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麗
摘要:思政教學應善做“簡法”,以簡馭繁,構建簡約而不簡單的思政課堂。教師必須提高學科知識的整合能力,追求教學內容的簡要,不能求大求全;開發簡練的教學素材,做到選材“精”、組合“優”;對教學媒體的運用要追求簡便,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反復推敲,把教學語言錘煉得簡潔又周密。
關鍵詞:高中思政;教學內容;教學素材;教學媒體;教學語言
大道至簡。思政教學應善做“簡法”,以簡馭繁,構建簡約而不簡單的思政課堂。
一、呈現簡要的教學內容
統編高中思想政治教材采用生活化的敘述方式編排,在解決內容枯燥、不易讀的弊端的同時,難免造成學科知識的邏輯結構不明顯、重點不突出等問題。為提升思政教學的效率,教師應當提高學科知識的整合能力,追求教學內容的簡要,不能求大求全;從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認知習慣、思維水平和理解能力出發,依據教學目標,悉心解讀教材,大膽地改組教學內容;善用“剪枝”技巧,在教學內容的數量上裁減“瘦身”,抓重點,把對學生未來學習和生涯發展最有用的核心知識挖掘出來,提煉教學的知識主線,即邏輯線索,讓學生細細品味,吸收精華。
例如,在教學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學與文化第四課第一框《人的認識從何而來》時,我首先確定教學目標:明了認識過程的兩個不同階段,領悟實踐活動的特性,理解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闡明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然后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整合與提煉,形成簡要的教學內容,包括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實踐的含義、形式、特點以及與認識的聯系。其中,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是教學重點。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兩種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認識過程的兩個不同階段。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包含,辯證統一。
這樣整合教學內容,化繁為簡,化難為易,有助于學生突破學習難點,消化學習重點,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杜絕教學的隨意性和盲目性。
二、開發簡練的教學素材
教學素材是教學內容各種形式的載體。開發和整合教學素材主要是為了達成教學目標和完成教學任務。素材簡練,課堂教學方能精致又高效。這要求教師做到選材要“精”,組合要“優”。
選材“精”,即所選素材要有代表性,有張力,契合時代特征、世界潮流、國家大政方針,緊貼地方民生和學生生活,同時鮮活、生動。
例如,在《人的認識從何而來》的教學設計中,我選擇熱點素材“對新型冠狀病毒的不同認識”來區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對新型冠狀病毒的感性認識是:一種傳染性很強的病毒;會使人出現發熱、乏力、咳嗽等癥狀;通過空氣快速傳播;對于患基礎性疾病的病人和老年人危害性很大。對新型冠狀病毒的理性認識是:2019年底被發現的一種新的病原體,屬于冠狀病毒科,在電子顯微鏡下看起來類似皇冠,所以叫作冠狀病毒。其主要傳播途徑為:經呼吸道飛沫傳播、直接或間接接觸感染者分泌物傳播、氣溶膠傳播。這一典型教學素材選取適當,使用精當,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其獲得知識,提升能力,升華情感。
組合“優”,即力戒隨意組拼素材,力求典型案例生活化、劇情化,形成新穎、場景連貫的主題學習情境,不斷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增強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同樣,在《人的認識從何而來》教學設計中,教師可組合“抗疫”中研究病毒、研制疫苗等素材,帶領學生深入探究。可以先播放研究病毒的相關視頻,請學生思考:什么是新冠病毒?人們對新冠病毒的認識從何而來?人們對新冠病毒的認識從未知到知之甚少,再到知之較多,是什么力量推動了人們認識的發展?學生小組探究,分享成果,領悟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接著,播放陳薇團隊研制疫苗的視頻,學生小組探究:研究新冠病毒的目的是不是為了獲得對新冠病毒的真理性認識?學生分享成果,領悟實踐的含義、形式和特點。
這樣,以“抗疫”中研究病毒、研制疫苗的過程為素材,以實踐與認識的知識為主線,貫穿整堂課,一材多用,一例到底,突出了主干知識,精致又生動。
三、選用簡便的教學媒體
教學媒體是師生之間傳遞信息的工具,如實物、圖表、圖像、動畫、板書、多媒體課件等。這些教學媒體能夠將教學信息轉化為鮮明的視覺、聽覺形象,是一種很好的教學輔助手段。但教學媒體的運用容易加大課堂容量,影響學生的體驗、思考。所以,教師不能過分依賴教學媒體,對其的運用要簡便、科學,以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為準繩。
仍以《人的認識從何而來》為例。教學中,使用的視頻數量控制在兩個,一個是《什么是新冠病毒》,另一個是《陳薇團隊研制新冠疫苗》。每個視頻的時長約2分鐘。所運用的教學媒體主題鮮明、長短得當,有利于刺激學生的感官,激發學生的潛能,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建構知識、升華情感,且均圍繞本課的重點知識呈現。而一般性知識的教學則大可不必費時費力地運用復雜的教學媒介。
另外,教師在備課時,不要忽視對主副板書的精心設計,需以此凸顯思政知識的整體邏輯性。總之,要恰當選用教學媒體,力求簡單實用。
四、錘煉簡潔的教學語言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師的語言修養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果”。教師要反復推敲教學語言,剔除提問語、啟發語、點評語、講解語、過渡語中的“雜質”,把教學語言錘煉得簡潔又周密,使學生自然經歷思考、交流、碰撞、共享,不斷提高道德覺悟和政治理論水平。
為此,教師要認真備課,反復修改教案,考慮需要講哪些話,提哪些問題,架設哪些思維跳板或認知支架,必要時寫在紙上。教師最好能學習一些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的知識,以便課堂上能有的放矢、上承下接地講重點、講難點,講易錯易混知識點;此外,還應注意適當運用表情、手勢、動作等態勢語言,輔助表達教學內容。
例如,《人的認識從何而來》教學的導入環節,我開門見山、直奔主題:“我們知道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自覺選擇性和主動創造性。那么,人對世界的認識從哪里來?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揭開認識的奧秘。”教學中,我適時提問:“我們如何獲得認識?”“既然可以通過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獲得,我們可以說‘認識有兩個來源嗎?”用簡短、流暢的語言對學生進行易混易錯知識點的提示時,我著重澄清了幾個認識誤區:一是獲取認識的途徑有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兩種,認識的唯一來源是實踐;二是促進認識發展的動力有多個,但根本動力是實踐;三是認識的根本目的是實踐,認識的根本任務是透過現象看本質;四是盲目的實踐是指在錯誤意識指導下的實踐,而不是缺乏意識指導的實踐。上述教學語言邏輯周密、不枝不蔓。
當然,教師也可以對自己試講,擠出語言“泡沫”,確保導入語開門見山、提問語導向明確、啟發語言簡意賅、過渡語自然流暢、講解語提要鉤玄、評價語扼要坦誠,用最寶貴的時間傳遞最重要的信息,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參考文獻:
[1]王美足.打造一個簡約的數學課堂[J].小學教學參考,2014(35).
[2]林曉靜.返璞歸真,打造小學語文簡約高效課堂[J].華夏教師,2019(26).
[3]葉淑華.巧設“主問題”,簡約教學內容[J].教師,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