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曉燕
摘要:“雙減”政策下,關于減輕作業負擔,一是要通過系統設計符合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體現素質教育導向的基礎性作業,布置分層作業、彈性作業和個性化作業,堅決克服機械、無效作業,杜絕重復性、懲罰性作業;二是通過教師切實履行好作業指導職責,提高作業質量和學習效率。所以就要突出對數學作業進行精準化設計與指導。
關鍵詞:雙減;精準;初中數學;作業設計
一、精準化設計數學作業
“精準設計”主要是指作業設計必須要因材料施教,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和需求,最大限度的“適合”每一個學生。“精準設計”還有“在作業量方面,學生能夠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作業”。
(一)著眼“質量”,確保作業高效益
1.明確作業設計標準
結合“有效作業”的有關規定,界定了作業設計標準,突出了“四必須”:⑴必須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⑵必須能夠引發學生的思維,并能轉化為學生的實踐。⑶必須具有層次性和梯度性,確保每一名學生都有適合于自己的作業;⑷必須確保學生能夠在規定時間內完成
2.明確作業設計來源
主要從兩方面設計:⑴當日課堂教學的重點與難點,讓學生能及時復習鞏固,促進技能形成;⑵學生前次作業或平時的測試的缺失之處,確保其困惑及問題能得到及時補救,(3)作業中有意識地要滲透思維障礙點,為學優生提供學習天地。
3.嚴格作業設計流程
堅持“集體設計,超前儲備”的原則。集體設計,就是必須在集體備課時一并設計作業,確保作業有計劃。超前儲備,即建立“作業庫”,就是將作業題目按適用章節、適用層級、作業時間充實到“庫”中,并標注出考察目標、思維點、易錯點等,以方便教師依據不同學生情況調配作業。
(二)著眼“數量”,確保作業高效率
1.落實作業分層機制
為保證每一名學生都能完成作業,對作業進行分層設置,我們將有效作業的設計確立為四大板塊——錯題回顧、基礎鞏固、能力提升、快手園地。四大板塊的作業設計,遵循了學生思維發展特點,呈現出由簡單到復雜的思維梯度。(1)錯題回顧,B、C類學生必做,A類選做,面向A、B、C類學生(A、B、C指學生數學學習水平由高到低所賦予的等級,下同),主要是針對課堂練習及以往作業中的易錯點進行題目變式,以幫助學生及時以往錯誤糾正并加以鞏固,防止再次出錯;(2)基礎鞏固,B、C類學生必作,A類選做,主要面向C類學生,以基礎性題目為主,作業量較小,難度較低,作業內容基本可以通過課本知識點及對例題的模仿即可解決,有利于學困生生發出成就感,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減輕學困生的心理壓力;(3)能力提升,A、B類學生必作,C類學生選作,作業內容以當天課堂學習的有關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及其變式為主,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和思維含量,可以幫助學生掌握當天課堂學習的知識點和相關的基本技能,完成學習目標,提高學習能力;(4)快手園地,A類學生必作,B類學生選作,C類學生不作要求,以綜合性、拓展性為主,一個題目可涉及多個知識點的綜合運用,思維含量較高,能幫助學生拓寬思路和知識面、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這一作業結構,改變了傳統的“一刀切”的作業設計方式,讓作業有了梯度性、層次性,并通過“必作+選作”的方式,照顧了學生間的差異,體現了“數學課程應致力于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
2.落實作業控制機制
為確保作業不過量,嚴格了作業量控制。在總量上,實行級部主任統籌制,嚴格限定各學科作業時間,確保總量不超;同時,落實了“過量作業喊停制”,并通過個別詢訪確保落實。
二、精準化指導數學作業
作業的精準指導:教師對學生作業的指導,必須著眼于學生存在的思維障礙點,進行有預設、有針對性的指導,使學生能夠找準思維障礙,并對應思維障礙類型,進而遵循相應的破解規律和方法迅速解決問題,實現從解決“一道題”向解決“一類題”的有效轉換,不斷建立起新的認知結構,完善數學思想和數學思維。作業反饋的有效性,是作業有效的保障。對此,我們落實了“二個強化”:
(一)強化批閱管理
作業的分層及數量的控制,為教師全批全改提供了基礎。通過“學生作業情況記錄”,由教師將每一名學生的作業情況,如出錯之處、原因分析等,進行即時記錄,為教師充分了解學情,進行有針對性講評及補救,提供了基礎與素材。
(二)強化作業講評
要求學生完成作業時,須在旁邊預留空白,當教師講評時,由學生在作業上勾劃出出錯之處,并標注錯因,并在之處寫出正確答案,進行“作業比對”。同時,還要求學生將自己的作業匯輯成自己的“作業集”,定期組織“作業回頭看”,使學生能時時習之。
(三)錄制微視頻,破解學生的思維障礙點
教師根據每天的作業題當中存在的思維障礙點提前錄制微視頻,當學生思考后實在找不到解題思路時,可在家長的監督下觀看微視頻,在思路的引領下繼續完成解題過程。
1.“切入點”破解思路
主要是幫助學生調整思路,對題目進行重新認真分析,找出切入點,從而使問題游刃而解。
2.“連接點”破解思路
數學題目蘊含著一些非直觀的思維元素,需要學生發散思維,拓展思路,找出與題目關聯的知識,搭建起“連接點”,從而實現問題的解決。
3.“特殊點”破解思路
一些數學問題,僅靠單一的思維或者解題方式,往往很難奏效。比如對在一定的范圍內研究其性質的問題,如果從所有值的角度去逐一考慮,問題將不勝其繁甚至陷入困境。因此,避開常規解法,跳出既定數學思維,就成了解題的關鍵。這一模式,就是要引學生抓住主要矛盾,運用替代思維,挖掘題目中的“特殊點”進行突破。
4.“過渡點”破解思路
在解數學題時,既要對已知條件進行全面分析,還要尋找題目中的隱性條件,將其作為數學中知識之間的聯系的節點,也就是過渡點,用全面、全新的視角來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包茂林.初中學生數學獨立作業的優化設計[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0(18):60-61.
[2]于曉陽.淺析設計初中數學發展性作業的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0(1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