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葉,吳宏剛,鄭雅馨
(江蘇師范大學科文學院,江蘇徐州 221000)
目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高速,市場人才缺口越來越大,作為向社會輸出人才的獨立學院具有重要作用。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直接影響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國民素質的顯著提升和社會環境的和諧穩定。黨的十九大報告曾提到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全國教育大會等重要會議上也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足以顯示“立德樹人”在社會主義教育事業中的核心地位。因此,獨立學院應深刻認識到“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重要性,為國家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立德樹人”可以分成“立德”和“樹人”兩個部分進行解析。“立德”最早出于《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翻譯即得“三不朽”的價值觀:樹立良好的思想道德標準,為國家為民族為社會建功,為后代留下經典言論和作品。“樹人”一詞則出自《管子·權修》,“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以上內容道出了國家要把人才培養放在首要位置,努力培育出能為社會做貢獻的科技賢才和創新主力軍。
從上述內容可以看出,最開始的時候“立德”與“樹人”實則兩個相互獨立的教育分支。“立德”側重于品德素質的修養,從而樹立高尚的人格;“樹人”更側重于能力的培養,目標不再是面向市場的“機器人”,而是能夠為國家發展不懈奮斗的有情操、有思想、有道德、有能力的時代新人。隨著我國社會發展,“立德”與“樹人”逐漸形成一個整體[1]。習近平總書記在北師大座談會上曾指出:“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充分肯定了“樹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樹人”始終將“以學生為中心”作為根本出發點,體現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明確了“培養什么樣的人、怎么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2]。
新時代“立德樹人”具有重要現實意義,使中國傳統道德文化得以發展延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保障。獨立學院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學校辦學的根本,把“立德樹人”內化到學校建設和管理各方面、各環節,做到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這就意味著學院應該完善育人隊伍,鼓勵全員積極參與其中,運用多種方式開展教育,注重學生個體差異性發展,建立嚴格的考核標準和管理制度,提供多方面的學習機會,培養教師職業使命感和自豪感,為“立德樹人”教育事業添磚加瓦。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立德樹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關乎黨的事業后繼有人,關乎國家前途命運[3]。作為我國高等院校重要組成部分的獨立學院落實“立德樹人”思想政治教育,其重要意義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關于教育和辦學,思想流派繁多,理論觀點各異,但在教育必須培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這一點上是有共識的。”[3]我國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類型決定我國教育要堅定選擇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教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的根本任務就是“立德樹人”。
我國教育事業發展至今,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立足我國國情,堅持改革開放,遵循教育規律,堅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不斷推進建設成為教育強國。“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對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立德樹人”理念自提出以來就受到極大關注,從根本上來說,“立德樹人”要求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育,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思想,鍛煉強健有力的體魄,開闊兼容天下的胸懷。從“立德”與“樹人”理論的提出到結合再到成為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核心,體現了我國對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矢志不渝,必須牢牢抓住。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4]。在國家層面,緊緊圍繞“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價值目標,廣泛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建設美麗強國;在社會層面,緊緊圍繞“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價值取向,深入開展法制教育,培養良好心態,推進社會穩定發展進步;在公民層面,緊緊圍繞“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準則,積極宣傳好人好事,樹立道德模范典型,引導人們講文明、樹新風。
