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辰
摘要: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也逐漸成為了一種共識。當代社會文本信息的爆炸性發展,對學生閱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只有具有較高的閱讀能力,才能夠在面對紛繁錯亂的文本信息時,準確的理解其中的含義,抓住文本的核心內容。有鑒于此,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予以足夠的重視,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方式開展閱讀實踐,促進學生閱讀有效性的切實提升。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能力;閱讀情境;讀寫結合;信息技術
新課程改革以來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做出了重要論斷,閱讀能力是其中的集中表現。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有利于學生理解程度的加深與視野的開拓,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但是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忽視了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進而影響了學生閱讀效率與質量的切實提升。有鑒于此,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先進閱讀教學方式的運用。
一、創設良好閱讀情境,增強學生閱讀代入感
良好的閱讀情境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還有利于學生閱讀代入感的切實提高。在以往的初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由于教師的教學方式較為單一,因而閱讀情境的創設也沒有達到預期的要求,學生無法充分在閱讀過程中產生獲得感,自然難以感受到閱讀的樂趣。有鑒于此,教師應當根據教材中的內容,以生活化的方式展開閱讀教學,引導學生根據教材中文本內容,聯想實際生活中的體驗,教師也要在學生的實際生活與課堂閱讀中搭建一座溝通的橋梁,使學生能夠在閱讀過程中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促進閱讀有效性的實質性提高。
例如,在學習《春》時,這篇課文是朱自清著名的抒情散文,具有很高的可讀性,并且與學生的實際生活體驗有著十分密切的關聯性。本著“創設良好閱讀情境,增強學生閱讀代入感”的教學理念,我首先引導學生聯想自己在實際生活中對春的體驗,并且與課文中的內容相聯系,在此基礎上,學生產生了一種情感上的共鳴,并且對課文中的文本內容產生了很強烈的閱讀興趣,而后學生對其中的行文結構、主題思路、思想感情等有了一個概括性的認知。實踐證明,在創設良好閱讀情境的基礎上,學生可以聯系自身實際進行閱讀,進而實現閱讀效率與質量的躍升。
二、采用讀寫結合模式,深化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讀寫結合閱讀法的有效運用,不僅有利于學生集中時間與精力對相關文本進行閱讀,并且還有利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文本內容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礎上學生的理解水平與鑒賞水平才能夠得到提升。簡而言之,讀寫結合就是使學生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動筆,將自己的閱讀體會,以文字的形式表現出來,進而實現對文本內容的深入理解,促進閱讀質量的提升與理解程度的深化。
例如,在學習《濟南的冬天》時,這篇課文具有很強的樸素性特征,適用于采用深入閱讀的方式體會作者的情感。本著“采用讀寫結合模式,深化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的教學理念,我首先在課前導入環節為學生簡單的講解了讀寫結合的基本思路,即在閱讀中融入自己的思考,并且對課文中具有高度借鑒價值的內容標記下來,采用“圈點勾畫做批注”的方式,深入體會了作者對濟南的冬天的感情,在此基礎上,學生從宏觀和微觀兩個維度,對課文進行了深入的閱讀,體會到了作者對冬天的懷念與熱愛,產生了良好的閱讀效果。
三、利用信息技術優勢,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提升,還離不開信息技術的實質性運用,并且在此基礎上促進學生閱讀視野的開拓。伴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以信息技術為技術依托的多媒體教學模式,在初中語文課堂上的應用越來越頻繁,并且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多媒體閱讀教學模式具有聲情并茂、視聽結合、動靜相宜的突出優勢,可以為學生展示動態化的閱讀環境,進而調動學生的多重感官,促進學生閱讀體驗感和參與感的提升。
例如,在學習《雨的四季》時,這篇課文對春夏秋冬四季的雨進行了藝術化的描寫,具有很高的可讀性與鑒賞價值。秉承著“利用信息技術優勢,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的教學理念,我首先利用多媒體設備可以展示圖片與播放視頻的優勢,播放了不同季節的雨的視頻,使學生對四季的雨有了一個直觀的認知,為學生深入閱讀鑒賞課文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而后我引導學生結合多媒體展示的畫面,從字里行間感受四季的雨中描寫的內容,進一步增強了學生閱讀過程中的趣味性,將提升閱讀能力的理念落到了實處。
總而言之,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師教學思維的切實轉變與教學手段的實質性更新。有鑒于此,教師應當采用讀寫結合、創設情境、多媒體教學的方式,促進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在此基礎上,實現學生閱讀效率與質量的切實提高,并且引導學生深入的體會字里行間體現的行文結構、表現手法、思想感情等,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切實提高與語文核心素養的有效培養。
參考文獻:
[1]姜恩偉.探究提升初中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有效路徑[J].科普童話,2020(28)
[2]俞靜潔.抓深層閱讀教學 促閱讀能力提升[J].中學教學參考,20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