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敏
[摘 要] 互動式教學在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并且能夠增加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重視互動式教學的作用,在教學中搭建互動平臺,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創新互動形式,拓展學生的邏輯思維,并創設互動情境,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
[關鍵詞] 互動式;小學數學;措施
互動式教學是指師生在課堂上通過互動的方式分享彼此的想法與見解,形成一個雙向交流、相互啟發的過程,從而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與傳統教學方式不同,互動式教學強調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提倡教師適當增加課堂互動的機會,以此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互動意愿,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互動、合作學習中,充分吸收教師傳授的知識,有效培養數學思維。
一、互動式教學的意義
(一)提升學習效率
小學生因身心尚未發育完全,且缺乏自主學習意識,在課堂上無法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加之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的特點,大部分學生聽課后難以掌握學習方法與技能,直接影響到后續的學習。教師在教學中運用互動式教學,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過程中理解與吸收當堂課的教學知識,進而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
(二)培養創新意識
互動式教學可改變課堂的沉悶氛圍,讓學生處于思維高度活躍狀態中,通過高效互動實現思維的碰撞,從而促進整體的發展。同時,互動式教學通常是師生根據某一問題展開討論分析,教師在這一過程中積極發揮引導作用,有利于拓展學生的邏輯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此外,互動式教學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并不會干涉學生的想法,學生可以在一個基本方向上不斷發揮主觀能動性。
(三)增強團隊意識
互動式教學強調師生、生生之間的良好互動,教師在課堂中會搭建溝通的平臺,引導學生參與多方討論、分析等一系列的學習過程,積極表達想法、展示集體智慧,最終達成理念與知識的一致,充分體現出團隊力量。因此,互動式數學教學可引導學生認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學生在合作、互動的過程中也會形成集體觀、大局觀,進一步增強團隊意識。
二、互動式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
(一)搭建互動平臺,深化知識理解
在傳統課堂中,教學時間有限,師生之間通常不會進行過多的互動,再加上教師始終處于主體地位,學生習慣根據教師的教學思路對教材知識進行理解,久而久之導致學生的邏輯思維、綜合能力得不到有效培養與提升。而互動式教學要求教師搭建互動平臺,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互動過程中,通過互動、協作深化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完成掌握知識技能的學習任務。因此,在互動式教學中,教師需要搭建互動平臺,為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提供支撐,從而啟發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認知。例如,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基于對實物的認識,從感性層面了解長方形、正方形兩種圖形,并掌握這兩種圖形的特點,教師授課前為學生發放提前準備好的正方形與長方形紙片,要求學生使用三角板與直尺對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特點進行思考與研究。由于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特點是半節課的難點與重點,學生難以理解這一部分的內容,在思考與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教師可不斷走動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與學生進行“一對一”互動,通過互動了解學生的想法與研究結果,適當予以指導、提示,但避免干涉學生的想法。同時,教師需記錄學生的想法,待自主研究結束后,以學生的研究結果為切入點,引入教材知識,并進行詳細講解,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做后續補充。“一對一”互動可讓教師直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強化其中的薄弱知識點,而學生也能夠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借助教師的指導提高對相關知識的認知度。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搭建互動平臺,可優化課堂氛圍,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讓學生在互動中感知學習數學的樂趣,進而深化知識理解,有效完成預期的學習任務。
(二)創新互動形式,拓展邏輯思維
新課程的改革要求教師在課堂上重視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并且不斷創造互動機會、創新互動形式,充分改變傳統教學課堂中“教師講、學生聽”的局面,以啟迪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避免學生對數學產生抗拒的情緒。相對于傳統教學法而言,互動式教學具有主體性、創造性與動態性等特點,不僅為教師提供了創新的機會,而且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探究欲,使課堂互動、課堂教學、課堂學習均變得高效,繼而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與學生的學習效率。例如,在“分一分”教學中,教師首先提出一個問題:“同學們,鼠媽媽剛剛做了4張餅,現在要分給兩只小老鼠,但是應該怎么分呢?現在我們來幫它分一分吧。”其次,要求學生與前后桌同學組建成學習小組,以互動交流的形式對上面的問題進行思考與分析。由于問題比較簡單,各小組學生都很快給出了答案,緊接著,教師提高問題的難度:“同學們,現在家里只剩下一個蘋果了,笑笑和淘氣兩個人都想吃,她們應該怎么平均分呢?你們在草稿紙上列出算式后,思考一下應該如何表示你們的計算結果。”問題難度提高后,各小組的互動交流開始變得激烈,有學生說道:“兩人平均分一個蘋果,等于每人半個,算式是1÷2。”還有同學說:“我們現在知道兩人各得一半的蘋果,也列出了算式,但就是不知道應該怎么表示。”此時,教師可以在白板上出示算式結果,并引出“分數”的知識,結合剛剛的問題詳細理解“分數”的概念,要求各小組學生結合教材內容對“分數”的知識進行討論分析,嘗試自學本節課的內容,最后選出代表匯報本小組的學習情況。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創新互動形式,等同于為學生創造合作的機會,并且學生的交流與討論并不會受到限制,能夠讓學生保持高度熱情,促進學生邏輯思維的拓展。
(三)創設互動情境,提高數學能力
師生、生生之間有效的互動離不開生動的教學環境與活躍的教學氛圍,經過長期觀察發現,小學生面對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不僅難以產生互動的意愿,而且在互動時易感到沒有思路,不知從何分析與討論,直接限制了數學思維與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結合教學內容、目標創設互動情境,一方面是營造和諧氛圍,激發學生的交流欲,另一方面則是充分發揮課堂互動的作用,從而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時、分、秒”教學中,學生對時間的概念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提前記錄自己周末一天的生活,學生帶上自己的小鬧鐘,作為課堂互動的素材、工具。在開始上課后,教師組織學生自由選擇座位,同時使用多媒體設備播放火箭發射衛星的視頻,讓學生觀察發射前的準備動作。很快有學生回答道:“在衛星發射前需要倒計時10,9,8……”此時,教師提出問題:“那么我們應該怎么計量‘秒’這樣小的單位呢?說說你的想法吧。”組織學生與四周的同學進行討論,部分學生討論時,發現自己帶來的鐘表都有秒針,于是向教師出示自己的鐘表。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分針與秒針,并思考時針與秒針的關系。有學生主動回答:“秒針走完1圈就是60秒,這時候分針剛好走1小格,說明1分鐘等于60秒。”為了引導學生建立時間觀念,教師可以讓學生同時閉上雙眼,在感覺閉眼時間滿1分鐘的時候舉手,說出自己判斷1分鐘的方法,大部分學生的回答是通過數數的方式判斷時間。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分享自己一天的生活,結合日常生活掌握當堂課的知識,形成良好的時間觀念。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創設互動情境,能夠增強課堂教學內容的趣味性,使教學氛圍變得活躍,學生也能夠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與看法,在互動中多方面、多角度解讀問題,并且認真傾聽與總結,有效提高自身的數學能力。
綜上所述,互動式教學可為師生、生生之間搭建高效溝通平臺。教師應靈活應用互動式教學向學生講授知識,同時根據某個問題、知識點展開討論分析,分享彼此的想法,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與全面掌握教材知識、數學技能,進而促進數學綜合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史福銀.小學數學課程如何開展互動教學模式[J].數學教學通訊,2020(1):86+88.
[2]刁志紅.小學數學課堂中導學互動教學模式探究[J].中國教師,2019(S1):20.
[3]吳耀榮.探討小學數學教學中導學互動教學模式的應用[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1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