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良燕,李燕,衡倩,彭玉嬌,楊小芳
(雅安職業技術學院,四川雅安 62500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育人的基石。2019年國務院“職教20條”提出,深化專業、課程、教材改革,提升實習實訓水平,努力實現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培養相融合。四川西部某職業技術學院是國家財政支持的藏彝族醫藥衛生人才培養基地,承擔著四川甘孜州、阿壩州、涼山州及國家西部局部地區藏彝族專業技術人才培養任務。教學改革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醫學專業課堂當中[1],倡導以崗位能力為導向,實施課程改革。結合護理專業核心課程具有專業性強、實踐性強、綜合性強的特點,從2019年5月至2020年11月,組織藏彝族醫學生利用假期時間,采用“醫學生—家庭—村寨—村民”健康教育途徑,進行健康知識宣教,實踐“德技并修、工學結合”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
現階段教師注重學生的綜合發展,在引導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能力,以便學生更好地成人成才。在職業技術學院培養人才的過程中,結合專業特點制定科學有效的培養方案,可以使學生在學習中得到有效鍛煉,在鍛煉的過程中提高能力。現階段醫療行業呈現出迅速發展的趨勢,醫療行業的發展有賴于醫學人才的支持,為了更好地培養醫學人才,為國家醫療行業的發展提供助力,就需要結合醫學專業學生的發展需求、教學要求制定科學有效的培養方案,“德技并修、工學結合”培養模式便是其中之一,教師通過工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在學習以及工作的過程中提高技能,培養德行,從而為學生更好地適應日后的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職業技術學院的培養工作中,教師結合醫學生的培養要求,應用工學結合教學模式,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工作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在實踐當中檢驗知識,提高學生的能力。在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當中,學生可以結合崗位的要求,在學習中不斷提高技能,塑造良好的品行,從而更好地勝任日后的工作。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觀念的引領之下,教師引領學生將所學知識與實踐有效結合,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提高能力。
四川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位于四川西部的甘孜州、阿壩州、涼山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中國第二大藏區。據國家統計局2020年數據顯示,三州地區約為面積29.73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20萬人,其中鄉村戶籍人口占比較高,是藏、彝、漢、羌族等13個民族聚居地。該地區基層衛生保健水平較低,群眾健康意識淡薄。藏彝族嬰幼兒家庭經濟相對落后,父母文化程度低,對疾病健康教育知識的依從性比較差。嬰幼兒機體免疫功能比較差,不會主動采取防護、不能早期識別和表達疾病表現,當地嬰幼兒專科醫療資源缺乏等原因,導致近年結核病多發和復發率居高不下,嬰幼兒意外傷害事件常有發生。據2016年官方數據顯示涼山州艾滋病占全省35.5%[2],2020年新型肺炎在甘孜州也發生78例,嬰幼兒意外傷害目前還缺乏準確的統計。精通藏彝族語言和文化背景并具有基礎醫學專業知識的學生,可以在老師指導下完成簡單的兒童家庭照護知識宣教工作,從一定程度上緩解該地區衛生人才短缺的局面。
1.基本概念介紹
教育宣傳鏈“醫學生—家庭—村寨—村民”是指通過一個藏彝族學生對自己家庭成員進行健康知識宣教,并利用村寨社區打預防針的機會進行健康知識宣教,配合信息化手段,幫助在村寨社區接受宣教的村民回家后向全家進行宣教,從而帶動整個村寨的村民提高健康意識和健康知識水平。“德技并修”是指在工作和學習中所融入“意念、德性、技藝”等身心要素的融合狀態,與大國工匠“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化于文”的內涵一致。“工學結合”是將工作與學習相結合的一種教學模式,使學生能夠通過實際工作來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而理論知識又促進自己操作能力的提升,兩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3]。
