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亞
(陸軍軍醫大學護理系護理管理學教研室,重慶 400038)
新時期背景下,將護理工作作為“醫療工作的輔助與補充”這一觀念早已無法滿足護理工作創新發展需求。隨著近些年的創新與調整,護工早已成為醫療環節不可或缺的核心構成部分。為此,在護理專業課程教學環節,也應當加強素質教育,在教學環節滲透思政育人理念,發揮課程思政的實際育人功能。為此,院校應當針對護理專業開展課程思政實踐,培養具備良好專業技能與職業素養的高素質護理人才。
單從字面理解課程思政與思政教育課程存在密切關聯,但結合二者內涵展開科學分析,二者的教育形式與教育內涵截然不同。課程思政主要以專業課程教學為載體,開展思政教育活動,構建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過程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將思政教育與各類專業課程協同發展,實現從基礎理論知識傳授到更深層次的價值觀念引領有機融合[1]。將實現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作為核心教育理念,從育人角度探索專業課程價值,實現專業課程教學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深度探索、深度挖掘各類專業課程當中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與優質教育資源。在保證專業課程教學效率的基礎上,針對學生文化素養、政治覺悟、價值觀念以及道德品質展開有效培養,是新時期背景下,隨著素質教育理念與核心素養教育理念日漸深入而形成了一種高效育人模式。課程思政當中的課程,可以是護理專業一類專業課程,同時也可以思政理論課程,更加包含社會科學類學科以及自然科學類學科[2]。
專業課程是我國醫學院開展育人工作的核心載體。自新世紀以來,課程育人功能與育人作用,被國內教育專家與學者反復提及,從國家意識形態這一戰略高度展開分析。課程思政可以將專業課程、人文類課程、思政理論課程有機融合,實現綜合性育人,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助力。課程思政的價值在于專業課程教學、思政教育與人文素養教學協同發展,三者在協同育人環節,發揮各自的作用與優勢,顯著提升整體育人成效。并且實現相互促進、相互補充,共同為護理專業高素質人才培養提供助力[3]。但就目前形勢而言,很多報考醫學院校護理專業的學生將未來就業作為首要考慮因素,而價值觀念與人生觀念卻并未形成正確取向。在校學習期間,由于醫學院校學習壓力不大,因此學生缺少正確學習解決矛盾問題。而在學生實習期間與就業階段工作日漸繁忙、工作壓力逐漸增大,甚至需要面對醫鬧等社會現象時,很多護理專業畢業生選擇另謀出路。通過與護理專業畢業生展開互動與交流不難得出,多數學生在報考專業時處于迷茫狀態,而這種迷茫在學生畢業后成為學生勝任工作崗位的重要阻礙。而通過在護理專業課程改革環節引入課程思政理念,以專業課程教學為抓手,在傳授學生專業護理知識與專業護理技能的同時,對學生展開價值引領,最終實現立德樹人這一個育人目標,培養德才兼備的護理專業人才。在為學生贏得良好職業發展前景的同時,也為護理專業發展乃至醫學領域發展奠定堅實而穩固的基礎[4]。
一直以來,醫學院校都肩負著為國家發展、社會發展培養知識型護理人才、技能型護理人才、創新型護理人才這一重要使命。如何在課程改革環節開展課程思政,將教書育人理念貫穿于整個教學環節,顯著提升人才培養效果,是每位護理專業教師都需要高度重視的問題。
護理專業是一項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因此與其他專業類課程有一些共性問題,即更加注重專業技能傳授與專業知識傳授,而對價值引領則缺乏應有的重視。在課程思政改革這一背景下,部分護理專業教師對課程思政缺乏深度認知與深度理解,甚至產生抗拒與抵觸心理,將專業知識教學與專業技能教學作為唯一崗位職責,將完成基礎教學任務作為育人目標。當談及思想品德教育時,多數教師將其歸納為思政教師的個人職責,甚至部分護理專業教師對學生課堂違紀行為視而不見,不加以制約與管理。追根溯源,還是由于護理專業教師對立德樹人教育宗旨缺乏深度理解[5]。
如何在專業課程教學環節合理滲透思政教育元素,是多數專業教師的共同困惑。例如,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培養環節,部分教師缺乏對此部分內容的深度分析與深度研究,更加無法在專業課程教學環節合理滲透此類優質理念與優質思想。部分教師為完成課程思政任務,在不恰當時機融入課程思政元素與思政教育內容,但受到自身表達能力限制,無法在潛移默化之間對學生展開培養,課程思政效果不佳,不利于學生對思政內容的理解與接收。甚至部分護理專業教師對時事政治缺乏關心,將工作重心放在提升專業技能方面,而對國家發展方針以及發展戰略則缺乏應有的重視,更加無法在專業課程教學環節融入先進理念與先進思想。綜上所述,課程思政模式下,思政教育內容與專業課程教學內容融合看似簡單,實則困難重重,還需專業教師在教學環節,不斷調整教學心態,提升對課程思政內容的研究力度與重視程度,早日突破專業課程單一式教學模式限制與制約,實現立德樹人這一根本育人目標[6]。
結合目前形勢而言,國內護理院校普遍將提升辦學水平作為核心指標,而在對教師開展考核與評價環節,教師工作量、教學成果獎均可被納入到量化考核環節,而立德樹人育人情況則很難實現量化考核,因此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評價體系。與此同時,課程思政的評價指標與評價體系并未在專業課程育人環節得到凸顯,受到這種機制影響,專業教師在面對繁重的教學任務以及科研任務之下,很難對課程思政提升重視程度,這也是立德樹人任務無法順利達成的主要影響因素。
