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藝

摘要:為更好地實現課標中提高學生能力和培養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 筆者嘗試探索了以層層遞進的問題鏈為載體的教學法. 巧用眾多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并高效突破教學重難點。通過精心設計, 使其成為引導學生探究數學問題的指明燈, 有效地促進學生走上數學探究之路.
關鍵詞:高中數學;問題;探究;向量;共線定理
一、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含義
根據學生的已有知識或經驗,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將要產生或可能產生的困惑,將教材知識轉換成為層次鮮明、具有系統性的一連串的教學問題,是一組有中心、有序列、相對獨立而又相互關聯的問題。從形式上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是一問接一問,一環套一環;從內容上看,它是問問相連,環環緊扣;從目標上看,它是步步深入,由此及彼。它的每一問都可使學生的思維產生一次飛躍,它像一條鎖鏈,把疑問和目標緊緊地連在一起。
二、探究式教學的意義
為了避免填鴨式教學,激發學生的探究能力,隨著精心設計的問題的提出和解決,歸納和總結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巧,不僅增進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引發更多的新問題,進而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強化數學思想方法, 提高數學學習能力, 培養數學研究興趣.將會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一種操作性強、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
三、案例呈現——“向量共線定理拓展性質探究”
(1)問題初始——深入淺出,催化情境
問題1:在ABC中,若P為線段BC的三等分點(靠近點B),請用作為一組基底來表示向量
問題 2:在ABC中,若P為線段BC的點,滿足,請用作為一組基底表示向量
(2)問題引導——思維導向,實現理論知識的生成,達到目的。
問題3:你能得到怎樣的更一般性結論?
問題4:已知,且,你能解釋的幾何意義嗎?
問題 5:如果P在線段BC外呢?的幾何意義會是什么?
問題6:針對第一次直觀結論,能尋找一種既能表示大小又能表示方向的量嗎?
學生發現:向量可以表示大小和方向,從而改進結論1:,問題7:針對第二次直觀結論,我們需要顛覆面積的新知。數學學科是否存在有向面積的概念?接下來補充有向面積概念
(3)問題驅動——激發興趣,創新拓展。
問題6:已知(其中不共線),則三點共線,你能類比到三維情況嗎?
四、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探究式教學的感悟
要遵循遞進性原則,一定要在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設計梯度分層的題目,要做到一環扣一環, 這樣才可以基于學生所能夠接受的難度逐步加深, 才能夠突顯問題的層次性和遞進性,從而保障課堂教學的完整性.要遵循發散性原則,注重設計的開放性, 引發學生開拓思維深度學習, 體現學生在探討這一問題時所呈現出的價值.本案例是圍繞平面向量共線定理這個知識點,從特殊到一般,從直觀到抽象,從已有結論到邏輯類比,從易到難,充分拓展了共線定理的其他推論,夯實了基礎,提升了眼界,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縱向開發知識深度, 橫向延展知識廣度, 逐步提高理論知識學習的教學方法, 而這樣的教學過程是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培養數學思維、提高數學素養的絕佳機會.
總之, 對于高中數學教師而言, 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探究式教學, 不但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也能夠優化課堂教學環節, 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在培養與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探究能力等諸多方面都具有積極的作用.作為教師, 更要展開積極的探索, 嘗試具有創新性的應用策略, 達到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科綜合素養的目的, 從而打造生動且高效的數學課堂.
參考文獻:
[1]樊慶菊.高中數學探究式教學的策略[J].中學教學參考,2017
[2]王志敏.淺談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探究式教學[G].科學中國人,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