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熙穎 蔣才芳
摘 要:開放式創新是否可以提高企業的績效是學術界和企業關心的重要議題。文章通過梳理國內外核心期刊的文獻,以開放式創新概念內涵的研究為起點,對開放式創新的類型以及測量方法進行總結,分析其對企業績效的直接影響機制和間接影響機制??梢园l現現有研究對開放式創新的衡量以及兩者之間的影響機制不夠完善,需要進一步豐富。
關鍵詞:開放式創新 企業績效 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2)01-069-04
一、研究背景
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我們黨立足我國發展全局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論是國家還是企業,想要發展都必須要創新。
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以至于傳統的封閉式創新越來越受限制,企業內部的組織資源、知識和能力無法對變化迅速、新興的市場做出及時的反應,不足以滿足企業自身的發展,Chesbrough在2003年首次提出開放式創新模式。新冠疫情的爆發給經濟、社會都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開放式創新作為一種新型創新方式有擴大價值創造空間的潛力,它允許更多價值創造的方式的存在,企業采取開放式創新可以有效度過危機。在過去的十幾年里,“開放式創新”似乎已經成為公司創新過程的主導方式?!秶覄撔买寗影l展戰略綱要》中強調要全面推進開放創新,在資源約束的條件下,企業進行開放式創新,可以與外部(例如顧客、競爭對手、供應商或者研發機構等)聯系,通過合作、買賣專利或技術所有權、投資項目、成立研究聯盟等方式在組織內部或外部獲取創新資源進行創新,資源利用最大化,進而提高企業績效。另一方面,企業過度實施開放式創新、依賴外部資源也會帶來負面影響,企業內部缺乏人才和技術積累,企業將會面臨著經濟效益和創新能力的雙重下滑。開放式創新是否真的可以提高企業的績效成為學術界和企業關心的重要議題。
鑒于此,本文基于文獻研究視角,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國知網數據庫中搜索有關開放式創新與企業績效相關的文獻。選取核心期刊文獻,通過梳理和總結現有的有關開放式創新與企業績效關系的研究,系統地分析開放式創新的內涵、類型及測量方法,全面解析開放式創新影響企業績效的直接機制和間接機制,間接機制又包括調節機制和中介機制,最后分析現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未來研究的方向,為深入開放式創新的研究提供參考。
二、開放式創新的概念內涵、類型和測度方法
1.開放式創新的概念內涵。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企業內部創新資源無法滿足企業的自身發展,企業應該提高對外部環境的滲透性,依賴外部開發的知識和技術,開放式創新這一概念應運而生。開放式創新這一概念內涵是Chesbrough在封閉式創新的基礎上首次提出,并在Laursen和Salter、陳鈺芬和陳勁、Cassiman和Valentini、王雎和曾濤等學者的推動下不斷得到完善和豐富。
Chesbrough(2003)從資源基礎觀的視角將其定義為:企業跨越組織邊界利用企業內外部資源提出創新思想,利用內外部商業化資源進行創新活動實現創新思想。當然,開放式創新的提出并未否定封閉式創新的存在?;贑hesbrough對開放式創新涵義的界定,Laursen和Salter(2006)進一步指出,企業從組織外部獲得的創新資源,包括其種類和數量就是開放式創新的本質。Laursen和Salter(2006)同時也指出開放式創新及其他類似的創新概念的中心是企業如何在創新過程中使用外部行為者的想法和知識。陳鈺芬和陳勁(2009)的開放式創新機理提出企業通過開放式創新向外部獲取的資源包括市場信息、技術以及制造能力三種缺一不可。也有學者從動態化、過程化的角度豐富開放式創新的涵義。Cassiman和Valentini (2016)提出開放式創新范式是關于知識的流動,且這種知識的流入和流出是互補的,同時參與購買和銷售知識可以讓企業增加創新成果。王雎、曾濤(2011)以價值創新為理論依據構建完整的認知體系來界定開放式創新的內涵,該體系認為價值創新是開放式創新的本質,企業組織層面的創新資源流動即是價值創造與獲取,價值識別就是實現開放式創新的過程。由此可見開放式創新具有以下特點:開放式創新跨越了組織邊界,是一種分散式的創新。開放式創新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既包括傳統創新的全過程也包括產品生產和市場化的過程。開放的對象不僅僅局限于顧客或者專門的研發機構,而是參與整個開放式創新過程的所有主體。
2.開放式創新的類型。對于開放式創新的分類,主要分為兩個流派。第一種分類方式是基于資源基礎觀,按照資源流動的方向分為兩種類型(Lichtenthaler,2009)。當企業通過合作、聚合等方式將外部知識、技術等創新資源引入到企業內部時,企業實施內向型開放式創新;外向型開放式創新則是將企業內部的資源分享給外部合作者從而獲得商業價值??缃M織聯盟也會激發企業開放式創新。大部分學者沿用了這種分類。在此分類的基礎上,任之光等(2020)提出開放式創新的類型還應包括內、外型開放式創新相協同的方式。第二種分類方式則是按照企業合作對象的程度分為開放式廣度和開放式深度。前者指企業開放合作對象的數量多少,后者則表示與企業合作對象的頻率、合作深度。Keupp等(2009)分別將開放式創新的深度分為高、中、低三個等級,并將其兩兩組合,獲得九種開放式創新的分類。
