的地位、作用和社會影響力。老一輩播音員如齊越、夏青等同志,他們的工作最及時地傳遞黨中央的決心、反映人民的心聲,鼓舞并影響了幾代中國人。教師選取老一輩播音員、主持人的優秀作品,讓學生在課堂上觀摩學習,不僅學習播音主持的理論和方法,更要學習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精神和意志。
融媒體時代顯現出多元融合、高度交互、資源共通等特點。作為播音員、主持人,需要更好地掌握媒介融合特征,發揮自身優勢,重視角色轉換與內容創新。面對紛繁復雜的媒體環境,播音員、主持人必須嚴格遵守職業道德準則,承擔媒體的社會責任,在任何媒體節目中都要注意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培育文明道德風尚,營造積極健康的思想輿論氛圍,堅持先進文化的品位、格調,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風,注意日常生活中的言談舉止。
播音員、主持人處于傳媒工作的最后一個環節,同時又是傳播最前沿,他們的“把關人”作用不容忽視。融媒體時代的傳播方式轉變使得具體的工作內容、播講形態發生了較大的變革。播音員、主持人必須堅持黨性原則,在新聞事實的準確性、輿論導向的把握、表達分寸的掌控、文化品位的堅守等方面都要做到“守土有責”。因此,教師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在觀摩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實踐操作,將價值引領落實到實踐的各個環節,真正做到全方位全過程育人。
學生們積極參加課堂內外的活動、校內外的比賽以及媒體實踐活動,在更寬廣多樣的渠道中自覺學習政治理論,在實踐中宣傳黨的主張、弘揚社會正氣、引導社會輿論,用實際行動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此外,傳媒工作分工細、協作性強,播音員、主持人應具備較強的集體觀念、協作意識以及組織協調能力。
總之,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巧妙融入思政元素,達到自然、協調的狀態,切不可“生搬硬套”或者出現“兩張皮”現象。要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內驅力、創造力,實現專業理論、思政元素、實踐訓練三者高度融合。
《播音與主持》課程在實際教學中應嚴格按照課程思政教學設計開展教學活動,教師將思政教育、基礎知識與實踐拓展有機融合,力求做到內容豐富、方法多樣,充分調動學生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善于學習、勤于思考、敢于表達。在課程思政教學中,采用“三學——三觀——三練——三戰”的教學模式,交叉進行,逐漸深入地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活動,達到課程思政的育人目標。
1.“三學”,指學習新時期新聞工作指導思想、傳媒工作基礎理論、播音主持工作相關的文化知識。
在課堂上,教師指導學生深入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關于媒體融合發展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在正確思想的指引下學習播音主持基礎理論和媒體融合發展的相關理論,強化互聯網思維和用戶思維。此外,扎實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也是課程理論學習的重點之一。
教師將思政知識傳授與素質能力培養相結合,不僅讓學生理解播音主持工作總體要求和各類型節目傳播特點,還讓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素養和能力。通過學習,學生們培養良好的政治素養、職業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深刻認識到,只有堅持正確的輿論宣傳才能更好地履行我們的職責,在此基礎上制作播出優秀的作品。
2.“三觀”,指觀看播音主持工作相關的歷史圖片、觀摩優秀播音員主持人的經典作品、觀看學生播講案例。
在課堂上,教師帶領學生賞析播音主持優秀作品,如通訊作品《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配音作品《走近毛澤東》,評論播音《中國已做好全面應對的準備》等。在看到當初延安新華廣播電臺的工作照片時,學生們感觸良多,不少學生表示難以想象那么艱苦的工作、生活環境。在聽到齊越老師富有磁性的聲音和飽含深情的播送時,學生們備受鼓舞,表示要深入學習優秀播音員、主持人的精神和意志,不畏艱難險阻,加強自身素養,積極迎接傳媒業的機遇與挑戰。
