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娥
摘要: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學校教師在教育學生的同時,引領家長自然融入學校教育,乃至社會教育,為之搭建平臺、提供支持、給予指導,是非常必要并且是可行的。通過實踐,我們初步探索了“四聯動一整合多途徑”的家校合作模式。
關鍵詞:家校合作;溝通;有效途徑;方法探索
一、“四聯動”即以家為本,建立有效的“四級聯動”家校合作機制。
家庭相對于學校來說,其廣域性、多端性尤為紛繁復雜。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特色,家庭的構成不同、經濟狀況不同、所處環境不同,家長受教育程度不同、職業不同、家風、教育氛圍不同等等,要提高家校合作的有效性,需要我們從“每一個家庭出發”,開展“以家為本”的家校合作。就是要以家庭為中心,其形式和層次依據每個家庭特性需要而定,因家而異,是要求學校指向家庭,能夠為家庭教育提供優質服務。
為此,我校建立了“四級聯動”的家長委員會,即校級、年級、班級、家長委員會。這樣,不僅從體制上讓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有機結合,同時最大限度地把家庭教育責任和任務還給了廣大家長,并通過一些家庭教育素養高的家長的帶動和輔導,使更多的家長承擔起了家庭教育的責任和義務,從而形成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并舉并重的新格局。
二、“一整合”指借助學生家長的有利資源整合對學生的教育。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因此,在對學生的教育中我們可以借助有利資源整合我們的教育。利用身邊資源,用家長教育家長,用家長啟發家長。例如,發現孩子的問題,請家長參與討論,集思廣益。教師與家長對同一個問題提出多種看法,自覺幫助家長從生理、心理和環境、教育等方面進行科學分析,促使家長從多種角度去看待發生在孩子身邊的事。
三、“多途徑”即通過多種途徑,密切家校交流,加強家校之間聯系。
(一)落實家校互訪制度。針對問題學生反復犯錯,必須長期跟蹤教育才有實效的實際,落實家校互訪制度,促使家長和教師及時、全面地掌握問題學生的教育動態。班主任教師應定期進行家訪,具體要求是:①每位教師每學期對任教班級學生的家訪次數應達100%以上;②家訪前教師應對該生有較為深入的了解,明確本次家訪的主要目的及將解決的問題;③家訪時應與學生及家長處理好關系,要達到相處和諧,和家長交流家庭教育意見,提出改進辦法。
(二)搭建家校聯絡平臺。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及時溝通家長信息,切實提高教育的實效性。電話聯系、短信聯系、微信聯系等。學生、家長可以通過家長群了解班級狀態,通過學校微信公眾號了解學校近期的工作情況及教學改革動向。大家既可以在網上及時討論問題,也可以留言回復,深入探討。內容既有孩子一天中某一方面的表現,也有向家長發送家教方法,回復家長的咨詢,互相交流教育工作,也可以向家長發送孩子的獲獎情況、有關通知等。上述交流方式突破了時空限制,有效利用信息網絡資源,保證家校互通、互補、互促,從而提高了家庭教育水平。
(三)開展家校書面互聯活動。書面聯系活動分定期和不定期進行。“定期書面互聯”安排在期中和期末兩個固定時間進行,主要內容是反映學生在校學習、紀律、參加課外活動等方面的表現,和對家長提出指導性建議;“不定期書面互聯”是在家校有必要交換意見時進行,比如根據每個月學校發放的《致家長一封信》,又如針對問題學生近期在校表現,向家長反映情況并就教育方略給予提示。這些書面交流由學生帶給家長,家長填寫學生在家的表現情況或答復問題后,反饋給老師。
(四)開好家長會。過去的兩年,我們發出征求意見書、調查書;從家長的反饋信息中,了解到家庭教育現狀及存在問題,了解到學生在家庭和社會中的表現,了解到家長對學校的意見和建議,每月召開線上家長會,每學期召開一次線下家長會,學校心理咨詢師老師在家長會上開展心理講座,向家長和孩子溝通的方法和經驗,這樣有效提高了家長素質。
(五)設立心理咨詢室。為了解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情況,幫助他們解決在學習、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我校開設心理咨詢室,學生和家長可以把自己在學習上、生活上的煩惱,及對同學、老師、學校的建議等寫在信中,發到心理咨詢師“關愛郵箱”。學校承諾為每一位來信的學生、家長保密,輔導教師會通過郵件的形式盡快給予答復。對于普遍性的問題,學校將公開予以解答。
(六)舉辦“教學開放日”活動。舉辦“教學開放日”活動,讓學校、家長以及學生面對面地交流,有助于增進三方的相互理解,從而進一步提高德育水平。如:把家長請進德育課堂,參與學生的德育課程,我們安排家長接觸新課標下的德育課,使家長在課改下的育人理念有了新的認識,對新的教學模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從而更好接受新的教學模式,家庭與學校之間建立了“互信”關系,更加有助于學校、家庭、社區互動育人活動的開展。
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精心規劃、悉心組織。只有通過構建“協同”的教育模式,實施“革新學校教育,引導家庭教育,加強社會教育”,才能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教育跨界行動的制度化特征——對家校合作的經驗分析[J]. 吳重涵,王梅霧,張俊. 教育研究. 2017(11)
[2]家庭教育中有效的親子溝通策略[J]. 周奇,陳旭. 教育現代化. 2019(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