結合目前形勢而言,相較于其他類型院校,我國護理院校普遍具備學業負擔較重、專業課程較多等特點。與此同時,課程思政對教育人員的職業精神要求較高,未來實施空間與發展空間較大,同時也對學生執行能力具有極高的要求。在課程思政環節,教師應當合理引入以下教學策略。
課程思政模式與素質教育理念高度契合,將其引入到專業課程教學環節,有助于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與此同時,課程思政理念與立德樹人這一根本目標高度契合,物理專業教師在開展專業課程教學環節,應當始終秉承以德立身這一教學原則。在實踐教學環節,秉承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在專業課程教學環節,針對學生的人生觀念、行為觀念、世界觀念以及價值觀念展開科學培養,弘揚并且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確保護理專業學生具備良好的民族自信心與民族榮譽感。在未來進入到護理工作崗位后,保持極大的工作熱情以及良好的職業操守,認真對待每位病人,“醫者仁心”四字看似簡單,實施起來遠超想象。近些年,國內護理專業需求量明顯提升,多數護理專業學生以女性為主,而相較而言,女性在面對各種恐怖場面與血腥場面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差、自我調節能力較差。因此,為有效避免學生面對困難而產生退卻心理,教師應當針對學生的職業道德展開有效培養,使學生在實踐工作環節以及學習環節,不斷克服心理障礙。而護理專業教師應當做到身體力行,發揮模范帶頭作用與價值引領功能、行為引導功能,顯著提升課程思政效果[7]。
素質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與綜合素質。因此,在新時期背景下,針對護理專業學生開展課程思政時,應當針對學生的思考能力展開有效培養,凸顯學生在專業課程學習環節與課程思政環節當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通過自主思考解決一系列問題。因此,為保證學生處于深度學習狀態,護理專業教師可以在專業課程教學環節引入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特定的情景當中展開深度探索,結合某一社會熱點話題,引發學生聯想。這樣不僅可以顯著提升專業課程教學的精準性與實效性,還可以在教學環節激發學生自主思考,顯著提升學生的思政水平。
以2020年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為例,全國上下為響應黨的號召打出“一省對一市”這一標語。單就醫護工作者而言,在4萬名醫護工作者當中,有1萬余人為90后,這也充分展現我國青年大局觀念。護理專業教師在開展專業課程教學環節時,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播放以上案例的圖片資料與視頻資源,使學生對醫護工作者行為大加贊賞,并且從中獲取個人感悟,形成愛黨、愛國的政治覺悟。
在實際護理工作期間,不僅有抗疫當中的偉大成就,同時重大醫患事件以及醫患糾紛案例也不絕于耳。因此,在課程思政環節,專業教師應當結合實際案例,對學生展開科學引導,使學生正確地看待社會現象,并且對護理工作有更加精準的認知,不斷堅定職業信念。例如,現代護工工作倍加推崇的優質服務型護理模式,渴望為患者群體營造更加良好的治療環境。尤其針對重癥型患者,護理人員不僅需要遵照醫生的囑托,時刻監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按時用藥,而且還需針對患者的不便之處提供幫助。如清理口腔雜物,以此確保患者呼吸通暢;為患者定期擦拭身體,避免出現身體感染。針對并未踏入實際護理工作崗位的護理專業學生而言,此類工作會在學生思想層面造成巨大沖擊。但從護理專業職能以及護理專業職業道德角度展開分析。通過必要的護理工作,幫助患者盡快恢復,提升治療成效,是每位護理人員應盡的義務與崗位職責。因此,教師應當從思想層面對學生展開引導,幫助學生打破對自身職業的質疑,確保其早日成為一名合格的高素質護理人才。
課程思政并非在專業課程的基礎上開設新的課程,而是在專業課程教學環節適當滲透思政教育元素,增設幾項獨立活動。在潛移默化之間對學生展開科學培養,使學生在正確的價值觀念引領下,早日成為一名合格的護理專業人才。需要注意的是,護理專業課程類型不同,需要從不同角度、不同程度探索課程當中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具體可從以下方面著手,在專業課程教學環節,針對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價值觀念引領、科學精神培養、職業道德培養、傳統文化教育。可以說,專業課程不僅承載專業理論與專業知識育人功能,而且蘊含豐富的課程思政功能。為此,專業教師應當在教學環節,不斷豐富課程思政內容,創新課程思政形式,保證課程思政育人效果。
總而言之,“課程思政”模式與醫護專業課程改革工作高度契合,二者之間具有諸多互通之處。醫護專業教師可以通過創新課程思政育人理念、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思考、幫助學生堅定職業信念、深度挖掘思政教育元素等方式開展課程思政改革工作。在顯著提升專業課程教學效率的同時,也為學生綜合素質發展奠定堅實而穩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