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靈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高中傳統教育模式已經不復存在。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已經成為了高中物理課堂主要的授課模式。而優質的課堂提問,也成為了物理課堂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重要因素。他可以活躍學生的邏輯思維,學生具有自主學習的意識,也可以提高學生的物理素養。所以老師在課堂上提出正確的問題,作出正確的引導,對于學生學習物理有著重要的作用。本文將對于高中物理課堂提問的原則及優化進行探討,對于物理教學水平的提高產生幫助。
關鍵詞:高中物理;課堂提問;課堂優化
前言
高中物理作為高中教育中的一門主要學科,具有著知識量大且復雜的特點。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難免會感覺到物理的枯燥。所以為了讓學生打下更好的物理基礎,對物理產生興趣。教師應對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創新及改革,而課堂提問作為一項新的教學方式便能很好的起到提升學習興趣的作用,可以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升學生對于物理的興趣。
一、課堂提問原則
(一)科學性
物理作為一門科學學科,在提問時一定要具備認真嚴謹的態度,講究物理的科學性。如在進行物理規律及物理公式的學習時,教師所傳遞的知識信息要完全正確,對于物理專業術語的運用要完全準確。不可以讓學生對知識混淆,有不清晰,不明確的情況出現。如把長度和距離的定義注意區分,學生更好的理解復雜的物理知識。
(二)層次性
課堂提問,不僅僅是叫一名同學站起來回答問題,而是要面向全體同學。老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知識點設計問題。要讓基礎好的同學可以更深入的探究,而基礎差的同學也可以處在思維活躍的狀態。獲得不同的收獲和體驗。如在學習歐姆定律的過程中,將定律的概念問題交給基礎較差的同學,將歐姆定律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交給基礎更好一點的同學。當所有同學在課堂上有參與感,有回答問題時的喜悅,因此對物理產生學習興趣。
(三)趣味性
高中學業壓力較大,而物理的課程難度較高,就會讓學生降低學習興趣,不利于物理成績的提升,對物理甚至具有抗拒心理、抵觸心理。這時面對老師在課堂上的提問,也會做出逃避。這種情況下,老師應改變以往的提問方式,通過活潑,生動,有趣的方式,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物理的趣味性。
(四)啟發性
在學習教育的過程中,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對于學生成績的提高以及未來的發展,都會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在物理教學中,老師更應該對學生進行啟發性教學,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提出的問題也應該從“明白了嗎?”“懂了嗎?”變成“為什么會這樣?”“如何做到的?”等帶有引導性的問題。通過課堂提問,提高學生的自助學習能力。
二、優化課堂提問的策略
(一)以教材為基礎
高中生在學習方面所面對的最重要問題是高考,而高考大部分題目皆是以教材為主導,所以老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要以教材為基礎,讓學生對于教材上的基礎知識牢固掌握,并通過教材中問題的引導,培養學生多方面思考的能力。
如在“牛頓第一定律”的學習中,設計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坐在勻速直線運動的車里,將手中的筆向上拋出。筆會落在手里,還是落在手后?”這時教師可以組織同學進行小組交流,了解學生們的看法,并拓展學生的思考角度,促進學生對于知識了解的程度。教材中挖掘出更有意義的問題,提高學生的物理素養。
(二)問題提出要結合生活
物理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任何的物理現象都可以在生活中體現出來。在進行物理課堂提問時,要與生活結合起來,充電學生做出探討及理解。老師可以選擇進行情景式教學,學生帶入進場景并提出問題,從而引導學生們進行思考。
如在學習重力加速度時對于重力的復習,學生經過教學已經明白重力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教師便可以搭建出生活情景,并提出相應問題:“在該生活場景中,什么地方是對于重力的展現?”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行討論,在腦海中對生活場景進行搭建復原,再尋找出答案并回答教師的問題。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可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物理教學的質量。
(三)問題要有延展性
高中生對于問題的解決方式已經有了初步的判斷能力,而對于問題本身也會有自己的思考與想法。所以教師在進行物理教學時,需利用學生這一特性,提出帶有延展性的問題。物理知識點之間存在相互關聯的規律,所以在學習完某一節的知識點時,老師應提出與即將要學習的知識點有關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預習。或者是在學習某一節的知識點之前,老師對學過的知識點進行提問,進行知識上的復習。提高學生多方面多角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對物理基礎知識更加了解,做到通過提問真正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現階段的高中物理教學中,課堂提問可以起到很好的幫助。激發學生對于學習物理的興趣,促進學生們的學習效率。所以在課堂提問上,要做到結合實際生活,以教材本身為基礎,提出具有延展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并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升學生的物理素養。
參考文獻:
[1] 劉桂禎. 高中物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J]. 教育革新. 2017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