2.專業課程教學內容設計
(1)參考國外的培訓方法,如影像互動培訓、嬰幼兒護理模式等[4],結合藏彝族地區衛生知識的需求特點,在函詢專家之后,建立實踐教學課程模塊。
(2)建立兒童保健、意外事故防范、傳染病預防三個實踐教學課程模塊。兒童保健模塊包括生長發育監測、兒童營養、兒童各系統保健;意外事故防范模塊包括危及生命的傷害、一般傷害和輕微傷害;傳染病預防模塊包括自我防護篇、癥狀監測篇、飲食起居篇、家庭消護篇、心理護理篇。
3.思政課程設計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育人的基石。①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中強調,深度挖掘高校各學科專業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學資源,解決好各門課程與思政課相互配合的問題,發揮所有課程育人功能,構建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體系,使各門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②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革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學校在學生培養過程中的思政教育要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體現在培養過程中的每一門課程,實現專業課程門門有思政教育的目標。
(2)思政教學的內容和目標。依照本專業人才培養中的育人內容,結合當下疫情防控和專業特色,調整教學計劃、優化教學內容。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工匠精神作為切入點,制定了“致敬抗疫逆行者,弘揚護理精神”的課程思政主體思路。充分整合、凝練、規劃出以“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組成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兩個教學模塊,融入醫學專業課堂當中。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模塊包括:①愛國部分:內容包括飛奪瀘定橋、鐵索鑄英雄、錢學森回國、孫家棟“國家需要,我就去做”等案例,讓學生了解懸壺濟世國之大醫,心系民眾國之良策,醫學歷史燦爛文化,祖國醫學創新發展等內容。引導學生深入領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不怕臟、不怕累、敢于付出、勇往直前的長征精神。②敬業部分:通過重溫希波克拉底誓言、介紹SARS、甲型H1N1流感、新型肺炎應對史中關鍵里程碑、關鍵院士、主要貢獻及用生命守住抗疫陣線的英雄故事,使學生深刻領悟前輩積累、研究、創造的這些技術,背后是滴水穿石的艱辛與堅持,甚至是血的代價。幫助學生理解科學的使命與科學家精神,激發優秀學子進一步征服疾病的雄心壯志,投身到相關的研究領域中去。培養學生熱愛醫學敬畏生命、博極醫源精勤不倦、救死扶傷醫德高尚、科學求真執著追求、矢志不渝獻身醫學等專業品質。③誠信部分:通過曾子殺豬、海爾因為誠信崛起等故事,促進學生理解大醫精誠弘德善醫、依法行醫廉潔純良、始終恪守行業自律、良醫品德利他主義職業道德素養。④友善部分:包括雷鋒的故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為患者保守醫學秘密等故事,培養學生醫者之心仁恕博愛、見彼苦惱若己有之的換位思維,培養服務思維、愛傷觀念、護患溝通技巧及工作干事敢擔當的精神,培養慎獨精神及良好團隊協作精神。在工學結合教學過程中,把家國情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傳統文化、理想信念、文化自信和大醫精誠等品德教育融于專業課堂教學中。
工匠精神模塊通過鄧家輝用工匠精神成就研發夢、高鐵工人李萬君把焊槍下的產品升華成藝術品、中國機長劉傳健安全備降機場等故事進行思政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學生的品質,使工匠精神的敬業、精益求精、攻堅克難、不斷創新的品質內化于心,提高學生護理專業的職業認同感,培養熱愛護理專業德技并修的專業技能型人才。
1.選擇學生建立宣傳隊
