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新輝
連續17年擔任班主任,換座位一直是我心頭的難題。學生之間關系不睦,情緒不佳,需要換座位;學生成績下降,分析原因重新出發,需要換座位;學生要保護視力,拿出醫生證明,更需要換座位……但以我的經驗來看,不管用何種方式換座位,都會在解決老問題的同時引發新問題。既然換座位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那么為什么不轉換一下思路呢?
我在班級發起“選理想同桌運動”:學生如果想換座位,可以寫申請說明理由;打算換同桌的學生可以一起協商,表達自己的意愿,既堅守原則,又適當讓步,最終達成一致,讓每個學生都能在現有條件下找到理想同桌。這個過程可以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和他人的優點與缺點,明白融洽人際關系的重要性。
“老師,開學兩個月了,我發現自己跟小李坐一起很不合適。理由如下:第一,他很小氣,斤斤計較,我的胳膊稍微過界他就嘮叨個不停,說我‘入侵’了他的‘領地’;第二,他使各種招數對付我,明明是他自己來不及做作業,卻把我的作業藏起來,讓我也交不了;第三,最讓我無法忍受的是他說臟話罵人,而且還‘理直氣壯’,氣得我都不想反駁他,他還說我‘啞口無言’。老師,你常說同桌坐一起就像是一家人過日子,雖然我也有缺點,但我們倆三觀不合,根本沒辦法溝通,我這日子還能過下去嗎?所以,我申請換一個合得來的理想同桌。”
班里的小高向我提交了這樣一份申請。我詢問了小李的意見,他解釋道:“第一條是事實,小高每天都會故意把胳膊肘伸過來,影響到我做作業,所以我才說他;第二條只有一次,我只不過跟他開個玩笑,后來把作業本還給他了,但他不依不饒,天天念舊賬;第三條說我用臟話罵人,其實我說的是方言土話,并非罵人的意思,他誤解了。”
雖然小李不想換同桌,但小高去意已決。“換理想同桌運動”有一條規則,每個學生在一年內都有一次換同桌的權利,小高堅持自己意愿,應該被尊重。既然兩人關系不睦且無法調和,我建議:如果有合適的同桌人選就換;如果沒有,就等時機成熟再換。兩人都同意了,于是進入了協商環節。
我組織申請換同桌的六個學生參加會議。第一輪協商并不順利,因為大家都不愿意跟小李同桌;于是我又向“同桌市場”投放資源,另外增加了兩個有意愿的學生,協商的結果是六個人組成三桌,還剩下小李和小童兩人互相嫌棄,不愿同桌。按照協商規則,為了防止協商過程中出現“以多欺少”,如果有任何一個學生對結果不滿意,這個方案就不能執行。小李和小童不愿同桌,就等于推翻了八人的協商結果,這是六個選到理想同桌的學生不愿接受的。
這也讓小李和小童直觀地認識到自己在同學心目中的形象和不受歡迎的原因,主要有四點:說話不注意分寸,容易引起誤解;做事不考慮他人感受,顯得自私自利;學習上缺乏目標和進取心,過于懶散;學習成績不佳,難以與別人互幫互助。我開導他們:“這次協商沒有獲得圓滿的結果,卻給了你們一個反思自我的機會。與其給自己找一個理想同桌,不如把自己變成別人心目中的理想同桌。既然自身存在問題,不妨利用這個機會坐在一起,三省吾身、見賢思齊,互相監督、互相促進,改劣勢為優勢,贏得大家的認可。”在我的勸慰和鼓勵下,他們二人同意做同桌,同時達成口頭協議,原來的缺點要盡量去改正,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我擔任他們的成長合伙人,負責引導、督促他們不斷完善自己,塑造新形象。
小李和小童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在期末考試中獲得了優異成績,憑實力榮膺“進步獎”,還被學校公開表彰,堪稱“最佳同桌”,也成為全班學生心目中的理想同桌人選。
座位本身沒有好壞之分,因人而成為資源,是為人的成長服務的。人的綜合素養提升了,教室有多少人就有多少資源,又何來“學霸區”“學渣區”之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