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學博
(皖北衛生職業學院,安徽宿州 234000)
職業院校的學生是我國社會發展和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學生的健康狀況不僅關系到個人,而且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穩定,國家的長遠發展。體育課是指導學生通過體育鍛煉增強體質,促進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的重要課程[1-2]。如何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健身意識,掌握正確的健身方法,為實現“健康中國”目標作出貢獻,已成為當今職業院校體育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課題。
《健康中國2030年計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由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16年發布實施,并在提交中共十九大的報告中提升為國家戰略水平[1]。《綱要》是根據中國人民當前的健康狀況制定的,是在未來15年內促進“健康中國”建設的行動計劃。《綱要》提出堅持健康優先、改革創新、科學發展、公平公正的原則,以改善人民健康為核心。它強調應將健康提升到國家戰略水平,全面健康是建設“健康中國”的最終目標。《綱要》強調,健康教育應納入國家教育體系,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
高職院校作為高質量、復合型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學生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全綜合素質的培養尤為重要。“健康中國”建設對高職體育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就是要建立健全的全民健康教育體系。高職體育教育在于教育和培養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的體育健康相關理論和知識來武裝自己的頭腦,加強終身體育鍛煉的思想。“健康中國”目標不僅僅為全國各族人民指出了全民健身、全民健康的總體目標,也為高職院校體育教育教學提出了明確具體切實可行的要求。
高職院校的體育授課對象是大學生,他們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和特殊時期,正處在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只有讓他們從內心深處充分認識到體育鍛煉對于健康體格和健康人格形成的重要性,才促使他們形成并最終確立終身體育思想。目前,我市高職院校體育教學仍然是大班授課,集體傳授體育相關理論和技能,很難做到根據每一個學生的具體身體條件和身體素質因材施教,因人而異。但是在終身體育鍛煉思想和健康意識的培養方面,體育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身體情況,把身體素質和身體條件比較接近的同學分在一組,通過實施分組教學、分層教學等方式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終身鍛煉和健康意識。
《綱要》明確指出,培育青少年體育愛好,基本實現青少年熟練掌握1項以上體育運動技能,確保學生校內每天體育活動時間不少于1h,每周中等強度鍛煉3次以上,體質健康達標優秀率25%以上[1]。高職院校學生對體育鍛煉興趣不高,更談不上體育愛好。那么如何提高高職院校學生體育鍛煉興趣和終身體育健康意識,是目前擺在高職院校體育教師面前的突出問題,亟待解決。高職院校體育教師只有實事求是,從《綱要》的具體目標要求出發,從學生身體和思想的實際情況出發,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把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技巧,與時俱進,不斷豐富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制定教學計劃,加強個性化指導,努力培養學生學和練的興趣,爭取達到《綱要》的具體目標要求,為實現全民健康的總目標作出應有的貢獻[2]。
按照“健康中國”建設目標的要求,目前,我市高職院校體育教學和學生身體健康素質評價及考核制度有待進一步補充和完善。考核與評價對學生技術技能的要求和權重較高,而對學生日常鍛煉活動和鍛煉習慣的評價與考核權重太低。高職院校體育教學考核與評價應該充分考慮學生日常鍛煉活動及運動習慣的考核與評價,加大對學生體育鍛煉的過程性評價的權重,從而建立和完善區別于過去只重視結果的過程與結果相結合的雙重考核與評價體系。
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大批的產業工人和大國工匠。