在課堂展示與點評環節,教師帶領學生觀看新聞播音、節目主持、現場報道、直播等實踐作品,在課堂上展開自評、互評、教師評等活動。從思政元素、專業理論、職業規劃等角度進行深入分析,提高學生們的專業分析能力,找出在專業上有待提高的關鍵點,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演播風格等進行個性化指導,促進學生全面化、職業化、個性化發展。此外,努力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審美情趣,學生在節目鑒賞與評析中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靈、激發創新活力。
3.“三練”,指主題討論、分享感悟、實踐訓練。
在主題討論中,同學們圍繞一定的主題并結合理論知識、各類資料展開熱烈的討論。在分享感悟中,同學們分享新聞采訪、寫作、編輯、播音、主持等各方面的感受,將自己對稿件的分析處理進行詳細闡述。比如,在進行《武漢加油》文稿的討論與分享中,很多同學分享了疫情期間自己的經歷和他人的故事,表達了對疫情期間堅守崗位的醫護人員、工作人員的敬佩之情。認真分析處理文稿內容,激發內心的創作情感和表達欲望,而后運用各種藝術化的表達方式將作品呈現出來。
《播音與主持》課程結合融媒體特點對學生進行職業化教育,在不同平臺、不同類型的節目中有不同的實踐側重點:在傳統的新聞評論和現場報道節目中,引導學生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基礎上對人、事、社會現象等作出實事求是、合情合理的分析與評論。在新媒體短視頻節目中培養學生的專業拓展能力,引導學生在節目內容和表現形式上增強互動性和交流感,注重身份的轉換和語言樣態的調整,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積極參與平臺活動,擴大節目影響力。在重大新聞事件的直播節目中,面對時刻處于動態變化的各方信息,作為播音員、主持人、出鏡記者等工作人員責任重大。學生通過具體實踐要具備較強的信息處理、直播報道、現場采訪以及妥善處理突發情況的應變能力和駕馭能力。
學生們在進行實踐活動之前能夠積極主動地進行方案設計,目標更清晰、重點更明確,保證實踐環節順利進行,有些學生將音頻、視頻作品進行反復修改,直到滿意為止,有些學生根據媒體平臺的特點進行多版本編輯,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在這一環節,學生們用作品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堅定了傳媒人的責任和使命。
4.“三戰”,指加強播音主持實戰拓展。主要有三種形式,分別是“以賽促學”項目、業界導師項目、實習“推優”項目。
在“以賽促學”項目中,教師將各類朗誦、演講、配音比賽引入課堂。比如浙江省大學生經典誦讀競賽,從前期內容設計、中期實踐訓練到后期錄制,教師全程參與指導。在知識理論中融入思政內容,在實際訓練中加入美育精神,提升學生審美素養,學生在學習、思考、討論、表達等各個環節中將思政內容內化為心中的家國情懷和理想信念,用誦讀的形式將內心的情感表達出來。教師帶領學生參加語言類比賽,將思政內容從課堂內延伸到課堂外,從學校內走向學校外,更好地傳頌中華經典、弘揚美育精神。通過師生共同努力,學生們在各類語言類比賽中取得優異的成績。
業界導師項目是學校產學研合作的一種形式。在《播音與主持》課程中主要采取不定期開展課程教學、各類講座和活動的形式,讓學生們開拓眼界、增長見識,學生們在各類教學實踐和活動中鍛煉自己的能力。此外,業界導師精選優秀學生作品在所供職的媒體平臺進行傳播,讓學生直接參與媒體創作,增強學生們的自信心。
實習“推優”項目建立在學校與各傳媒單位進行項目合作的基礎上,教師推選優秀學生參與媒體工作,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經過一段時間的實習,學生們的職業素養得到大幅提升。
在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教師創造性地研究“如何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進行新聞播音和主持傳播”,著力加強學生選題、策劃、整合、編輯、宣傳等融媒體能力培養,將課程思政教育融入語言傳播效果意識的培養,學生變被動為主動,積極制作適合融媒體各平臺的播音主持作品,并通過活動、比賽和節目的渠道展現出來。同時,教師依據學生個性特點進行全方位培養,抓住重點,揚長避短,將課程思政與因材施教相結合,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