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子龍
摘要:小學是學生成長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對農村留守小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小學生克服自卑感等消極心理,促進小學生的和諧發展和提升農村素質教育的發展。本文首先分析了農村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然后研究農村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學策略
前言
留守小學生的心理健康不僅關系到家庭的和諧,也關系到祖國的未來建設,對小學生的健康成長也非常重要。但由于特殊的家庭教育環境,留守小學生存在不安、敏感、脆弱、自卑和孤獨感,這不僅影響到他們個人的身心發展,也影響到社會的和諧發展。近幾年農村小學輟學人數有所增加,如何引導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已經成為農村小學教育的一大難題。從認知的角度來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確保進行有效的教學,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與學生進行更多的互動,每天都要觀察學生在校表現,根據學生的實際心理狀態,有目的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1.農村留守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1.1叛逆
叛逆是農村留守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這種情況主要發生在學生成長的關鍵時期,家長沒有給學生充足的關愛,使學生失去了對父母的依賴和信心。現實生活中這些學生最大的特點就是喜歡和老師對著干,如果老師要求教室安靜,這些學生就會發出噪音,如果老師讓學生穿校服,這些學生就會穿便服等。
1.2學習焦慮
從小學開始,家長們就非常關心孩子的表現,這給小學生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受素質教育理念的影響,學校現在更加注重德、智、體、沒、勞等多方面的教育。通常一個班級會選出幾個優秀學生的代表,但這會在心理上給一些不太出色的孩子帶來壓力,父母會更多地抱怨自己的孩子。
1.3人際交往障礙
在家訪時發現被留守的孩子非常抗拒老師的來訪,老師到家時,往往躲在一旁不想見老師,也缺乏基本的人際交往能力。大多數留守兒童在人際交往方面處于不利地位,這類學生對所有事情都比較敏感和多疑,會變得孤僻、煩躁、冷漠和不愿意與老師和同學交流,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類學生的朋友會越來越少,學習成績越來越差,使得留守兒童成為"雙重貧困學生"。
2.開展農村留守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2.1給予足夠的關愛,實現心理糾偏
為學生提供足夠的照顧是幫助他們解決心理健康問題的基礎。被留守兒童的父母也有自己的困難,因此教師要能夠扮演"父母"的角色,通過關心和愛護學生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比如班里有個學生,父母常年不在,奶奶只能保證吃飽穿暖,根本無法指導孩子學習,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比較自卑。針對這種情況,較少要主動照顧學生,可以邀請學生周末來自己家做功課,在學生遇到學習困難時及時督促。之后,還要專門找學生聊了聊,了解學生真實的心理狀態,糾正學生心理上的偏差。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提問該學生能力范圍內的問題,學生一旦回答正確,教師要在班上所有同學面前表揚該學生,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久而久之,學生就會不再自卑,成為班上回答問題最積極的人。
2.2進行有效的教育,消除不良習慣
有效的教育是根除學生不良習慣和確保學生心理健康的關鍵。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教師需要意識到尚未成熟的小學生缺乏認知水平和自我控制能力。因此,在小學生留守時期教師要通過硬性限制來幫助學生改掉壞習慣。例如,班上有一個喜歡罵人的學生,教師可以叫全班同學監督他,只有有同學舉報該學生罵人,教師就可以讓該學生抄課文。這種方法雖然有些嚴謹,但漸漸地學生的不良習慣確實得到了軟化并最終得到糾正,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做到軟硬兼施。
2.3加強家長“家庭教育”的意識,提高父母與孩子交流的有效性
不管父母在上班有多忙,都要經常和孩子通電話,關注孩子的身體狀況和學習表現,進而用愛來融化學生扭曲的心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讓孩子們明白,即使父母不在身邊,他們的心仍然與自己的孩子同在,雖然父母不能無時無刻地照顧孩子,但父母可以為孩子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和更美好的未來。教師要教育孩子心中充滿陽光,讓孩子擁有健康、積極的心理狀態。
2.4學校要高度重視留守兒童的心理輔導,制定行之有效的具體方案
學校管理人員、團委、教師都要提高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學校要對留守兒童應建立個人跟蹤檔案,對問題嚴重的學生應有專人負責,并應到正規醫療機構進行心理矯正,以免發生悲劇。學校應配備合格的心理健康輔導員,開設心理輔導室和開設兒童心理健康課程。此外,學校要組織各種文體活動,讓留守兒童多參加課外活動,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獲得自信,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溫暖,讓學生明白自己并不是多余的。
2.5積極主動適應都有良好作用
親社會行為可以培養農村留守兒童積極的韌性特質,例如謙遜、幫助、合作和分享,并適應新的人際關系環境以更好地應對留守困境。其次,培養留守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培養:一是對于心理不健康的學生,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溝通觀念,培養與人交往時的自信心;小學生的身心發展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因此有必要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不同治療。二是制定適合的教育計劃。例如在學校開設特色班,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通過模擬、角色扮演、激勵建立、互動對話等方式,幫助學生掌握必要的人際交往能力。三是積極尋找社會支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尋找周圍可用的資源,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
3.結語
總之,做好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可以提高農村小學教育水平,也是提高農村小學整體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教師在進行心理講課教育時要了解學生真實的心理狀態,與學生成為真正的朋友,讓學生消除不良的心理現象,以此為基礎教師要關注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愛,讓留守小學生度過美好幸福的童年。
參考文獻:
[1]蔡宏澤.農村留守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策略[J].啟迪與智慧(中),2021(07):89.
[2]武慧琴.核心素養視角下留守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20(45):11-12.
[3]張立秀.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及有效策略的研究[J].新課程(中),2018(07):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