擔負著培養產業工人和大國工匠重任的職業院校的招生規模暴漲,這就導致招生標準逐步降低,招生條件越來越寬,學生身體素質魚龍混雜,學習能力、知識水平和體育健康思想意識淡薄。體育教師在這方面的教學思考和經驗準備不足,在教學過程中手忙腳亂,不知所措,導致體育教育效果不佳。在這種情況下,體育很難在職業技術學校中發揮作用,無法實現通過體育教育培養綜合型人才的目標,從而導致職業院校無法培養社會所需的高素質人才。
由于擴招,職業院校學生整體文化課成績較差,學校為了能讓學生在畢業時能考取各種資格證書,無形中加大了專業課程的學時,相對減少了體育課的學時數,原本開設一年的體育課程,在不少學校僅開設半年,學時嚴重不足。體育課程學時不足,難以充分開展相關知識和內容的教學。這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非常不利。體育課程所需要的教材是場地和設備,但是宿州市職業院校不能滿足配齊相關體育設施的要求,這也是阻礙體育目標實現的重要原因[3]。
傳統的“體育三基”缺乏目標導向,要求不夠明確。體育教學中存在一些蜻蜓點水、淺嘗輒止和半途而廢等嚴重的問題,導致體育教學的無效性。體育課沒有統一的教學目標,學期開始時的教學任務安排只是為了應付檢查;學期末,沒有統一的體育成績考核機制,體育成績評定基本由體育教師個人決定,甚至一些學校的管理部門還制定了“不及格率”。體育課已經淪為名副其實、無足輕重的自由活動課。這有悖于國家“大健康”的戰略方針,而《綱要》提出了“讓每個學生掌握一項運動項目”和“身體健康測試優良率達到25%”的目標相差較遠[4]。
大多數大學生健康意識不強,生活方式不夠健康,例如吸煙、酗酒、不規律的工作和休息時間。齊魯晚報《大學生為啥越睡越晚》一文指出,半數以上的大學生沉迷于計算機、手機上網、玩游戲等活動,導致經常熬夜,對體育鍛煉促進身體健康的作用與功能缺乏足夠的認識。
部分職業院校,在實際教學中,對體育教學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這也導致部分學生對自己的體育課程持輕視、甚至無所謂的態度,因此,學院要改變這種狀況,切實加強教育和引導,讓學生重新了解和認識體育教育的重要性,真正做到體育教育與學生自身身心健康的有機結合[5]。
學院除了高度重視體育教學和體育運動的開展以外,還應進一步加大對體育教學設施的投資,對現有運動場館進行完善和更新,并根據學院招生規模,規劃建設新的訓練設施和場館,而不僅僅停留在文件上、或者會議上,為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強有力的基礎設施保障。
由于每位學生的身體素質各不相同,學院應當在學生入學之初,就為每位同學制定完整的體育訓練計劃,或者根據學生的身體素質,把學生分為幾個等級,為他們制定完整的體育訓練計劃,以幫助學生慢慢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
體育教育可以培養職業院校學生強烈的集體主義感,培養學生團結協作、拼搏向上的奮斗精神,從而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和思想意識。
《綱要》指出,應加大對體育教師健康知識的培訓,并將其作為年度考核評優的一項指標。體育教師要將體育知識和健康知識有機結合,融會貫通,從而指導學生逐步養成正確、健康的生活方式[6]。按照“健康中國”建設的要求,職業院校體育教師要大力宣傳體育在身體健康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方面所能發揮的重要作用,宣傳“大健康”的理念,使體育課成為學生成長和身心健康發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體育教師要與時俱進,參加相關學術交流會議,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在教學過程中大膽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努力拓寬健康教育視野,提高健康教育實效。
宿州市職業院校體育教學評價指標主要是出勤率、課堂表現、技術評價和體能測驗。這些評價指標很難全面評價學生對健康知識的掌握程度,也無助于增強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體育教育評價指標應包括學生對體育知識的掌握程度、學生終身體育思想意識、課外體育鍛煉等內容。通過完善體育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增強學生對體育學習興趣,養成終身鍛煉的良好體育習慣。
“健康中國”的目標是優先發展個人身心健康。宿州市職業院校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陣地。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合格接班人,學生的身心健康關系到祖國的現代化建設能否按期實現。因此,宿州市職業院校體育教學應緊跟國家方針政策,加強對學生健康知識的教育,完善教育教學評價體系,促進學生樹立終身體育觀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全方位地為實現“健康中國”目標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