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瑋
摘要:本文簡要分析了“雙減”政策的內涵,同時針對“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的有效布置展開了詳細論述,據此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淺薄見解供為參考,希望對小學數學實現控量減負、創新增效有所助益。
關鍵詞:小學數學;作業;雙減政策
一、小學數學作業布置中“雙減”策略的內涵解讀
根據雙減政策的要求,小學數學教學中應該全面壓縮作業時長,減少數學作業量,最大程度緩解學生的生理壓力和心理負擔,還孩子們一個快樂童年。通過分析現階段小學數學作業設置情況,發現導致學生作業負擔過重的原因主要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教師希望通過大量的習題訓練提高學生的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在留作業這件事上大量地、頻繁地采用題海戰術,然而由于“用力過猛”,非但沒能達成預想效果,反而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對他們的自信心和學習積極性造成了打擊。再者,如今社會上的“精英”思潮已經逐漸蔓延到了學科教學領域,對小學數學教學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因而目前很多教師有意識地為學生們設置難度更高的作業,這同樣加大了學生的心理壓力。結合當下的這種現象,我們認為“雙減”策略與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融合,不僅是減輕學生生理負擔的一個過程,也要體現對學生心理負擔的舒緩,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以及健康的身體狀態,同時培養他們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讓他們開始享受做作業這樣的一項學習活動,謀求全方位發展。
二、小學數學作業布置中“雙減”策略的有效實施
(一)減量提質,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
對于小學生而言,作業負擔過會大大增加他們生理上的疲勞感,壓迫他們的精神,嚴重甚至引發很多不良的心理疾病,這對學生的身心健康是極其不利的。雙減政策對我國小學各個年級的作業量做出了明確規定,如低年級不得為學生設置家庭作業;中、高年級的作業時長應該控制在60分鐘之內,故而教師在設置數學作業的過程中,一定要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實行“減負增效”的新策略,由原來的重量輕質轉變為重質輕量,幫學生利用最短時間和最少的精力收獲最高的學習收益。在具體落實階段,教師應避免設置這樣的作業題目:完成教材(練習冊)×頁第×題等,正確的做法是摸清全班學生做題的平均水平,據此設計難度適當、數量合理的數學作業,由此實現對學生作業時長的精準把控。與此同時,家長也應該積極配合教師評估學生們的作業時長,認真監測孩子在家做作業的情況,及時向教師進行反饋,以便教師進一步了解每名學生的學習水平,根據個體差異為他們量身定制數學作業。
(二)聯系生活,降低學生做作業的難度
小學生對數學的認知普遍停留于比較感性的階段,尚沒有形成自己的認知體系和思維模式,而我們知道數學講究一定的邏輯性,因而在真實的做作業的場景中,很多學生需要花費一段時間才能思考出問題的答案,這便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生的作業時長。所以從這一點上來看,教師對數學作業的布置應該體現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關聯性,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的眼光和數學思維去看待身邊的事物,一來能緩解他們感到做作業困難的現象,二來也有助于他們深層感知數學的重要價值。如在學習加減乘除這部分知識的時候,便可在作業設計中引入購物問題、或者是蛋糕分割等生活化問題,使學生的思維變得更加靈活,從而更游刃有余地完成數學作業,提高他們做作業的效率。
(三)突出探究,設置有深度的數學作業
在以往小學數學教學中,作業形式大多為書面作業,如抄錯題、做練習冊等等,這種模式下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不高,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思維能力得不到鍛煉,數學水平無法得到全方位的提升。為了改善這種情況,教師首先應該樹立正確的“作業觀”,再深入分析學生的個體特征,據此設計形式多樣的數學作業,將多種不同的訓練項目充分結合起來,改進學生曾經機械性做作業的方式,讓他們的多重感官得到最大呈現,從而精準傳遞數學學科的特征及價值。如在學習《立體圖形的體積和表面積》這部分內容時,為全面激活學生的學習體驗感,教師可將全班學生均衡地分成若干個小組,然后要求他們以小組為單位完成這樣的探究任務:選擇你們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可以是鉛筆盒,也可以是薯片的外包裝盒、鞋盒等等,根據最終選擇的物品尋找相應的測量工具,開展合作探究。期間要將本組測量的對象、測量用品、測量步驟以及測量結果詳細記錄下來,制作成報告形式。在這樣一個活動中,開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同時通過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他們的數學思維也獲得了有效鍛煉,真正從做作業的過程中收獲了樂趣。
結語
綜上所述,為加快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與“雙減”策略的深度融合,教師應該端正自己的“作業觀”,重質輕量,突出數學作業的針對性、探究性和趣味性,讓學生從做作業的過程中獲得愉悅感,從而消除身心壓力。
參考文獻:
[1]孔繁晶.控量減負,創新增效——“雙減”背景下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21(08):29-34.
[2]孫 萍萍. “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思考[J]. 新時代教育,20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