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德明
摘要:初中階段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時期。這就需要教師不斷的鉆研創新出學生更加容易接受的教育方式,創建全新的數學課堂結構,通過有效的運用分層教學法,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逐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其自主學習性,以此貫徹國家課程改革的指導方針有效實現。本文將對分層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有效應用進行梳理和分析。
關鍵詞:初中數學;分層教學法;實踐策略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為了讓學生能夠得到更好更全面的素質培養,國家提出重要的課程改革,力求教育事業獲得更好的發展,這就需要教師拋棄原有傳統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以國家課程改革為方向點,對教學方式進行鉆研與創新,通過對分層教學法的有效運用,創建全新的課堂結構,通過對學生基本認知規律的全面分析,以此來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進行有效的鞏固,最終將學生學習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全面提升,提高初中數學教學的整體效果,從而讓學生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不在感覺枯燥乏味,最終實現多元化教學。
一、分層教學法的概念
分層教學法是依據新課程改革發展目標衍生出的全新教學模式,通過對分層教學法的有效運用,能夠就愛那個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度全面提升,以此將學生教學主體地位與作用充分發揮,最終實現班級學生的共同進步。數學是一門獨立的語言性學科,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由于個體差異的不同,學習效果也會有所不同。為了全面提升數學教學效果,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依照因材施教原則,依據學生實際學習情況,給予其正確的引導,如此才能讓學生逐步樹立學習自信心,調動其學習興趣與熱情,充分挖掘學生學習潛能,最終確保學生創建完善的學習體系。為了實現這一重要的教育目標,就需要教師對分層教學法進行合理運用,充分發揮其功能價值。
二、對教學目標進行分層
教師在教學計劃的引導下依據學情所設置的學習目標,就是數學教學目標。而對于學習目標設置的難易度,對于學生來說十分重要,如果教學內容難度過大,學生就會因困難而產生挫敗心理。而教學內容過于簡單,卻又會讓學生產生自滿情緒,進而難以集中精神對數學知識進行有效學習。為此,就需要教師依據學生知識基礎與學習能力為出發點,對不同的教學目標進行設定,以此將教學效率全面提升。除此之外,由于學生層次不同,所以學習能力也有所不同,這就需要教師對于擁有良好基礎的學生,設置更好的學習目標,而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教師要將要求適當降低,加強其基礎數學知識的訓練,當學生對基礎內容進行有效掌握之后,在讓學生對更深層次的知識進行學習。
三、 對教學對象進行分層
每個班級都有幾十名學生組成,每名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所以其性格、基礎與學習能力必然會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為此就需要教師對班級學生進行全面深入的了解,依據學情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層,將學習能力與基礎處于統一水平的學生有效歸納,教師就能夠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與訓練,進而將學生的學習效率全面提升。最后,教師還需要時刻保證對每名學生都能做到公平對待,并要充分的考慮到學生的自尊心,不要讓分層教學法的實行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動力。
四、對課后作業進行分層
合理的課后練習作業設置能夠幫助學生對當堂知識點進行有效訓練,從而實現鞏固知識與深化記憶的作用。為此就需要教師依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對不同層次學生進行不同作業的設置,以此實現針對性訓練,確保訓練效果。最后,教師對于數學作業的有效分層設計,需要有效貼合學生的課堂學習內容,如此一來就能夠幫助學生對自身的知識掌握情況進行有效的檢驗。此外由于對學生的數學作業都是教師進行有針對性設置的,為此教師就能夠依靠做題效果充分掌握每個學生的課堂知識學習狀況,如此才能夠在之后的授課中,針對學生的薄弱環節進行訓練,就能夠將教學效果全面提升。
五、對教學評價進行分層
對于分層教學法的有效運用,使教師不在是以成績作為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讓教師對自身的教學理念進行轉變,從而依照發展的眼光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除此之外,教學評價不僅僅是面對全體學生,也可以依照分層的劃分給予學生不同的評價,如此一來不僅能夠對全班學生的學習情況有一個全面的了解,還能夠充分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能夠清晰的了解自身的學習狀態,從而使其能夠準確的找到自身的位置,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六、結束語
在全新的教育背景之下,為了能夠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提升教學效果。就需要教師將分層教學法有效運用到數學教學之中。而分層教學方法在數學教學中的有效運用,不僅能夠充分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整個數學課堂的學習氛圍變得更加濃郁,還能夠有效的減少因學生任務多而造成的心理負擔。除此之外,在對學生創造力培養的過程中,也能夠有效的發掘學生自身的潛能,并以此增加學生學習的信心與熱情,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孫子宜.淺談分層教學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1(17):55.
[2]王建林.分層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J].中學數學,2021(16):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