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用預測策略是為了讓學生在閱讀前對需要閱讀的內容有一定的了解,這有助于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對文本內容進行更好的理解與記憶,這也對學生閱讀質量以及效率的提升有著重要作用。本文就預測策略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進行了分析,以期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預測策略
作者簡介:許紅霞(1996—),女,江蘇省南通市啟東市大洋港小學。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預測策略的運用能夠調動學生閱讀積極性,讓學生根據已學知識以及已有生活經驗來對問題進行分析,科學地預測相關內容,這對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具有現實意義,需要相關教育工作者給予一定的重視。
一、結合單元主題預測內容
在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每一個單元都有不同的主題,包括環境、自然、科學、親情、友情等,而每個單元中的課文是根據單元主題進行編排的,所以課文內容都會與對應單元的主題相契合。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每一個單元的內容時,需要引導學生閱讀所學單元的主題頁。教師將單元主題展示給學生后,可以讓學生結合主題來對單元的大致內容進行有效預測,保證學生在對每個單元主題、單元內容進行分析與預測時能夠將文本閱讀落實到位。例如,教師在講授二年級下冊課文《蜘蛛開店》之前,結合課文的特點及課文所在單元的教學要求,來設計相關教學步驟,之后引導學生了解單元主題,并預測課文內容。學生根據單元主題,很快就能夠了解到這篇課文屬于童話故事,并預測課文內容應該富有趣味性。教師在展示了課文題目后,根據單元主題提出問題,包括“文中蜘蛛的店開在哪里?”“蜘蛛為什么要開店?”“蜘蛛賣的是什么東西?”這樣的問題設計,能夠促使學生猜測課文主要內容,而且能夠將學生的閱讀興趣最大限度地激發出來,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根據問題,從課文中尋找答案,進而對課文內容形成初步感知。為了提升師生之間的互動體驗,教師帶領學生根據課文插圖來對蜘蛛商店里的顧客進行預測,并說道:“在閱讀課文之前,我們先看看課文中的插圖,你們從插圖中能不能猜出蜘蛛開店后可能會有哪些顧客?”這樣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與興趣,從而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1]。然后,教師再帶領學生對課文結構進行梳理,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延伸,讓學生嘗試復述課文。學生在閱讀之前先預測文章的大致內容,能夠使自身的閱讀感知能力得到極大的提升,促進自身閱讀素養的提升。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仔細品讀,這有助于學生從課文中積累“寂寞”“無聊”等詞語,并且詳細說明蜘蛛為什么要開店。
二、結合故事情節隨文預測內容
如果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文章的文體不同,那么進行預測的方法也應該不同。因此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閱讀之前,為了落實預測策略,就可以讓學生結合故事情節與發展脈絡來對文章進行預測。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例如,教師在三年級上冊課文《總也倒不了的老屋》的教學中,設計了兩條教學主線,在第一條教學主線中,盡可能地讓學生了解老屋的形象,從而感知老屋的良好品質;在第二條教學主線中,讓學生根據這篇故事的內容來對其情節進行預測,提出“老屋會不會答應小貓、老母雞和小蜘蛛的請求?”“老屋為什么總是倒不了?”“最后,老屋會不會倒下?還會有哪些動物可能會來尋求老屋的幫助?它們之間會發生怎樣的事情?”等問題。教師以上述兩條教學主線為基礎來引導學生解決這些問題,讓學生了解課文的表達方式等。首先,教師引出課文題目,通過相關問題來幫助學生進行預測:“你們有沒有見過老屋?其外觀是什么樣的?你們猜測文中的老屋是什么樣子的?”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展開隨文預測,如對于文中老屋第一次說“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時候了!”時的情節,讓學生了解老屋已經非常老了,需要倒下來休息。在學生理解了老屋說的這句話后,教師可以將小貓躲雨的請求引出來,并提出問題進行引導:“同學們,在該情節中,小貓的請求是什么?你們能不能夠對老屋的反應進行預測?你們覺得老屋到底會不會同意小貓的請求呢?”在引導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說出“不會”或“會”的原因,利用“可能”“也許”等詞匯來預測結果,并要求學生結合文章的題目、插圖等,以“因為……所以……”的句式說出自己預測的依據。于是,有的學生回答道:“因為文章中的老屋已經活了一百多歲了,而且太過破舊,很難站住,所以我認為老屋會倒下?!币灿袑W生回答道:“因為文章的題目是《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所以我覺得老屋不會倒下?!弊詈螅處熢賻ьI學生認真閱讀課文,在閱讀的過程中驗證之前預測的結果,這樣不僅能夠加深學生的理解與記憶,還能夠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
三、結合多媒體情境預測內容