“立德樹人”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為了培養當代大學生成為道德高尚、思想積極、能力出眾、敢作敢為的國家棟梁,與青年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終目標契合。“立德樹人”在教的層面,要求老師言傳身教,做好榜樣,做好教書育人、播種未來的指路燈,幫助大學生成長成才;在授的層面,要求學生無論是道德品質素養的培養,亦或是專業知識能力的鍛煉,都應兼顧。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獨立學院教育工作者們時刻牢記“立德樹人”理念,在引導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感悟深遠。通過自發將“立德樹人”思想貫穿教育教學始終,進一步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既要品德高尚,又要有真才實學。現如今,隨著科技進步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世界各國都在培養人才。大學生作為人才儲備軍,更是需要悉心培養。青年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民族觀、社會觀等的重要形成階段,他們對實現自身價值有著強烈渴望,思想活躍,易于接受新鮮事物,在新時代新形勢下,大學生的教育除了需要豐富學識和真知灼見,還需要尤為關注德育。以“立德樹人”作為基本的教育觀念,以思想政治教育課為基礎,深入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學習,引導大學生樹立和堅持正確的人生觀、民族觀、榮辱觀等。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青年學生能夠進行自我定位,有意識地思考如何在實踐中對國家、對社會做出貢獻,不斷磨煉意志、提高自身站位和綜合素質。有利于促進其健康成長成才和全面發展,未來能夠肩負起民族復興的時代重任。
要將“立德樹人”理念完全融合于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并將之做實、做細、做深,需要緊密結合獨立學院實際,有針對性地從多方面加以改善落實。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立德樹人”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多次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俗話說“成才先成人”,這里的“人”指的是個人的思想道德、價值觀念等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教書育人”到“立德樹人”,足以顯示“德”的首要地位。但在實際教育中,當前高校尤其是獨立學院力求穩定,往往過分重視學生就業率、考研率等指標[5],對大學生教育的關注點也更加側重于思想政治、文明行為等方面[6],普遍要求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方面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在行為方面做到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校紀校規、認真刻苦學習、積極鍛煉身體等,但忽視了“德”的先決性[7]。“立德樹人”要求獨立學院從思想到行動上提高對大學生德育工作的重視程度,同時不斷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立德”意識,通過理論學習、經驗介紹、組織閱讀相關文獻等措施狠抓師德教育,建設一支高素質德育工作隊伍;還要求育人工作者們樹立服務意識,放下身段、俯下身子,關心學生成長的點點滴滴,幫助學生正確處理問題,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為他們走好人生每一步奠定良好基礎。
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00后”即將成為大學生的主力軍,相較于“90后”, 其家庭成員文化程度明顯提高,他們有著良好的物質條件,喜歡嘗試新鮮事物。對于學費昂貴的獨立學院,在讀學生的家庭條件也更加優越,有較強的自我意識,突出表現在人際交往、社會實踐等方面。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式枯燥乏味,缺少互動,吸引力不足;僅關注了理論知識的傳授過程,而忽視了教學質量。
新時代背景下,只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將抽象、晦澀的思想政治理論融合到各類教育活動中,寓教于樂,讓學生身處其中深刻領會,實現“轉化為個人自覺行為”的目標,提高教學成效。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潛移默化的過程,“立德樹人”的得以實現不僅取決于良好的校園文化教育環境,和諧安定的社會環境、幸福美滿的家庭環境的構筑對開展獨立學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具有不可替代的深遠意義。獨立學院應當發揮媒介作用,喚起社會和家庭的公德心,聯合社區開展系列活動,讓學生發現社會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建立家校聯合會,輔導員、班主任等主要思政工作教育者主動與學生家長溝通聯絡,倡導良好家風的形成,為青年學生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傳統的校園文化傳播載體主要包括課堂、學術報告等學術型文化載體,勤工助學、公益活動等實踐型文化載體,校園廣播、宣傳欄等宣傳型文化載體。因大學生在校時間有限,這些傳統校園文化載體存在傳播范圍小、具有時限性等特點。三微一端等新型網絡文化載體越來越受歡迎,它們打破了原有載體的局限性,不再受時間、地域、篇幅的影響,更加開放和獨立,學生易于學習和接受。
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好壞有賴于文化傳播載體的推陳出新,應該在原有基礎上發揮“互聯網+”的優勢,打破傳統課堂、課本的局限,讓學生能夠隨時隨地地接受教育,如錄制優秀思政課程依托騰訊課堂App等網絡平臺加以傳播播放,社會公益活動成果通過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宣傳進而擴大育人范圍。青年大學生們是新媒體網絡的主要用戶群體之一,他們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成長,對于網絡操作學習能力較強,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單一,通過新媒體將基于“立德樹人”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以視頻、圖片、音頻的方式傳播,易于學習和傳播。獨立學院還可以通過系列活動積極鼓勵引導大學生發揮主人翁意識,利用新媒體這一新型文化載體傳播正能量,讓更多青年學子產生共鳴和契合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徑。
綜上所述,基于“立德樹人”的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符合我國國情,對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和青年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具有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因此,提高獨立學院對“立德樹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程度,加強德育隊伍建設勢在必行;同步創新思想政治教學方式,通過社會、學校、家庭三方協同聯動努力營造出良好的教育環境,依托新媒體推陳出新文化傳播載體,培養出更多具有民族自豪感、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的新時代青年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