(1)觀察組納入標準:選擇普通專科護理專業大二學生,前期已通過《兒科學》或《兒科護理學》課程理論和實訓≥56學時學習,考核合格。該課程包括兒童保健、意外事故防范、傳染病預防三個課程模塊理論學習,具有0~6歲學前兒童照料、護理和教育的知識技能,幫助學生了解學前兒童解剖及生理發育特點、心理發展特點、免疫特點等理論知識,熟悉撫觸、喂養、學前兒童游戲等技能操作知識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知識,具有對學前兒童的耐心、愛心、細心關懷之情。
(2)排除標準:凡是少于8名同學的鄉鎮不建立宣傳隊,不進行健康宣教,作為對照組進行觀察。
2.將觀察組的同學培訓為宣傳員,并發放合格證書
(1)建立(甘孜、阿壩、涼山)州分隊—縣分隊—鄉鎮小分隊,以家庭住址劃分,約8人左右一組,共計12個小分隊。
(2)對兒童保健、意外事故防范、傳染病預防三個實踐教學課程模塊進行8學時的宣傳內容、方法及技巧培訓。在老師的指導下組織學生到周圍社區進行至少2學時健康指導宣講演練。
(3)培訓過程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工匠精神兩個思政模塊教學。
3.在老師的指導下,宣傳員假期以村寨志愿者的身份,采用家庭單獨宣教和衛生防疫站集中打預防針時集體宣教相結合的方式完成雙語宣教
(1)指導宣教對象進行《疾病知信行(KAP)問卷調查表》第一次問卷調查。
根據知信行(KAP)模式從:①知識調查;②信念調查;③行為調查三部分內容進行研究。
(2)實施兒童保健、意外事故防范處理及傳染病預防演示和指導。
(3)發放相應宣傳手冊。
(4)為嬰幼兒進行健康體檢。
(5)指導QQ、微信、抖音等網上宣教工具的建立和使用,幫助社區家庭完成所有家庭健康知識宣教,及時溝通和反饋信息。
(6)完成健康指導后再次組織宣教對象填寫《疾病知信行(KAP)問卷調查表》,兩次問卷結果比較具有統計學的差異,說明通過健康知識宣教提高了藏彝族居民衛生健康意識和健康知識水平。
4.理論成果形成
宣教活動實施后進行雙語資料整理和翻譯,拍攝雙語視頻及后期制作,形成雙語教學資源理論成果,補充藏彝族理論教學資源。同時將健康教育宣傳鏈通過學生傳承下來,形成長效機制,不斷深入貧困地區宣傳,切實落實精準扶貧、文化扶貧措施。
1.宣傳活動過程中,每個假期都要求學生記錄思想變化,讓學生無意識中不斷升華自己的感情。
2.活動結束后進行評價:觀察組同學課程考核通過率、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5]得分率、自編《護理專業學生專業認可度調查問卷》得分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學生在專業認識水平(學科地位、社會聲望、就業情況)和專業情感水平(專業的肯定程度、專業的持續性、專業發展前景的認可度、對未來從事相關職業態度等)以及專業投入水平(在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等方面自覺投入)三個方面均取得明顯提升。
3.通過“德技并修、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的培養,完成教學目標。
(1)既讓學生掌握了兒童保健、意外事故防范、傳染病預防三個教學模塊實踐知識的應用,又培養了學生“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讓學生了解同胞、理解同胞,內化關愛同胞和樂于奉獻的專業品質。
(3)工學結合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科學的使命與科學家精神,激發優秀學子進一步征服疾病的雄心壯志,投身到相關的研究領域中去,培養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最終目標是培養德技并修的專業技能型人才。
4.促進家鄉醫療水平的提高。藏彝族學生回家鄉進行健康知識宣教,可彌補醫療資源的不足。回鄉學生和村寨同胞具有相同文化背景,沒有語言的障礙,群眾對健康宣傳知識的依從性高,保證了宣教效果。
5.學生指導家長配合QQ、微信等信息化技術的應用,提高學生的網絡信息甄別能力,培養評判性思維能力。學生深入宣講并制作雙語教學資源,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和專業認同感。
6.專業實踐課程融入思政教育,增加教學手段,豐富教學資源,促進教師教書育人能力提高。
本研究把專業學習和思政教學、工學結合起來,組織藏彝族學生構建“醫學生—家庭—村寨—村民”健康教育宣傳鏈,使用雙語講解和示范健康知識,并進行理論創作,是典型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從應試化評價轉向自學自育和成果化評價,提高學生的成就感和價值感,提升學生知、情、意、行與信的水平,提高專業教師不僅會教書更會育人的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