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慧
摘要:獎勵自古以來就是教師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基本手段。在提倡素質教育,重視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今天,獎勵更加受到廣大一線教師的青睞。但是獎勵沒有統一標準,受教師主觀因素影響較大,在實施獎勵的過程中,伴隨獎勵出現的缺點也開始日益凸顯。由于獎勵涉及眾多方面,本文主要以課堂中教師對學生的獎勵為研究對象,分析當下課堂實施獎勵存在的缺點,并提出針對性改進策略,力求為廣大教師在課堂中實施獎勵提供借鑒方法。
關鍵詞:課堂獎勵;缺點;策略
“獎勵”可以理解為是獎賞勉勵,能夠給人帶來榮譽、財務以及鼓勵。引申到教育中,是老師對學生表達自己對學生行為的喜愛與贊賞,這種肯定會使學生產生滿足感,受到老師肯定的學生就會有一種愉快的情緒體驗,對學習和生活也有了積極的動力,也會繼續爭取老師的認可。在心理學上,獎勵也稱為積極的條件關注,可以認為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積極行為或成長進步給予認可與獎賞,以期待學生以后會更經常、更有可能有類似的表現,從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這可以使人聯想到科爾伯格道德認知發展階段論中的階段三:“好孩子”(人際協調)的定向階段,該階段的個體按照人們所稱“好孩子”的要求去做,以得到別人的贊許,他們希望保持人與人之間良好的、和諧的關系,希望被看作是好人,要求自己不辜負父母、教師、朋友的期望。
在課堂中,教師適當合理的獎勵能夠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強化良好的行為,并能激發學生的榮譽感、上進心以及自信心。但是任何事物都帶有兩面性,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獎勵的缺點也開始日益凸顯,筆者主要總結了以下幾點:
一、課堂獎勵具有不公平性、存在個人偏見
某些教師無視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獎勵過分集中在某些人身上,學習好的學生,大都各科成績都不錯,對這些學生來說,受獎是家常便飯,因此,獎勵對他們的激勵作用也就淡化了,而大多數學生很少有受獎的機會,逐漸地喪失了自信[1]。的確教師獎勵過于集中具有良好表現行為的學生,尤其重視那些學習成績好,課堂上能夠積極回應老師的學生,而對于成績差,內向的學生則往往容易忽略,這種帶有教師主觀判斷標準的獎勵在實施的同時會使未得到獎勵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出現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在課堂上更加積極,而成績差的學生會在課堂上變得更加內向,自卑。因此教師必須要樹立平等的觀念,改變唯分數論的看法,關注每個孩子的閃光點,公平公正的使用獎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課堂獎勵過于重視物質獎勵,造成功利主義傾向
從一年級我們經常會因為一朵小紅花而好好表現,高年級努力學習獲得獎學金,這種物質獎勵會讓學生帶有過重的功利性傾向。在課堂上會出現這樣一種現象:一個學生在表現積極后,會反問老師你會獎勵我什么禮物?而由于教師經常忽視精神獎勵,可能老師說一句:“你今天表現很棒,老師看出你很用心在思考”這種話語認可使學生的心理得不到滿足,反而積極性下降。課堂加分制也是當下課堂獎勵的一種手段,比如教師在課堂中說完成一個任務加2分,一個課堂可能學生會加20多分,這種頻繁的加分也是一種變相的物質獎勵。其實獎勵的方式有很多種,教師要慎用物質獎勵,重“勵”輕“獎”,課堂中多用精神獎勵,讓學生得到精神世界的滿足。
三、課堂獎勵容易歸因不當,造成學生錯誤歸因
教師在進行獎勵時,往往會無意識歸因于能力或者天賦,比如在夸一個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時,經常會出現這樣的話語“某某某,你真是一個聰明的孩子”。這會造成孩子錯誤歸因為我成績好是因為聰明,那也會給其他學生造成一種錯誤的認知,即我學習成績不好是因為不聰明,從而會使成績好的學生出現驕傲自滿情緒,也會讓成績暫時落后的學生出現妄自菲薄的現象。根據韋納的成敗歸因理論,教師在獎勵時要注意將成功歸因于努力,讓成績優異的學生歸因于自己努力,在以后的學習中要保持下去,讓成績暫時落后的潛能生歸因于自己不夠努力,向榜樣看齊更加努力。因此在進行獎勵時,教師要力求激發學生的內部動機,積極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成長進步,正確歸因,讓其體驗到通過自己的努力帶來的成就感。
四、課堂獎勵次數頻繁,導致獎勵依賴或效果下降
教師在課堂中采用合理的獎勵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認真思考,但是如果頻繁使用獎勵,這會讓學生產生依賴心理或者效果下降。如果教師承諾完成某個學習任務會得到一個什么獎勵,學生則會積極的完成學習任務,但是如果老師沒有前提,學生則沒有那么積極,這種依賴心理不利于學生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對于低年級的兒童反而會造成一種“為獎勵而學習的觀念”。當下雖然提倡教師要不吝嗇獎勵,但是也不能把獎勵看作是課堂教學激勵學生的唯一手段,要選擇恰當的時機,有一定的判斷標準,不能濫用獎勵造成獎勵依賴,要根據具體情況與學生的具體水平,科學合理使用獎勵,這樣才會讓獎勵起的應有的作用。
五、學生為了獎勵不擇手段,弄虛作假風氣盛行
獎勵是每個學生都希望得到的,但是由于學生身心發展不成熟,一些學生可能為了得到老師的表揚,會出現弄虛作假現象,比如考試作弊,作業抄襲現象。尤其在網絡發達的時代,網上搜題答案準確清晰,堪比老師的標準答案,學生只重視是否得到獎勵而忽視了獎勵的本質意義,可能認真思考的學生并沒有得到獎勵,而從別處得到答案的學生可能會得到老師的贊賞,班級授課制下的老師沒有辦法一一核實每個學生的能力水平,反而無法察覺這種現象。這種獎勵只會讓學生養成弄虛作假,不誠實的品質,甚至影響周圍的人。面對這種現象,教師必須進行制止,教會學生做誠實的人比得到獎勵更加重要,要及時引導學生,讓學生明白獎勵的真正意義。
本文主要論述了當下課堂獎勵中存在的缺點,這些缺點來源于筆者在實習過程中通過觀察總結得到的,當然在一線教師實施獎勵時還存在其他方面的一些缺點,但是不可否認獎勵作為一種課堂教學手段,有其存在的積極意義。因此教師要正確認識獎勵的作用,科學合理運用獎勵,同時認識到獎勵并不是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唯一手段,教師可以通過豐富自己的教育、教學方法,使得問題、行為本身對學生具有吸引力[2],這遠遠比通過外部獎勵促進學生學習來的更具有意義。
參考文獻:
[1]郭禮海.教育中獎勵的誤區[J].中國校外教育,2012(32):3.
[2]陳傳東.教育隱喻:獎勵意味著什么[J].上海教育科研,2014(10):30-32.
[3]侯鑫.小學教育中獎勵的負向功能及其規避[J].教學與管理,2020(02):6-8.
[4]王星.農村小學教師課堂獎勵策略運用研究[D].西華師范大學,2018.
[5]魏宏聚,陳斯琪.“獎勵”在教學中運用的誤區及本真回歸[J].中國教育學刊,2016(12):53-56.
[6]郭勝.小學課堂獎勵的負效應及規避策略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