3.開放式創新的測度方法。如何測量開放式創新是探究開放式創新與企業績效關系的重要前提,通過對現有研究進行梳理發現測量開放式創新的方法主要有四種類型:第一種是運用問卷量表題項測量開放式創新廣度和開放式創新深度,第二種是運用問卷量表題項測量內、外向型開放式創新,第三種是利用二手數據測量開放式創新廣度和開放式創新深度,第四種是利用二手數據測量內、外向型開放式創新,其中比較常用且主流的方法是問卷量表。具體的測度圖略。
三、開放式創新與企業績效的關系研究
通過對現有有關開放式創新和企業績效的相關研究進行梳理,發現有關兩者關系的研究大多數是實證研究,主要包括了直接機制和間接機制,直接機制中主要包括了開放式創新對企業績效的正向影響、負向影響以及倒“U”型影響,間接機制則是某些情境因素在兩者直接關系中起到的調節作用或者中介作用。
1.直接機制。(1)有關開放式創新對企業績效的正向作用。郭海,韓佳平(2019)落腳于動態能力理論,以數字化的新創企業為樣本,研究了開放度對企業績效的影響, 結果表明開放式深度可以直接正向促進企業績效,但是開放式廣度對企業績效的影響不大。蔣振宇等(2019)運用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管理者和研發人員的樣本,實證了創新開放度與企業創新能力的關系,他提出創新開放度越高越能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任之光等(2020)對制造企業進行調查,研究表明,除內、外向型開放式創新可以提高企業績效以外,兩者的協同作用也可以提高企業績效。(2)有關開放式創新對企業績效的負向影響。任愛蓮(2010)以中小科技型企業為對象,將企業開放對象分為消費者、供應商、競爭對手和研究所四種類型,分別測量其開放式創新度,發現企業對競爭者的開放創新度與企業績效之間呈負相關關系。Huang等(2009)通過觀察提出那些長期靠外來技術進行創新的企業,其可持續發展能力與績效比那些獨立研發技術的企業相比要差一些。(3)有關開放式創新對企業績效的倒“U”型影響。Laursen等(2006)通過以英國2707家制造企業為對象進行實證研究,發現開放式創新的廣度和深度都對企業績效有倒“U”型影響。楊震寧等(2020)對2015—2017年期間1407家中國制造業企業的數據為研究樣本,研究開放式創新度對創新績效的影響,同樣得出了倒“U”型影響的結論。
2.調節機制。一般來說,沒有考慮情境因素的實證研究是枯燥、單一且缺乏普適性的,學者們分析了開放式創新的情境因素。有關企業內部的情境因素。人力資本是勞動者擁有的知識技能、技術、體力等,可以有效進行資源配置、極具創造性,對人力資本的投資可以有效提高企業績效。張珺涵等(2019)以我國科技服務企業為樣本通過實證,提出在創新開放式影響企業績效的路徑中起到正向調節的作用。吸收能力是企業知識管理的關鍵能力,而知識管理在開放式創新過程中至關重要,吸收能力是知識管理中占主要地位的能力。他們認為企業吸收能力越強,企業對外部知識、資源的搜索能力越強,可以降低開放式創新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搜索成本增加等問題。鄭健壯等(2017)通過對集群企業發放問卷,驗證了吸收能力越強,開放式創新越能提高企業績效。商業模式是企業創造價值的方式,其對開放式創新績效的影響也受到大家的關注,大多數學者從理論層面分析肯定了商業模式的調節作用,任之光等(2020)通過層次回歸模型深入研究了商業模式(效率性和新穎性)對不同的開放式創新類型與企業績效的正向調節作用。
有關企業外部的情境因素。市場環境的變化對于企業來說即是機會也是威脅,它的動蕩性說明了企業外部環境中可能的技術變化以及顧客需求變化的不確定性。學者們認為當市場動蕩高的時候,企業自身無法做出應對,這就需要對內外部的資源進行整合創新,從而促進企業的發展。Lichtenthaler(2009)證實了增加企業外部環境中的技術動蕩程度、技術市場的交易頻率以及技術市場的競爭強度都能正向調節外向型開放式創新對企業績效的積極作用。馮長利和程悅(2020)運用Meta分析法也指出市場環境動蕩時,開放式創新更能促進企業績效提高。楊震寧等(2020)指出制度環境是影響開放式創新與績效的重要因素,并驗證了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調節作用,發現對不同的開放式創新類型的調節作用存在差異。
3.中介機制。關于開放式創新與企業績效之間的中介機制還不夠完善。Cheng等(2015)發現,組織學習能力在開放式創新與企業創新績效之間起著中介作用,關注外來活動可以突破性地提高創新績效。蔣振宇(2019)通過問卷量表測量開放式創新度探討了開放式創新對企業創新能力的新路徑,重點分析了開放式創新—知識溢出效應—企業創新能力的中介機制。他認為企業在開放式創新過程中,新興企業往往可以通過對“無意識”知識的獲取來提升其創新能力,從而進一步提高企業績效。郭海(2020)立足于數字化情境,認為商業模式的創新可以讓企業更有效地對外部的創新資源來源進行價值識別,通過價值創造實現知識的轉化促進新創企業的成長?;诖蓑炞C了數字化新創企業中,商業模式創新在開放度與企業成長績效的中介作用。
四、結論與展望
1.研究主要結論。本研究對開放式創新與企業績效相關文獻進行梳理總結,發現現有研究主要探討了四個方面的內容:(1)關于開放式創新的概念內涵、類型以及測度方法。其中開放式創新的內涵學者們主要從資源觀視角和動態的視角對其進行概述;開放式創新類型可以按照資源獲取的程度或動態過程的方向進行分類;開放式創新的測量主流方法是問卷量表,量表的制定已經成熟,二手數據的測量方法還不大流行。(2)開放式創新對企業績效的直接機制?,F有研究中證實了開放式創新與企業績效間的正向影響、負向影響以及倒“U”型影響,由此可見學術界的結論并未統一。(3)開放式創新對企業績效的調節機制?,F有研究學者們分別探討了本文對人力資本、企業能力、商業模式創新、市場環境和制度環境五個內、外部情境因素的調節作用。(4)開放式創新對企業績效的中介機制。中介機制的研究相較于調節機制來說偏少,少數學者研究了組織學習、知識溢出效應和商業模式創新的中介作用。