隨著現代化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普及,其在多個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教育工作者也經常利用網絡開展教學。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學生能夠很快進入教師所創設的多媒體教學情境中,在發散思維的同時,也能夠很好地進行聯想與想象,預測課文內容。因此教師需要借助多媒體設備營造情境氛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從而將自己的想象力充分發揮出來,對課文內容進行預測。例如,教師在講授六年級上冊課文《橋》之前,在網絡上尋找洪水暴發的相關素材。在實施課堂教學時,教師先為學生播放洪水暴發的視頻,以創設多媒體情境,讓學生對當時情況的危急形成直觀的感受。在播放完視頻后,教師再進行課堂導入:“同學們,看了剛剛的視頻,我們能夠感受到洪水的可怕,它能夠在一瞬間將一切淹沒。我們今天要學的《橋》這篇課文就對洪水來臨的整個過程進行了記錄,下面請同學們用筆將文中描寫洪水的句子畫出來。”同時,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洪水暴發會給人們帶來怎么樣的影響或災難?你的具體依據來自哪里?”在學生回答之后,教師進行總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中的環境描寫。課文作者在文中運用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對洪水的兇猛進行了描寫,能夠讓學生對洪水暴發的過程有更加深刻的體會,給學生帶來一定的緊張感。學生對洪水所帶來的后果進行了預測后,能夠感受到文中的村民們面對災難時的害怕與恐慌。之后,教師以提問的方式幫助學生了解人物角色與故事情節:“村民在得知洪水暴發后的心情是什么樣的?”于是,學生結合課文中的詞語來回答,如“你擁我擠”“瘋了似的”“跌跌撞撞”“亂哄哄”等。教師繼續提問:“在面對洪水險情時,村里的黨支部書記是怎么做的?”學生從文中找到了答案:“老漢清瘦的臉上淌著雨水。他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山?!彪S后,教師利用信息技術來營造課堂氣氛,讓學生對老漢在惡劣環境下內心的想法進行更好的預測,進而幫助學生感知這名老共產黨員是如何在危難中做出抉擇的[2]。
四、結合角色體驗預測內容
讓學生通過直接經驗來獲取信息與知識,這種方法十分有效。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角色體驗的方式來對課文內容進行預測,旨在幫助學生積累感性經驗,進而建立起完善的認知體系。學生通過這種方式,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對文本內容進行有效的預測,提升閱讀效果。例如,教師在二年級上冊課文《坐井觀天》的教學中,為學生設計了角色體驗活動,在課前放置一塊黑布,以此來模擬井底周圍的環境,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文中青蛙的生活環境,了解到井底環境對青蛙的影響。學生在扮演文中的青蛙時,能夠想象到自己一直生活在井底,每天只能見到和井口一樣大的天空,沒有去過井外的世界,不知道井口外是什么樣子的,所以理解了當一只小鳥飛到井邊時,為什么青蛙很難相信小鳥所說的話。隨后,教師讓學生對青蛙的內心想法進行預測:“當一只小鳥闖入青蛙的世界,你們覺得青蛙此時的心理活動是怎樣的?它會走出井底嗎?它需要用什么樣的理由才能夠說服自己走出這個安逸的世界呢?”由于教師通過角色體驗活動,將學生帶入了故事角色所處的環境中,因此學生能夠有效地預測上述內容。然后,教師再讓學生對青蛙走出井底后的各種趣事進行大膽想象與創編。讓學生有依據地將故事編下去,是落實預測策略的有效手段,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還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感知角色[3]。
五、結合文章細節預測內容
我國很多古代文人墨客在進行文學作品的創作時非常重視字詞的運用,往往需要反復推敲與琢磨文中的重要字詞。如《泊船瓜洲》這首詩是由王安石所寫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中的“綠”這個字,能夠很好地表現出春天生機勃勃的特點,同時能夠從中看出王安石是經過仔細考慮才最終確定使用這個字的。若王安石將“綠”改為“吹”,則會導致詩句的表達效果下降許多。所以,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文本細讀,讓學生通過品味重要字詞來掌握其中所蘊含的重要信息,并對后續內容進行預測。例如,教師在講授二年級下冊課文《亡羊補牢》時,先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思考下列問題:“文中養羊的人一共丟了幾次羊?他丟羊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他每次丟羊的原因是一樣的?”然后,教師讓學生分角色朗讀養羊人第一次丟羊的相關句子,并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對文中街坊們的心情進行預測:“養羊人丟羊后,街坊是怎么勸他的?街坊說的話中的‘趕緊’能否去掉?為什么?”有的學生回答:“‘趕緊’這個詞不能夠去掉,因為養羊人如果不趕快修羊圈,就會繼續丟羊?!睘榱藥椭鷮W生更好地預測內容,讓學生沉浸到文章中,教師說:“養羊人第一次丟羊后并沒有將街坊的話放在心上,等到他第二次丟了羊,才想著趕快修羊圈。那么養羊人在修羊圈時,如果原來那些勸過他的街坊剛巧路過,你們覺得這些街坊會怎么說?養羊人又會怎么回答?”在學生回答之后,教師進行總結:“如果像養羊人這樣犯了錯誤,就需要吸取教訓,并及時改正錯誤。”最后,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引導學生進行進一步的預測:“如果養羊人經過這次教訓,以后碰到衣服破了個洞等事情時,你們覺得他會怎么做呢?”學生通過對細節進行品讀能夠提升預測效果,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預測到文章更深層次的含義。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除了重視文字的細節,還需要適當地引導學生預測文字的內涵,在預測、讀懂文字內容的基礎上全面把握作品主題。
結語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有著重要作用。預測策略的優化能夠提升閱讀教學的效果與質量。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剖析文本,挖掘文本內涵,能夠幫助學生有效地理解文本;結合單元主題、故事情節、多媒體情境、角色體驗、文章細節等來落實預測策略,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效率與素養。
【參考文獻】
[1]王金花.閱讀策略單元教學“三法” :以三年級預測單元為例[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1(03):33-34.
[2]周小璞.學習預測 推進閱讀:以三上第四單元“預測策略單元”為例[J].語文天地,2021(03):54-55.
[3]郭青松.學習預測策略,學會自主閱讀:蔣軍晶老師《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學片段賞析[J].江西教育,2021(05):48-50.