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珊
摘要:本文主要從淺析高校實施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及優化路徑研究進行闡述說明。社會在不斷發展中,對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再利用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已引起了高度的重視,垃圾分類就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在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高校垃圾總量呈現了全面增長的趨勢,對垃圾進行分類回收已經成為了當前保護環境資源的主要課題。結合當前高校學生的現狀進行研究,掌握學生垃圾分類的態度,研究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從而提出合理的措施與建議,使高校學生可以積極參與到課題的研究中,對資源進行更好的回收與利用,保護環境發展。
關鍵詞:高校,垃圾分類,重要性,對策研究
引言: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我國生活垃圾產生量迅速增長,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成為人民實現對美好生活追求的一大阻礙。開展生活垃圾分類,既是貫徹落實生態文明思想的具體行動,也是順應時代發展需要、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必然之舉。高校是開展垃圾分類教育的重要場所,推動垃圾分類進高校十分關鍵,目前校園垃圾分類工作在有序不紊的開展,但深入推進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本課題將在深入調研高校垃圾分類工作的具體開展,并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針對性的提出解決對策,促使垃圾分類工作在高校中順利推進。
一、垃圾分類的主要研究思路
作為國內生活垃圾分類的先行者,寧波早在2013年就由市政府出臺《寧波市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與循環利用工作實施方案五年行動計劃》。2019年初,寧波市十五屆人大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寧波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標志著寧波將正式進入生活垃圾全民強制分類時代。在2019年8月1日舉行的寧波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推進會上,省委副書記、省長鄭柵潔強調,要堅持全民動員、全域覆蓋、全面推進,以釘釘子精神抓好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推動形成人人參與的生動局面。課題主要立足寧波某高校推進實施垃圾分類的實際情況,明確高校是開展垃圾分類教育的重要場所。當前,相比于中小學、幼兒園,寧波的一些高校在實行垃圾分類方面相對薄弱。一方面,要調研梳理分析大學生垃圾分類投放意識薄弱的主客觀原因,提出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解決對策,使高校大學生能做好校園生活垃圾分類,并養成垃圾分類的良好習慣。
二、高校實施垃圾分類存在的問題
1.垃圾分類的意識并不夠強烈
當前高校的學生雖然具備相關的垃圾分類的意識,但是在當前垃圾分類意識不夠強烈以及相關認知缺乏的情況下,部分學生并不會自覺的將丟在垃圾桶的垃圾進行分類,而是簡單的區分可回收與不可回收的垃圾。由此就說明責任意識模糊,還有的學生認為垃圾分類應當是各部門的責任,與自己無關,并不會自己動手進行垃圾分類。
2.宣傳工作落實不到位
高校對垃圾分類的教育工作并沒有積極宣傳,并且部分的教師也沒有完全掌握有關垃圾分類的知識,對垃圾所屬的類型并不完全理解,不能精準的區分哪些屬于可回收垃圾,哪些屬于不可回收垃圾,哪些又屬于有害垃圾等等。還存在部分教師不愿意配合進行開展垃圾分類的工作,出現無法將垃圾分類的窘境,由此就會嚴重影響垃圾分類的踐行。
3.基礎設施創建的不夠完善
理解分類存在垃圾分布位置、容量大小以及是否設置標識的問題。部分地區還存在垃圾桶分布不合理的情況,區域總數量的分類上嚴重不合理,不同類別的垃圾桶也分布的并不合理。雖然有的地方是進行了垃圾分類,但是因為垃圾堆積過多從而導致垃圾桶不夠投放,致使垃圾投放在其它垃圾桶當中,對分類工作帶來了巨大的難題。還有的高校并沒有垃圾分類的標志,導致對分類工作的開展造成了嚴重的困擾。
4.垃圾分類內部管理不足
高校在開始的初期、投放的后期分類運輸、分類處理都缺少健全的規章制度。部分的高校在進行后期運輸的過程中,不管是對于垃圾桶的垃圾有沒有進行分類,都會直接倒進垃圾車內進行混合運輸,由此就會導致在后期的運輸中出現混合,前面的垃圾分類并沒有實際的意義,還會嚴重打擊學生以及教師垃圾分類的積極性。