2.現有研究的不足與展望。現有研究的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研究主題,現有研究主要集中研究開放式創新中某種變量與企業績效的相關性以及某種情境因素在兩者關系之間的調節或中介作用,但是沒有對具體的影響作用機制進行闡述。二是研究對象,現有的實證研究選取的樣本大多屬于高新技術行業、制造業等單一樣本,并未同時選取多個行業樣本,實證研究的發展也會受到限制。三是開放式創新的測量方法比較主觀,二手數據的測量方法還需要進一步的發展,這或許也是現有研究結論不統一的原因。并且現有文獻用開放式創新類型衡量開放式創新時并未考慮到開放度,用開放式創新度來衡量開放式創新時并未考慮不同開放式創新類型,對開放式內涵的體現不夠全面。
基于以上不足筆者認為未來的研究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完善開放式創新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機制,包括企業為何選擇開放式創新、如何進行開放式創新管理,通過何種途徑給企業帶來了何種效益。二是在研究中選擇樣本時考慮樣本的多樣性,盡量獲取更多數量的樣本,同時結合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對開放式創新理論進行系統的劃分。三是結合財務報表,構建既可以體現開放式創新的程度又可以體現其類型的開放式創新測量指標。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19A308)]
參考文獻:
[1] CHESBROUGH H W. Open innovation: how companies actually do it[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3, 81(7): 12-14.
[2] Laursen, K. and Salter, A. Open for innovation: the role of openness in explaining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mong U.K. manufacturing firms[J]. Strat. Mgmt. J., 2006( 27): 131-150.
[3] 陳鈺芬,陳勁.開放式創新促進創新績效的機理研究[J].科研管理,2009,30(04):1-9+28.
[4] Cassiman, B. and Valentini, G. Open innovation: Are inbound and outbound knowledge flows really complementary[J].Strat. Mgmt. J., 2016(37): 1034-1046.
[5] 王雎,曾濤.開放式創新:基于價值創新的認知性框架[J].南開管理評論,2011,14(02):114-125.
[6] 任之光,高鵬斌.雙向開放式創新及其協同、商業模式和企業創新績效的關系研究[J].管理評論,2020,32(08):116-130.
[7] Lichtenthaler, U. and Lichtenthaler, E. A Capability Based Framework for Open Innovation: Complementing Absorptive Capacity[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9(46): 1315-1338.
[8] 陳鈺芬,陳勁.開放度對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J].科學學研究,2008(02):419-426.
[9] 張慧穎,王貝芬.開放式創新策略與新產品績效的關系研究[J].管理工程學報,2019,33(01):94-101.
[10] 馬文甲,張琳琳,鞏麗娟.外向型開放式創新導向與模式的匹配對企業績效的影響[J].中國軟科學,2020(02):167-173.
[11] 季桓永,金永生,張靜.開放式創新與企業績效——學習導向與網絡外溢的調節作用[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9(02):53-58.
[12] 張曉月,劉瑩瑩.知識基礎與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關系研究——基于開放式創新的調節效應[J].財會通訊,2020(06):14-18.
[13] 張珺涵,羅守貴.開放式創新、人力資本異質性與企業績效——基于科技服務業的實證[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21):105-112.
[14] 莫斯惠.技術商業化能力、開放式創新與企業成長性[J].財會通訊,2017(36):77-82.
[15] 郭海,韓佳平.數字化情境下開放式創新對新創企業成長的影響:商業模式創新的中介作用[J].管理評論,2019,(下轉第1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