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丹 楊清海
摘要:我國經濟正處于快速發展的重要時期,大眾環保意識也在不斷完善、發展,讓社會各界開始關注自然環境保護工作。本文從環境污染犯罪角度,對于污染物性質鑒定的司法審判實證進行分析。旨在為一線司法人員提供審判參考,推動我國環境治理進入新時代。
關鍵詞:環境污染犯罪;污染物性質鑒定;司法審判;實證分析
前言:通過鑒定污染物基本性質,法院可以對污染環境犯罪案件進行詳細分析,并提供公正判決,這也是我國近些年司法機構對于環境污染犯罪判決的基本流程。為讓該判決流程更為完善,需要通過實證輔助司法判決,從而對未來的污染物性質鑒定提供幫助。
1研究樣本
本文研究的環境污染犯罪案例取自聚法案例網(https://www.jufaanli.com/),將“污染環境罪”設定成關鍵字,裁判時間選取2015年至2021年,并對所有裁判文書進行篩選,對于一些無關污染物性質與重復性案例提取后,選取1481份具有參考價值的案例。現以整理的案例當成樣本,對于污染物性質鑒定的司法審判展開多方面的分析。
2污染物性質鑒定司法審判實證分析
2.1污染物來源
以本文的裁判文書為例,可以根據污染物來源劃分為以下幾種:第一種、小團體經營者,例如小型工廠與個體戶,占案例總數的55.30%。這種主體不僅經營規模普遍較小,許多經營主體也沒有通過當地的工商、生態環境等部門的審批,屬于非法經營范疇;而企業擁有相對完善的規章制度,雇傭的員工也有具體的分工模式,占案例總數的29.44%,集中于電鍍、煉油等行業,犯罪行為多是將沒有經過嚴格處理的廢水排放于自然環境;第三種則是來源未標明,占案例總數的15.26%,例如傾倒未知廢液。而非生產加工的污染物,例如非法傾倒垃圾,也屬于這一范圍內[1]。相較于小團體經營者無規范記載污染物具體排放方法與去向等信息,企業在管理方面擁有完整制度,讓方便執法部門取證,可以對污染物性質鑒定提升效率。然而,在司法實踐中也會遇到污染物來源不可追溯的問題,多是因為污染物成分復雜,難以溯源生產廢棄物的單位。生態環境部于2019年發布《危險廢物鑒別技術規范》,為鑒定這類污染物性質提供技術支撐。
2.2鑒定主體
環境污染檢測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對于污染物影響環境也需要花費過長的鑒定時間,實際支出高,造成對于污染物性質鑒定工作無法快速解決。在這種實際需求影響下,法院既要選擇合適鑒定機構,也需要讓證據形式更加充實。現在鑒定污染物性質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第一、監測。通過連續時間檢測需測定物質濃度變化,并通過觀察輔助分析其影響周邊環境過程。由最高人民法院于最高人民檢察院在2013年發布的《關于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下文簡稱《解釋(2013)》,而在2016年發布的稱為《解釋(2016)》),規定僅有縣級以上的環保部門和其所屬監測機構才可以展開環境監測,獲得的監測證據也需要由省級以上的環保部門認可才能應用[2]。可是近些年環境污染犯罪數量提升,導致這套程序嚴重影響案件處理效率。而《解釋(2016)》則將認可程序取消,讓監測數據可以直接證明污染物對于環境的影響;第二、檢驗。在《解釋(2013)》中明確規定,如果環境污染案件的一些專業問題需要進入鑒定流程,可是司法鑒定機構與司法解釋規定無法提供檢驗條件,需要由專業檢驗人員加入鑒定環節,報告可以作為定罪量刑的參考使用,僅是承認檢驗報告在司法程序的合法性,卻也僅是鑒定意見的補充內容。在《解釋(2016)》中,則是增加由公安部門指定機構提供的檢驗報告,可以和鑒定意見擁有同樣地位,進一步提升檢測報告法律效力;第三、檢測。《解釋(2016)》規定,如果是公安機關參與到污染物檢測中,其數據是可以當成刑事訴訟證據應用。既是對公安機關這一主體基于授權,也讓檢測數據獲得合法性。雖然公安機關擁有國家承認的證據收集權限,可以讓取證具有合法性,但是在樣品采集后續檢測,是由公安部門提供給相關的內設機構,還是由國家認可的第三方檢測機構完成樣品檢測,在《解釋(2016)》缺少這方面規定。而在2019年頒布得到《關于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有關問題座談會紀要》,則是明確由第三方檢測機構負責檢驗處理公安部門獲得的污染物樣本。
2.3定性入罪客體
雖然2011年的《刑法》利用“有毒物質”取代1997年《刑法》中的“危險廢物”,擴大污染環境犯罪的污染物范圍,但是缺少具體的司法解釋,界定較為困難。在《解釋(2016)》中,補充有毒物質內容,覆蓋范圍包括危險廢物與擁有重金屬的污染物,以及《斯德哥爾摩公約》、《國家危險廢物名錄》明確的物質,從而統一司法理解[3]。盡管《解釋(2016)》以環境學與環境醫學為準,對于污染環境犯罪的重金屬類型羅列,可以卻沒有說明如果在界定時,涉及除羅列的重金屬外,擁有重金屬的污染物如何處理,缺少明確規定。缺少明確標準,如果僅依靠基本常識或是生活經驗,把涉案污染物全部定義成有害物質,會讓入罪范圍不合理擴增,對于刑法的“必要性”原則有所違背。但是案件涉及污染物是危險廢物,將其簡單歸納進“有毒物質”,反而會出現量刑過輕問題,難以起到懲治效果。
2.4結果評價
如果是環境污染行為正在發生,需要及時檢測污染物,獲取相應數據。如果是污染行為已經結束,則以殘留污染物或被損害空氣、土壤進行檢測。同時,以《解釋(2016)》與《刑法》展開司法審判,推動污染物性質鑒定司法審判得到進一步發展。
結論:環境污染是對我國未來經濟發展、人民健康產生深遠影響的犯罪行為,以“依法治國”為基本原則,對于污染物性質進行科學鑒定,給犯罪人員公正的司法判決。利用這種方法,可以讓我國社會治安穩定,規范個人與團體的行為,助力我國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楊迪.污染環境罪司法樣態透視——基于刑事判決的實證分析[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20(2):13.
[2]楊繼文.污染環境犯罪因果關系證明實證分析[J].法商研究,2020,37(2):15.
[3]晉海,王穎芳.污染環境罪實證研究——以中國裁判文書網198份污染環境罪裁判文書為樣本[J].2021(4):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