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友東
【摘要】生活化教學是新時代下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學習起源于生活,也用之于生活。思想品德是以生活教學為基礎,有效促進學生良好品質形成的一門學科。如何在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體現生活化?其基本步驟可以歸納為“生活-教學-生活”的循環式教學。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去體會,在生活實踐中去領悟,在學習中成長與思考”。從而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他們今后的學習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下面,筆者基于自身的教學實踐,提出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生活化的意義,根據思想品德教學現狀展開一系列的探討,并提出有效策略。
【關鍵詞】小學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學策略
小學思想品德課程涉及內容廣,理論知識豐富。但是,因為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發育不夠成熟,社會閱歷不廣,欠缺自行分辨是非的能力,所以小學思想品德課程往往相當枯燥,易于讓小學生不重視,甚至產生厭倦等負面情緒。這就要求小學思想品德教師全面分析教材,備好教材,結合所教學生的實際身心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引入生活化教學法,設置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良好教學情境,合理處置教學中情感和認知之間的關系,全力凸顯生活化教學的良好作用。
一、小學思想品德教育回歸生活化的意義
(一)提高教育教學的實效性
在課堂教學方法創新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應用生活化教學形式,其教學形式具有較為良好的意義。生活化教學的優勢是能夠提高教學的實效性,能夠讓學生正確地認識社會道德實例,使其成為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對此,在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課堂中,教師要注重堅持生活化教學,并將生活化內容和生活化理念充分融入課堂中,進而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為學生建立健全的素養和心理奠定基礎。
(二)促進學生生理心理發展,提升學生的品格道德情操
實現小學思想品德教育課堂生活化教學,能夠促進學生生理和心理的發展,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小學生的心理年齡正處于發展階段,學生對于事物的認知和判定可能并不正確,讓學生走進社會生活中,通過實踐認清什么是善惡美丑,從而提高學生的判斷能力,有利于學生對知識有所了解。例如,在三月“學習雷鋒”活動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街道清潔道路衛生,在感恩節通過視頻展示“做家務感恩父母”等活動,讓他們形成正確的思想道德品質。
(三)培養社會國家所需要的人才
在課堂教學中開展生活化教學,更利于為社會培養國家所需要的人才。近幾年,我國社會經濟形勢發生較大改變,在國家的發展和進步中人才是重要的資源。讓小學思想品德教育回歸生活,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也利于成為現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
二、當前小學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學現狀分析
(一)生活化教學模式單調
當前,許多學科依舊普遍存在教學模式單一的問題,無法有效提升教學效率和質量,其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對于學生生活觀察度不足。部分教師在實施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依然是以教材為主來布置作業,特別是對于教材中與生活化課程相關的內容,過于依賴教材中的規劃,容易造成與學生現實生活脫節的現象,失去生活化教學的引導作用。第二,思想品德教學內容缺少一定的拓展。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沒有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導致生活化教學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在教學關愛、善待老人的相關內容時,只是單純地告訴學生應該“扶老人過馬路”等傳統內容,并沒有過多地將其教學內容進行拓展,與現實生活內容進行融合。
(二)生活化教學目標過度理想化
在開展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生活來對思想品德的內涵進行理解與感悟。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任課教師教學態度不夠嚴謹,在實施生活化教學模式過程中考慮過于簡單,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學的作用。這種理想化思想品德生活教學方式,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對于生活化教學模式理解存在偏差。部分教師在思想品德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模式時,將其理解成為放松課程,并沒有意識到生活化教學課程的重要性,甚至還忽略思想品德教學的存在,不給學生提供相應的實踐機會。第二,缺少師生之間的溝通。在缺少有效溝通的情況下,教師對于學生的真實思想并不了解。這樣會導致在開展生活化教學規劃時,出現與學生真實生活需求不相符的問題。
