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晗琛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北海校區,廣西北海 536000)
溝通是將內心想要表達的信息、思想以及情感在個人或群體之間通過語言、文字和動作等表達方式來進行傳遞并獲取理解的過程[1]。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說:“人無法只靠一句話來溝通,總是得靠整個人來溝通”。溝通是雙向的,我們既是信息的發出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溝通的方式多種多樣,大體上分為語言溝通和非語言溝通,其中非語言溝通占比重大,比如我們說話時的語速、語調、音色、音量的大小,還有交流時的面部表情、肢體動作、身體姿態、身體距離等。
師生溝通是拉近師生距離的重要因素,通過溝通能夠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和困難,讓學生能夠在好的教學管理氛圍環境下完成自己的學業,努力實現目標。目前師生溝通存在一些障礙和問題,例如高校學生中特別是大一新生存在的心理問題較為嚴重,引起此類現象的因素是什么呢?大一新生在踏進大學校門的時候就開啟了角色轉換與適應的過程,無論是生活方式、校園環境以及群體生活等,從不適應到適應。若教師在教育管理過程中未能及時發現問題所在或者溝通方式處理不當,很容易造成學生出現心理問題,在與學生進行深入溝通時發現,現今很多學生在家里與家長缺乏溝通,在學校與老師、同學由于關系生疏或者身份角色原因更是很少溝通,會影響教師管理教育工作的開展,也影響學生的學習及心理健康[2]。因此,教師需認識到溝通的重要性,溝通在師生關系中有著助推器的作用,教師不僅傳道授業解惑,同樣也是參與者、輔導者、學習者等。在高校,要構建公平、平等的教育環境,開展更多的合作與交流,有了這種溝通氛圍,師生關系如臨春風、如沐春雨。
教師在師生關系中具有主導作用,首先,高校部分學生缺乏與老師溝通的勇氣,教師印象最深刻的往往是班級里的班委以及經常與教師交流的同學,剩下的小部分學生大學四年下來都未曾與教師交流。其次,教師的個性以及個人魅力在師生關系建立的過程中也影響著學生對于教師的評價,性格溫柔、語氣溫和、講話幽默的教師往往會受學生的喜歡,從而贏得學生信賴和信任。現在有些高校老師所帶學生較多,不能一個個顧及到每位學生的情緒狀態,也有部分老師只注重于自身的發展,并沒有做到真正走進學生群體中去,缺乏具體的行動,不善于傾聽學生內心深處最真實的聲音,幫助學生解決目前實際所遇到的問題,不愿意多花時間與學生面對面坐下來敞開心扉去進行精神和情感的交流,致使師生之間的心靈難以溝通。另外,學生不想與教師走得親近,導致情感冷漠,使得教師與學生之間隨著時間的流逝以及問題的積累,隔閡也愈發加大。
教師與學生之間年齡存在的差異、所受教育的差異、性格的差異等。年齡差異,學生會產生認為教師和自己年齡相差較大,不屬于一個世界,無法有共同的語言,索性會選擇逃避與教師的溝通。教育的差異,教師接受過專門的教育培訓,其思想以及社會經驗都會比學生要豐富,隨著時代的變遷,有些教師會不斷地提升自己去接受外界新事物,使得自己思想與時俱進,這樣與學生在溝通過程中會比較容易找到共通的話題,但有些教師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思想理念比較保守刻板化,不太能理解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甚至除了關心學生的學業外,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課外活動都不予關注,自然而然,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就會變少,代溝也會慢慢加深,學生也會將想法埋藏于心底。性格的差異,學生雖然步入大學校園,但其思維和情緒并不是完全趨于穩重和成熟,有時遇到問題或困難較容易沖動,無法冷靜控制自己情緒,而遇到此類情況,教師應具備較強的自我情緒控制能力,不能帶著個人的私有情緒語言攻擊學生、體罰學生或者冷落學生等。學生心理機能不夠成熟,心情起伏較大,教師應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通過溝通尋找其根源所在,力所能及地去幫助學生調整好情緒,走出困境[3]。
人無信無以立,教師既是學生學習上的教育者也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的朋友,有些學生犯了錯誤之后,為了逃避老師的教育和懲罰,就會編造出與事實相反的謊言,導致教師失去對學生的信任。而老師有時不主動去探究問題背后所產生的緣由,面對犯錯誤的學生用訓斥的口吻去一錘定音。有些教師會著重偏向于成績好、工作能力強的學生,其他學生心理不平衡,認為老師不能一視同仁,對老師缺乏信任。從此與老師形成對抗面、唱反調,不配合教師的工作,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甚至會將其想法轉換為行為動機。信任,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基礎,需根據學生的特點,相信學生、尊重學生,以曉之以理的形式啟發學生將想法表達出來,認識到問題所在以及自身缺點,這樣學生與老師之間就能獲得相互信任。
有效的師生溝通應當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教師的真誠,充滿誠意地去了解每一位學生,關愛他們的成長,用心去守護每一位學生純凈的心靈,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和閃光點,教師應充分去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以及興趣愛好,發自內心地為他們加油,贊美他們。尊師愛生是良好師生關系的基本內容,這種關系對于教育學生的順利發展,對學生個性的成長和品德的培養以及師生的心理健康都有著極大的作用。良好的師生關系靠師生雙方的共同努力,在這一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教師,需要教師真誠、熱情和充滿愛心地去接近學生[4]。人們把教師稱為“最崇高的職業”,燃燒了自己,照亮孩子前行的路。
