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翠婷
【摘要】如果能讓學生從自己熟悉的生活中找尋廣彩圖案設計與創作的素材,作品自有真情實意。學生要想設計創作廣彩圖案,必須了解傳統的廣彩圖案的結構和設計技巧并從中汲取營養。筆者嘗試根據本土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和歷史遺傳等信息設計一系列任務,以驅動學生進行收集、加工、整理并融入廣彩圖案創作中。學生根據任務以小組的形式在實地考察中收集好相關圖片,從圖片中抽取有代表性的素材進行篩選和畫面重組,生成圖案,拷貝在白色的瓷板或磁碟上進行繪制,創作出一批有著從化本土特色文化的廣彩,從而推廣和傳承廣彩文化。
【關鍵詞】中學;廣彩;本土文化;圖案創作
本土文化是人們生活的精神支柱,更是該地域人們生活的精神需求。《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可以運用自然資源(如,自然景觀、自然材料等)和社會文化資源(如,文體活動、節慶、紀念日、建設成就、重大歷史事件、傳說、故事、影視、戲劇、民族與民間藝術以及人類文化的遺物、遺跡等)進行美術教學。”廣彩圖案繼承了中國古代傳統的圖案表現手法,它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它的內容大部分描繪了人們追求理想生活的美好愿望,通過圖案這種方式反映出來,以寓意人們追求完美的境界和愿望。另外,為滿足人們驅除邪惡的愿望,廣彩的傳統圖案還常常采用了中國古代的吉祥物,如,八寶、蓮花、如意、麒麟、龍鳳等。在指導學生設計廣彩圖案時,學生對這些傳統圖案的運用興趣不大,創作出來的廣彩作品由于缺乏生活體驗,顯得蒼白無力,缺乏生氣。如果能以任務驅動法,讓學生從自己熟悉的生活中找尋廣彩圖案設計與創作的素材,作品自有真情實意。
一、課前任務驅動,確定圖案的題材
在任務驅動教學法中,教師雖然不能告訴學生該如何去解決問題,但是可以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相關線索,指導學生什么時候、去哪里、收集好哪一些相關資料等,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筆者嘗試根據本土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和歷史遺傳等信息設計了一系列任務。如,在圍繞從化廣裕祠文化設計廣彩圖案中,可介紹一些廣裕祠的歷史和地域文化的相關資料,提供如何充分利用廣裕祠豐富的人文資料融入圖案設計中的建議,設計好一個探究任務的基本框架,以驅動學生課前進行收集、加工、整理并融入廣彩圖案創作中。利用實地考察、采訪當地居民等活動任務,引導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從課室走向社會,去發現美和欣賞美,進而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感情,引導學生對廣彩產生興趣,培養學生高雅的藝術情操。
研究要落到實處,實地考察,能增強學生的體驗感,更好地收集好相關的資料。從學生的情況來說,對這些景點進行實地考察或是采訪當地居民將對本次課程研究有著重大的意義。我校實施美術校本課程的基礎年級是初一、高一,大部分學生來自于不同的鄉鎮,其思想和心理逐漸趨向成熟,部分學生的組織管理能力也不錯,為實地考察提供了保障條件。以任務驅動實地考察收集好景點圖片,將從圖片中抽取有代表性的素材進行篩選和畫面重組,進而生成廣彩圖案。
二、課中任務驅動,引導學生創作新的廣彩圖案
為了提高學生的創作熱情,教師可以在教學組織形式上盡可能多樣化,盡可能體現出美術學科的魅力,如,以小組合作探究、分組教學、現場教學等與傳統課堂教學不同的形式來吸引學生。教師在設計圖案創作任務時,既要考慮到學生的差異,又要考慮知識的特點和難易程度。學生根據任務單在實地考察中收集好景點圖片,從圖片中抽取有代表性的素材進行篩選和畫面重組,生成廣彩圖案,拷貝在白色的瓷板或磁碟上進行繪制。這一過程,教師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對任務進行難度等級的劃分,如,一級難度指標、二級難度指標、三級難度指標等。
廣彩圖案的結構是廣彩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圖案結構的好與壞,決定了廣彩作品藝術性的優劣。想要創新,離不開傳統的學習。只有充分了解傳統的廣彩圖案設計的奧妙,學生才能創作出有價值、有意義的廣彩圖案。學生從課前自主學習探究任務中了解到廣彩的圖案創作手法眾多,常用的形、意表達手法。學生通過收集各類典型的廣彩作品,分析理解廣彩圖案結構的特征,再根據內容進行構想,為創作奠定根基。
學生要想設計創作廣彩圖案,必須了解傳統廣彩圖案的結構和設計技巧并從中汲取營養。教師仍需再次為學生設計和構造出一系列具體而可行的操作性任務,引導學生根據自己收集的素材,進行分析、篩選,生成適合長方形瓷板或圓形瓷盤的圖案。這個過程,也是研究最大的難點。學生基本都是第一次進行本土文化的圖案設計,難免會無從下手。因此,教師任務單的指引尤為關鍵。教師要反復引導學生根據任務單進行思考推敲,修改稿件,最后才能定稿。在白色的瓷板或瓷盤上過稿、繪制時,學生定好鉛筆圖案的線稿后,就可利用復寫紙,直接復寫拷貝在瓷板或瓷盤上。然后用黑色的廣彩釉料進行勾邊,再填充顏色。這一步最大的學習難點是學生的勾線。因此,學生在瓷盤上勾線前,有必要練習中國畫的白描。在填色的過程中,學生要考慮整個圖案色調的協調性等。
三、課后鞏固,實現傳承與推廣廣彩文化
為實現傳承與推廣廣彩文化,教師要有意識地為學生設計與生活相關的課后探究任務,以便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實踐性的應用,既能達成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的目的,也能夠順利幫助學生拓展遷移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在融入了本土文化的廣彩圖案創作課堂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會把身邊熟悉的風土人情融入到學習內容中。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又提高了對非遺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意識。
教師在學生選擇本土風景名勝、習俗等內容上加強指導和引導,使其能充分體現本土文化和廣彩的特色。教師開設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廣彩創作課程,創作新的廣彩圖案;結合學生以前用色的經驗和技術,采用新的廣彩技法;在形成完善的廣彩藝術技術之后,向其他學校的學生和社會群眾進行推廣,也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總而言之,教師在運用任務驅動法進行教學時,要仔細分析每個知識點,統籌兼顧,課前要設計好學案,明確系列可行的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中掌握知識、技能和方法。要全面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不同的任務,并對其過程和結果進行客觀、科學的評價,這樣才能達到任務驅動的實際意義,真正體現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訓練學生的各種創造性思維,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美術新課程標準[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教育部.美術課程標準[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曾波強.廣彩研究與鑒賞[M].嶺南美術出版社,2012.
[4]張仁賢.這樣教學很有效——任務驅動式課堂教學[M].天津教育出版社, 2012.
責任編輯? 楊?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