三、小學思想品德課程回歸生活化有效策略
(一)結合教材內容,開展真實生活教學
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學生在生活中樹立端正良好的行為規范。在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一般的傳道授業方式都是根據教材來進行的,平面的內容傳達起來單調枯燥,提不起學生的興致,吸收的效果只停留在課堂上。所以,教師要讓思想品德走進學生的心靈,讓正確的思想扎根。只學會課本上的知識是不夠的,要豐富小學生的思想品德教學內容,就需要教師積極尋找教學內容與生活的聯系點,將課本知識向課外延伸,以便適時開展生活化教學。讓小學生在真正的“生活”環境中接受思想品德的感染和熏陶。
在學習“主動拒絕煙酒與毒品”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在課上向學生講述煙酒、毒品的危害。由于校內幾乎見不到這些物品,因此,學生對教師所講的內容可能印象不深。此時,教師可以找來警察到班里開展“拒絕毒品? 遠離毒品”的講座,通過一幕幕觸目驚心的視頻:吸毒者的身體腐爛、吸毒者走上搶劫犯罪道路而斷送一生……讓學生對毒品的危害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認識。各種活生生的例子就在學生身邊,學生能夠更直觀地認識到煙酒、毒品對于人類身心健康的巨大危害,從而早早地樹立起遠離這些物品的決心。
(二)創設生活情境,進行角色化教學
思想品德與我們的生活不分可割,所以,其學習內容只有符合學情,符合學生日常需求,反映學生日常行為,才能讓學生感同身受。根據實際課程的安排,教師可以創設富有生活化的情境,讓學生參與表演,學生可以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不知不覺地受到品德的教育。
例如,在學習五年級《道德與法治》中的“傳統美德? 源遠流長”的內容時,教師創設情境:把全班分為六個小組,分別讓小組成員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表達出自己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小組成員中有扮演父母的學生:早上起來開始叫醒孩子、做家務、工作、輔導功課;扮演孩子的學生:等著父母叫醒上學,衣來張口、飯來伸手,只顧學習;扮演教師的學生:備課、研討、上課、批改作業;扮演清潔工的學生:打掃大街、倒垃圾;扮演農民的學生:除草、收割、噴蟲……通過不同的角色扮演,學生在這節課上清楚地了解到不同職業的無私貢獻:做一名教師,要教書育人,要更好地為學生服務;作為一名農民,要每天辛苦耕耘,汗滴禾下土,為社會生產糧食,同時也清楚地了解到作為父母的艱辛與責任。通過學生真實地投入到思想品德教育的學習,更能促使學生樹立起正常的學習觀,讓學生肩負責任,為社會作出更多的貢獻。
(三)拓展課外,延伸課外生活化教學
回歸生活化教學,在依靠課堂教材內容塑造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價值觀的基礎上,要主動讓學生走出課堂,利用生活實踐引導學生認知,從而在潛移默化中起到規范作用。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深入體會人們的良好道德行為所帶來的社會秩序,如,在紅綠燈口,在斑馬線旁,涌出一大堆身穿紅色馬甲的志愿者,為人民的安全通過提供正確的引導信息??梢宰寣W生體驗當志愿者,在學校附近周邊的馬路旁邊引導家長車輛停放、在學校進門處開展測量體溫等活動。學生在真實的實踐環境中接受培養自身良好的行為習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也能夠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四)改進評價方式,課程與生活統一教學
新課改背景下,以學習成績為評價標準的評價體系已經滿足不了當代學生的發展需求。教師通過關心學生,與學生真誠溝通、交流,才能更好地了解課學生后和校外的表現。通過家訪,了解學生在家的表現,及時把學生在校表現反饋給家長。教師還可以通過設置具體案例,讓學生回答問題,然后通過學生的回答判斷其價值取向和思想認識水平,并作為考試成績的一個參考指標。例如,在學習“我們神圣的國土”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就可以給學生出題:列出一些我國在近代曾經丟失的土地;然后讓學生說出哪些是中國的領土,哪些不是。通過學生的回答,教師就可以判斷出學生對于我國國土丟失這件大事是否關心。這是判斷學生是否愛國的一個依據,也能很好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愛國主義思想。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思想品德教育需要生活化教學的開展,幫助學生對深刻的理論知識進行理解,在生活實踐中獲得認知上的提升,加強德育和心理教育,提高教學的有效性。而在課堂構建上,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做好設計安排,營造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吳志華.淺析小學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學策略[J].新課程·中旬,2019(4):69.
[2]陳曄.小學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學策略探討[J].西部素質教育,2018,4(14):45-46.
[3]尹明蘭.小學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學的策略探析[J].文淵(小學版),2018(11):438.
[4]陳繼海.淺析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與教學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6(18):52-53.
[5]于新嵐.淺析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與教學策略[J].魅力中國,2017(48):122.
責任編輯? 羅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