因此,教師必須具備服務精神、奉獻精神、敬業精神,以及為人師表和以身作則的精神。教師的人格力量和行為規范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身教,以自己獨特的魅力贏得了大家的尊敬、信任。面對犯錯誤的學生,運用合適的溝通技巧并采取溫和的態度,通過循循誘導的方式讓學生主動意識到自身錯誤。面對優秀的同學,應當第一時間給予獎勵和夸贊,學生能感受到老師的認同,感受到教師真摯的愛時,心情會愉悅,并激勵自己不斷變得更加優秀,從而對教師產生依賴感、信服感,抓住時機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遇到問題困難會第一時間尋求老師幫助,只要付出真心,必定會得來學生的尊重與愛戴。
什么是換位思考?當處理一件事情的時候,試著讓自己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處理問題。教師不能以“居高臨下”的態度,教師是學生學習生涯上的導航者,在茫茫無際的道路上指引學生前進的方向,與學生溝通應采取平等的方式交流,師生之間相互理解,利用換位思考能夠有力地解決問題所在,同樣師生間的感情也得到提升[5]。
溝通從“心靈”開始,要與學生有良好和密切地溝通,首先要掃除學生的“畏師”心理,對待每個學生,應采取公平公正的態度,使每個學生在參與活動中以及其他事項中都能得到其應有的機會,師生在交往過程中要互相尊重,這是建構交往型高校師生關系的基本前提。高校教師既不能因為自己年齡的優勢、閱歷或某一方面知識經驗的豐富就居高臨下,也不能因為知識的老化或跟不上潮流而感覺不如學生。例如,面對屢教不改的學生,在靜心傾聽的基礎上,從更多的角度去尋找問題的癥結所在,幫助學生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同時也讓學生換位體驗老師的不容易以及遇到此類學生的心情,這樣學生能夠從事情的多方面去理解,才能心悅誠服地接受老師的溝通教育,利于營造平和、積極對話的氛圍,拉近師生的情感距離。只有建立平等關系,師生之間實現換位思考,讓學生看到一個愿意蹲下身來和自己并肩的教師,親密的師生關系構建起來才有希望,溝通才會順暢。
教師在于學生溝通的過程中,對待學生要采取“一碗水端平”的態度,打通與學生之間的那道厚實之墻,拉近和學生心與心之間的距離,建立深厚的師生情誼。師生之間信任感的建立是相互的,老師對于學生的信任,學生對于老師的信任。但是相互之間的信任也有先后之分,老師對于學生的信任要優先于學生對老師的信任,作為教師,要去接納學生起初對老師的將信將疑和質疑,不要理所當然地以為學生在與你相識的那一刻就已經信任你了,這是人性真實的一面。因此,我們要滿足學生對老師的期待,就需要讓我們自己具備真實、接納和幫助的特質。學生和老師不是一種短暫的師生關系,應該看作是一種長期的朋友關系,需彼此信任,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對人的信任,形象點說,是愛撫溫存的翅膀賴以飛翔的空氣。”信任不是敷衍、不是虛偽,而是靠真誠,充分信任自己的學生,因勢利導教育學生,只有在彼此充分信任的前提下,師生之間培養的感情才會更深厚,才是合適的教育良方。
合適的溝通方式能夠促進師生之間的關系,假如學生在遇到問題或者犯了錯誤時,教師逼問太緊或者進攻太急,學生自然而然會有閉關防守的行為,這樣師生之間的溝通效果就會事半功倍[6]。建立和維持關系的關鍵技巧就是傾聽,如果教師和學生都具有良好的傾聽技巧,那么教學的工作就會變得容易一些。好的方式是積極傾聽,積極傾聽意味著全神貫注地傾聽,同時在溝通過程中老師要時刻關注對方表達的內容和情感,要善于從談話中提取出學生所表達的主要觀點和情感進行思考。善于傾聽的教師,要能夠關注學生的心聲,不但能理解學生的言語信息,還要能明白學生沒有能表達出的思想和情感,提供及時、誠懇、清楚且信息豐富的反饋,要激發學生對知識和個人成長的深度和廣度的探索。當學生能夠感受自身被充分重視和尊重時,他們就會自然而然將自己塵封的心門打開,用真心換真心,教師只有尊重學生,同樣也能換來學生的尊重和理解。在平時的工作中,作為老師應該主動地關心學生,尤其對于班級里的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對他們的學習和生活關懷備至,隨時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尤其注重關愛那些有問題的孩子,用愛去感化他們的心靈,用心去塑造他們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質,用心用情去經營師生之間的情感,溝通之船才會順利駛向彼岸。
溝通是一門藝術,在師生之間的關系永遠是首位。師生間的溝通,光靠外在的渠道暢通是不夠的,還需氛圍的疏導,教師要用心去無私地愛學生,每位學生都是一本值得認真品讀的書本,慢慢感受其中的奧妙。良好的師生關系的建立和發展是通過師生的有效交往實現,這種交往主要是通過口頭言語的傳遞,但也經常借助于表情或其他方式,老師愿意多花時間與學生敞開心扉去進行精神和情感的交流,學生愿意和老師親近,對老師有著敬重和信賴。有了這種氛圍,學生的砥礪成才就有了自覺地引導,這種氛圍如若能真正營造起來。那時,師生的溝通才能“走心”,親密的師生關系構建起來才有希望。溝通是打開心門的鎖,是通向內心深處的橋,站在別人角度考慮問題,不僅是一種策略,更是一種美德。無論如何跟學生溝通,需要認真且耐心地了解學生,正確認識事情的性質,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慎重選取處理辦法,把握處理的最佳時機,運用靈活多樣的處理方式,使溝通達到最佳效果。有效的溝通,能讓教師與學生友好地互相合作、交流,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綻放自己的光彩,朝著目的地奮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