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潔
摘要:低年級學生識字量少,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學習單純文字性內容難度較大,日常教學若只偏重識字教學和知識的識記,容易讓他們產生懼怕心理,影響后續學習。繪本是兒童文學的一種形式,圖文并茂,具體形象,生動有趣,符合低年級學生形象性思維的特征。將繪本作為語文課堂的延伸教學材料,可以幫助他們愛上語文,愛上閱讀,開闊眼界,豐富生活經驗,為中高年級的純文字閱讀打下堅實的基礎。本文主要闡述繪本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意義,并探究小學語文低年級繪本教學與寫作結合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繪本;教學策略
彭懿在《圖畫書:閱讀與經典》中指出:“在絕大多數的圖畫書里,文字僅僅是一個敘述者,在排列上并沒有什么出格的地方。但在有的圖畫書里,一行行排列得好好的文字會像脫韁的野馬,突然掙脫束縛,變得又大、又粗、又黑,甚至歪七扭八——這時的文字就不僅僅是文字了,是圖畫,是情緒,給我們帶來了視覺上的沖擊。”[1] 大衛.威斯納的《三只小豬》中,大灰狼使勁吹第三只小豬的房子,房子沒吹倒,但是文字卻被吹得七零八落,這種形式感所造成的視覺沖擊力帶來新奇的感受,立刻使小讀者沉浸其中。和語文書相比,繪本故事對低年級學生的吸引力更大。繪本文字簡潔明練,想象大膽,邏輯荒謬,圖畫色彩艷麗,構圖大膽精美,極具藝術表現力和美學價值。這種充滿意境和張力的美的敘事方式,孩子們跟著書中的角色在幻想和現實中遨游穿梭,在潛移默化中,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觀察力、想象力、理解能力都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一、繪本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意義
1.有助于兒童審美意識的培養
在中高年級的寫作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兒童審美意識的缺失現象較為普遍。為什么缺失?我認為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當前社會的集體浮躁,媚俗文化盛行,對兒童的審美取向造成嚴重影響。另一方面,教學中過分重視寫作能力的培養,寫作的育人功能,寫作方法技巧的傳遞,寫作的作業屬性過強,也會導致兒童審美意識缺失。繪本的圖美,文美,書美,用繪本補充語文教學,讓兒童在高雅、稚趣、美好的審美意識指引下擁抱真善美的生命情懷,形成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擁有積極的人生態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正如松居直所講的:“孩子們期待打開圖畫書的封面后,能看到另一個奇妙的世界,他們可以忘我地走進那個世界,進行快樂的體驗和歷險,最后合書時又回到現實中。”[2]
2.繪本的情感教育功能
繪本的內容貼近兒童的家庭和學校等日常生活,也關注兒童成長時期的情感問題,包括面對一年級入學焦慮情感的繪本、孤獨感和難過情緒的繪本、關于自信和勇氣的繪本、讓兒童開懷大笑的趣事繪本、面對親人死亡和病痛的繪本等,如《爺爺變成了幽靈》,講述的是一個叫艾斯本的男孩,面對最愛的爺爺去世的事情。教學中,學生不斷猜測爺爺忘記了什么事情,在猜測中,學生自己的內心感受不斷疊加,喚醒了心中愛的感受。這種意念會轉化為愛的行動,學生感悟到了生命的可貴以及死亡帶不走的東西,與家人經歷的精彩瞬間會成為永存家人心中的回憶,更明白要珍惜和親人在一起的時光,心存感念,不要失去后才嘆惋。
繪本的好處無法窮盡,借助繪本,由易到難,從句子開始仿寫,到段落仿寫,故事仿寫,可以有效降低寫作難度,規范語言表達,形成易于動筆、樂于表達的寫作情態。最終由模仿到創作。