三、高校垃圾分類的重要性
1.垃圾分類已經成為了發展的必然趨勢
當前我國的垃圾分類的方式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垃圾填埋,其次就是垃圾堆放,但是這兩種方式都是對國土資源的一種占有,對于國家自身的發展來說十分的不利。并且國土的資源十分的有限,如果將土地轉變成為垃圾處理地,那么就相當于慢性自殺,同時垃圾當中還涵蓋著很多的化學物質細菌,部分的細菌會增加發病的頻率,最終會影響到垃圾填埋、堆放附近居民的生命健康。在我國經濟不斷發展的階段,人們在不斷的消耗資源、大規模的生產廢棄物,生活垃圾在每年的總量都在不斷的提升,從而使得垃圾分類的工作十分的緊迫。因此在垃圾分類處理的前期,應當進行全面的分類處理、回收利用,變廢為寶,從而降低對土地資源的侵害,以及環境的污染,保護人們的身心健康已經成為了當前發展的主要趨勢。
2.實施垃圾分類對個人產生的影響
在實施垃圾分類的過程中應當改變傳統隨地亂丟垃圾、各種垃圾混合到一起,不做垃圾處理的情況,從而使高校的師生養成良好的分類投放垃圾的習慣;隨著當前生活方式的不斷轉變,人們對環境資源、垃圾的制造已經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從而促進消費者面向綠色消費觀念的發展。同時生活習慣、消費習慣的轉變也意味著人們對生活品質的一種追求,對生活引起了格外關注。依照當前個人自身的行為發展情況出發,對垃圾進行自覺分類、愛護環境、節約能源,全面提升自身的個人素養修養。
3.垃圾分類的落實促進高校發展
高校實施垃圾分類,應當保證師生對垃圾分類進行合理投放,對資源進行回收利用,從而促進師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得到提升,提升師生對垃圾分類的重視,嘗試對自身的行為進行轉變,減少對外賣的購買,減少對垃圾的制造等等。在實際施行的過程中,環境會變得更加的干凈與舒適,并且干凈的環境還可以有利于人們身心的發展。高校擁有整潔的校園環境可以成為其發展的財富,促進學校自身的知名度得到提升,吸引更多的學子。
4.踐行垃圾分類對社會與國家的影響
實施垃圾分類可以促進資源的回收,更好的節約成本,并且保證可以對垃圾進行全面的處理,保護環境。實施垃圾分類已經引起了整個社會對環境保護的高度重視,影響了社會的經濟發展,廠商還可以對更多的可回收資源進行生產,生產出來的產品得到消費者的喜愛,并且社會也會高度重視對資源的回收利用,促進社會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回收利用。社會的環境得到保護與重視可以更好滿足人們的居住條件,改變在社會當中的發展形象。
四、高校垃圾分類開展的幾點建議
梳理當前垃圾分類進高校的探索實踐,督促高校大學生養成垃圾分類行為習慣,攻克垃圾分類難題,助力文明城市創建。可以具體從以下兩方面出發:(1)創建美麗校園,落實制度先行。隨著當前垃圾分類制定的出臺,高校應當全面依照自身發展的情況對師生之間進行有效的垃圾分類指導。垃圾分類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可以制定三年或者五年的實施方案,循序漸進。(2)強化監督管理,讓信息透明化。制定的目標關鍵就在于執行與落實。良好的項目制度如果不去執行,不更好的落實其中,就如虛影,難以彰顯出其中的價值。高校應當承擔良好的社會責任,爭取做好表率工作,保證垃圾分類可以作為重點工作開展,運用現代化的手段進行管理。可以在大門口或者紅外線覆蓋的地方安裝垃圾桶,并且對沒能正確進行垃圾分類的教師進行公布。除此之外,大部分的師生手機都安裝了攝像頭,可以對發現的不正當行為進行通報批評,進行數據信息的公開透明處理。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人類不僅是垃圾的制造者,并且也是垃圾的受害者,垃圾的出現造成了資源的吞噬以及環境的污染。同時我們還應當成為垃圾的統治者。對于高校垃圾分類工作的開展應當遵循先易后難的原則、循序漸進,促進師生之間良好的保護意識,使垃圾去到該去的地方,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PR
參考文獻:
[1]張瑞杰,孫艷吉.垃圾分類視角下高校垃圾分類產品設計初探[J].工業設計,2021(01):118-119.
[2]李燕萍.高校在生活垃圾分類中的生態責任及實現路徑[J].西南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1,5(01):65-68.
[3]孫福勝.高校生活垃圾分類教育的人學思考[J].濰坊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20,33(04):34-38+57.
[4]陳冬梅,王宏宇.淺談高校開展垃圾分類的重要性[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5(11):76-81.
(責任編輯:李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