小學語文教學中,寫作是個難題。我們常見一二年級試卷中的“看圖寫話”學生答題效果不佳,無話可寫。而蘊藏無窮故事的繪本,富有文學韻味的文字,似乎天然具備教學寫作的特質,學習過程中幫助學生積累素材,促進認知增長,激發想象,激勵思考。
二、小學語文低年級繪本課堂教學的策略
1.傳遞知識,成系列地教,學寫議結合
繪本故事中,講述知識的很多,甚至是整個系列在講某一方面的故事。這類繪本,我認為可以成系列地教, 根據不同學段設置不同目標,合理遷移,輔助寫作。例如《小威向前沖》、《我們的頭腦》、《著涼》、《肚子里有個火車站》、《血的故事》等一系列關于身體科學的繪本,教授后,是一年級學寫“我學會……”的最佳教材。又比如本土原創繪本中凸顯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如《濟公的傳說》、《牙齒,牙齒,扔屋頂》、《春茶》、《回家》等繪本,成系列地學習可以讓學生浸染在中國文化和民族精神之中,建構中國文化記憶,欣賞鮮明的中國特色,汲取中國文化力量,也在潛移默化中讓兒童的寫作和審美都更有中國味道。以《回家》為例,二年級學生可以鼓勵他們大膽表述對故事的理解,感受溫潤的親情,創作自己經歷過的回鄉繪本。而三年級則可以引導他們討論”回家的價值“這個議題,春運期間,為什么要歷盡千辛萬苦,跋山涉水回家團聚,讓學生在討論中萌發對家庭的責任感,把濃濃的鄉情烙印到民族文化基因中。并借助繪本,學習構思,描寫一次難忘的春運回鄉經歷,以讀促寫,以繪本觸碰心靈,激發寫作靈感。
2.創設情境,結合活動,實踐參與
結合繪本進行的實踐活動,能讓學生體驗參與的樂趣,具體可感的活動,讓學生有真切、真實的感受。有一本繪本叫《用紙杯做玩具》,一邊讀,一邊跟著做,繪本本身就像一本說明書,但相對其他說明書而言,畫面更生動,更直觀。整個教學過程,不論是閱讀,還是跟著制作,充滿歡樂,最后學生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留下難忘的時間體驗,甚至最后我讓他們把過程“有條理地寫下來”也成了歡喜的總結。
3.建構豐富的表達,繪本手抄報
繪本圖文結合的表現形式不但使內容豐富有趣,更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些優質的表達范本也激發了學生的創作欲望。例如一年級的同學學習了《院子里的日記》,院子里一年四季所產生的有趣變化以及鄰里的互動,根據自己的理解創作了《四季》的繪本手抄報,用艷麗的色彩、豐富的畫面、童稚的筆法發現自然之美。二年級的同學學習了《春節》、《端午節》、《清明節》、《中秋節》等繪本,制作了傳統節日繪本手抄報。樣本的價值在于“樣”,實現舉一反三,不教而會,但又必須有所控制,教師須以事先確定的課程內容,根據學情,在每一個教學的“讀寫現場”,在特定的文本教學中適時提供樣本參考。[3]
以繪本為“例文”,相當于一種“直觀道具”,梳理歸納各種兒童寫作需要的、用得上的法則和樣式,用繪本教寫作,無論寫出的是什么文字,在繪本獨特形式的牽引下,我們希望寫作的過程變得更加活潑。
總結
在繪本近百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它超越了國度、語言與文化的差異,受到各國兒童的喜愛,將繪本引入小學語文課堂,或讀或寫,都會給學生帶來更多的生命體驗和心靈的滋養,也為教師素質的提升和課堂教學帶來了新挑戰。依托繪本進行讀寫議結合訓練,是適合于兒童學習心理的有效教學模式,能明顯降低寫作難度,有效促進寫作能力和語文素養提升。
參考文獻:
[1] 彭懿 . 圖畫書:閱讀與經典 [M] . 南昌: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06
[2] [日] 松居直 . 我的圖畫書論 [M] . 郭雯霞,許小潔,譯 . 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31.
[3] 王榮生 . 語文科課程論建構 [D] .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